侗族婚礼的程序_侗族婚礼特色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7日 13:51:46    作者:网络

  悄悄的,身边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已经在发生着变卦,如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吊脚楼变成了“小洋楼”,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所以接下啦小编给你们回忆一下民族特色侗族的婚俗吧。

侗族
  侗族婚俗简介
  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社交活动各地有不同形式。天柱、锦屏、剑河一带,青年男女在农闲或赶场路上,三五成群地约会于山坡上对情歌,倾吐爱慕之情,当地称“玩山”.盛大的赶歌坪集会,更是青年们选择伴侣的最佳时期,他们以歌为媒,从唱歌开始而相识、相爱,许许多多的情人就是在这种活动中结成了美满的姻缘。“行歌坐月”是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地侗族青年自由交往的方式。晚上,几个要好的姑娘聚集在一家堂屋里纺纱、绣花,等待男青年的到来。有的后生虽不相识,但姑娘们总是脚手不停,一面纺纱绣花,一面热情接待,以歌相问,以歌相答,以歌传情,往往玩唱到深夜才离开。以后,经过多次接触、唱歌,相互了解,终成眷属。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侗族大部分地区结婚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前后,许多新婚夫妇双方家庭都要举行隆重的婚庆活动。这种活动称为“吃糯米饭”.婚庆这天,男青年穿着一新,挑着青、红、黄、绿等各色糯米饭和猪肉、米酒,拥着新郎往岳父母家走去。途中,被新娘的同伴们拦住,以草标,用具或其他农作物为障碍,堵住路口,同人伙子对起《拦路歌》。一道道关卡靠唱歌打开。到了大门前,响起迎客礼炮,众亲友出门把新郎和同伴迎进房中,一起吃饭。饭毕,新郎一行在炮声中,担着新娘的衣服、头帕、侗锦和尖顶船形绣花鞋,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告辞。姑娘组织群送,依依而别。但是,新娘没有跟新郎走,只算举行了结婚仪式。以后逢年过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

  三穗、天柱、锦屏、剑河等县部分村寨的婚俗,无论是自由恋爱或父母包办均得请媒人说亲三次方成。婚姻的程序一般分放篮、订亲、结婚三个阶段。结婚时,新娘多“哭嫁”,女友“伴嫁”,并唱《伴嫁歌》。在新娘哭嫁时,男友悄悄送来礼物,新娘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溜出后门与情友话别。凌晨,新娘出嫁时,鞭炮响,唢呐吹,堂屋里摆起分离酒,合家同饮后,父母赠送嫁妆,新娘由亲兄弟或党兄弟背出大门。兄弟姐妹组成一支数十上百人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送到郎家。这批送亲客称为“皇客”.新娘由“引亲娘”领经堂屋时全家人回避不照面,然后把新娘引入洞房。“皇客”在新郎家住吃一至三天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

  夫妻不睦,感情破裂,提出离婚的,古俗非常简便。黎平、从江一带有些村寨,女方提出离婚,只要挑一挑水到夫家,对其父母说句“我今后不能来服侍您老人家了”之类的话,就算离婚了;男方要求离婚,则砍一挑柴到女家说句“望妹另找好人家”等语,从此算离婚。有些村寨搞象征性的离婚手续,媒人用男家的破饭篓装饭和鱼给女方吃后,将饭篓扔掉,表示各奔东西,不再往来了。但女子提出离婚的一般还得赔偿男方的彩礼钱。

  侗族婚俗特色
  中寨与坐妹
  中国广西的侗族同胞,在择偶时有走寨与坐妹的婚俗。当吃完晚饭后,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便会拿着风雨灯,弹着侗族琵琶,吹着侗族笛子,一路唱着侗族情歌,到别的寨子去。到了那个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会亮起灯来,或者女青年从木楼里伸出头来看看。这时,这群男青年就以各种借口到某家去坐一会儿。如果女的看中了这群男青年中某一个的话。她也找出各种借口把这个男青年留下,比如说借他的灯笼用一下。这时其他在场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统统回避,这就是走寨。接下来就是坐妹。在其他人走后,女的慢慢地向男方靠拢,最后一起坐在火塘边,一面低声地对唱情歌,一面闲谈,借以达到双方初步的了解。直到三更过后两人才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然后女的把灯笼送还男方。以后双方便设法了解,直到都认为情投意合了才到订婚阶段。

  十二碗离娘粑
  “粑粑传情”是中国侗族男女青年的独特婚俗方式。侗族姑娘和小伙子互相中意后,姑娘会背着父亲到土地婆(姑娘的嫂子或婶娘)家里去做粑粑。幽会时,姑娘唱完优美的情歌后,将12对雪白的粑粑送给男友,以表达她一年12个月对男友的相思之情。男友吃了姑娘的粑粑后,到下一次幽会时就要回送给姑娘12包糖作为酬谢。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寨上的姑娘和年轻妇女要连夜赶做12对碗口大的“离娘粑”,以表示新娘新郎年年12个月生活美满,并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离娘粑被接亲人带到婆家,切成细片和油茶拌在一起,在婚礼的酒宴上吃,让每个人都分享幸福和快乐。

  定情讨葱蒜在贵州镇远地区居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他们通常是以讨葱蒜的形式定情的。每逢农历三月三的传统盛会,穿戴漂亮的姑娘们,便会手提装有葱蒜的竹篮来到小溪旁,她们以冲洗葱蒜为由,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在姑娘们洗葱蒜时,周围会有许多小伙子趁机寻找称心的姑娘。如果一旦看中了意中人,小伙子就会不失时机地上前,当着众人勇敢地对姑娘说:请把葱蒜送给我吧!如果姑娘觉得满意,姑娘便愉快地把葱蒜篮子交给他,反之,她绝不相送。接下来这对通过讨葱蒜建立了联系的男女青年,还要在单独约会和对歌中作进一步的了解,并约定送还篮子的时间,这才是恋爱成败的关键时刻。送还篮子通常是在农历四月初或农历六月六,到时姑娘若收下放有礼物的篮子,说明大事已定,否则就算完了。

  踩脚后跟定情居住在中国贵州东南天柱石洞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流行着一种“踩脚后跟”表达爱情的传统习俗。不管是小伙子还是姑娘,只要是一方看中了对方,就要在赶场的时候,想方设法与心上的人靠近,并悄悄地跟在他(她)的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后,回过头来,如果看到踩自己脚后跟的人是自己喜欢、中意的人,便会跟着专来踩脚后跟的有情人走出场坝。去讲日子(即约会)。如果被踩脚后跟的姑娘对来踩脚后跟的人不感兴趣,便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不予理睬。一般踩别人脚后跟的人,踩了之后便回身就走,走到场口时才回过头来,看那被踩的人是不是跟着来了,要是跟着来了,自然是有了情意,便高高兴兴地去讲日子;如果被踩的人没有跟着来,就说明对方另有心上人,不可勉强,于是便重新返回场坝去,另外寻找可踩的对象。

  黎平岩侗的婚俗,青年男女在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晚上去行歌坐月,两个如果相互喜欢的话,就私下定好,然后就请媒婆去女方说媒,如果双方家长没有意见,那么就送点喜糖。到要结婚的时候,女方就要求对方送一只鸭子给娘家就可以了,女方晚上自己就到男方家里来。这样就完成了结婚。

  黎平有的地方侗族的婚俗,还先试婚,如果有了小孩后,一年后,就到南方家里来,一起白头到老。

  侗族婚俗形式
  侗族婚俗两头黑迎亲
  迎娶新娘,不备花轿,只派引路郎和押礼公挑着礼物前往。入暮到大约半夜时分,才将新娘接到男家,迎亲礼物也较简单,一般是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肴。

  定亲茶
  龙胜县侗族婚俗。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男方准备糯米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女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
  侗家特有婚俗。就是替新郎接引新娘的男子。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礼品前往女家。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换灯带
  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

  侗族婚俗习俗
  篝火迎亲
  侗寨在黑沉沉的夜空中枕着大山腰进入了梦乡。只有那连接村寨的要道,岔路口、小溪旁,三堆五堆篝火,时明时灭。闪着疲惫的眼睛……

  篝火旁围着侗家的男青年,亦有些半大的男孩走来,青年们当然是欢迎他们的,因为当火堆里的柴草将燃尽的时候,长几岁的男青年便指派他们摸黑去弄些柴草来,又把篝火拨旺。孩子们也乐此不疲,他们顽皮的睑蛋在跳动的篝火中闪着兴奋的光芒。

  岁阑年尽,寒气逼人,这些男青年何以不在家休息,跑到村边路口烧火干什么呢?原来他们在等着看接新娘。

  程阳桥畔侗家人接新娘,大都选在春节前后,且集中在腊月二十八、三十晚上。这晚,大村寨接来的新娘多达数十个,少也有十个八个。接新娘不抬轿子,不送嫁妆、不吹唢呐,只由新郎和伴郎在鸡叫前把新娘接出家门。

  男青年们或是怀着好奇,或是图先睹为快,或是有意去羞新娘。总之他们早有准备,为新娘设计好走的路线。他们在别的岔路、小路,或是他们认为新娘不应该走的道路上,铺上烂塘泥,撒上阴沟水,只留下唯一的通道,于是穿新鞋袜的新娘别无选择,只奸乖乖地按照他们设计的路线朝篝火边走来。

  当新娘走近第一堆篝火旁时,睡眼惺忪的守火人顿时精神振奋,悄悄溜入暗处。篝火的亮光将新娘的睑蛋映得红红的,还有兴奋和害羞都交织在脸上。此时暗地里便蓦然响起“煎蜡呜唬,雨蜡唬”的欢呼声,这是守火人快乐的叫喊。继之,半大的孩子们还似念似唱着顺口溜:“新娘新娘快走吧!快快跟郎到婆家,恩恩爱爱同哥睡,早日抱个胖娃娃!”声音在夜空中传了很远,守在下一堆篝火的人们听见了,激动异常,赶快添加柴草,迎接新娘。这样下堆篝火送,再下堆篝火接,新娘大可不必打灯,光亮一直照到婆家门口,这就是侗寨里流传久远的篝火迎亲。

  新娘担水
  你想看到侗家新娘担水,可得有点耐性,瞧瞧那些站巷道抱孩儿的妇女,这只手酸痛了,又换另只手,有时等了老半天,还不见新娘影子,可谁也舍不得离去。

  新娘担水,是新娘到婆家后第一次向村人亮相,不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新娘是不轻易出门的。在此之前,婆家请几个在行妇女帮新娘插花戴银,忙上忙下;打扮后的新娘,里外都穿着自家织染的新衣,手腕套上花手镯,大圆形的项圈盖至胸间,球球髻上插一束束银花银朵,耳环串串丁零作响……之后,新娘才担桶出门。

  婚嫁形式与婚嫁歌
  伴嫁与伴嫁歌、哭嫁歌
  在侗族的婚姻习俗中,如果女方对婚事表示同意后,男方就下聘礼定亲,并择定结婚日期。从订婚到结婚一般都有一到三个月或半年不等的时间。在这期间,嫁娘的同伴们每天晚上都要到她的房间来作伴,姑娘们一边同嫁娘做嫁妆,一边聊天谈心,并唱伴嫁歌。这时,它们唱的伴嫁歌都是诉说姊妹之间的情谊,如往日一起做伴,一起劳动时的点点滴滴。这种伴嫁歌曲调委婉,是嫁娘临嫁前与同伴们互相倾诉感情时所唱的歌。

  临近出嫁了。这时嫁娘就要唱哭嫁歌,只要有人走进她的房间,她就哭谁,来陪伴的人也跟着一起哭。这种哭不是单纯的哭声,而是拉长声音的一种诉说,听起来像歌唱一般,因此叫哭嫁歌。这时,哭家中的亲人是必不可少的,哭的内容主要是诉说亲人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就要与亲人离别的难舍之情。每当这时,亲人们也用哭声劝慰。这样,一首接一首地哭嫁歌,声声动情,场面极为动人。在侗家,嫁娘的哭嫁歌唱得越好,就越能表现出她的聪明才智,明白事理,也就越能博得人们的称赞。

  婚礼与酒歌
  侗族举办婚礼一般进行三天。其活动内容丰富,场面热闹非凡。活动的进行都要唱歌,当然,主要是唱酒歌。

  酒歌,侗语称“嘎靠”,是喜宴筵席时唱。曲调丰富,内容广泛,有赞歌、感谢主人歌、相互问答斗智的盘歌等。用真假声结合的细声演唱。

  按侗家的习俗,第一天,首先是迎亲,也就是男家迎亲客到女家迎接新娘。迎亲是侗族婚俗中一个极富特色和有趣的环节。各地的迎亲方式不一,有“火把迎亲”、“抢新娘”等习俗。

  在这些有趣的迎亲活动中,对歌是主要的活动内容,每一种迎亲方式都是围绕着对歌进行的。如在湖南靖县回乡,有“夜娶”“夜嫁”的习惯。当男家的迎亲队伍夜行十余里路来到了新娘的团寨时,团们紧闭(每个团有一张门),原来这里是不可以轻易进门。设有道道“歌卡”,迎亲队伍每经一道“歌卡”都要对歌。一盘一对答如流方许进去。进了团门,是否能接出新娘,还要突破最后一关。因为新娘屋里歌手云集,即兴盘问。例如:

  女家歌手问:你从哪方哪路来?

  哪方哪路上长岭?

  长岭的树哪人栽?

  江边的桥谁人架?

  谁人打马踩桥来?

  桥头有口什么井?

  桥尾有块什么岩?

  男家歌手答:我从江边小斗来

  西边路上上长岭

  长岭的树孟良袭

  江上的桥鲁班架

  六郎打马踩桥来

  桥头有口仙鱼井

  桥尾有块飞山岩

  盘问对答完毕,女家才宣布发亲。

  当迎亲的队伍把新娘及陪同新娘来的娘家客人接到男家门口是,男家迎亲婆一边热情地上前迎接,一边唱着《迎亲歌),娘家客人唱《答谢歌》,在歌声中,迎亲婆把客人迎进了家中。晚上,就是婚礼的正餐,各式酒菜非常丰盛。主客人席就餐,在就餐前,主人先唱《请客歌》,随之,客人唱《祝贺歌》、《赞歌》等。在席间,主客互相敬酒,这时主人唱《敬酒歌》,客人唱《谦让歌》。主人以歌献酒,而客人则以歌致谢,彼此你敬我让,你唱我答,哪方答不上歌就自觉喝酒,整个席间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一切都是以歌代言。歌越对越精彩。酒越喝越尽兴。对歌喝酒,喝酒对歌,一直延至深夜,围观的人也济济一堂,整个侗寨的夜晚显得格外热闹。

  外界以及网络的影响,少数民族侗族的年轻人对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侗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已经是越来越来狭窄了,所以这些文化真的是后继无人。

  相关推荐
  盘点侗族的节日有哪些?
  侗族的风俗习惯_侗族三宝又是什么?
  让人触目惊心的侗族乐器侗笛!
  侗族服饰特点_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
  侗族食俗介绍_最好吃的美食是什么?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