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的语言文字,你都了解哪些?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8日 14:05:34    作者:网络

  中国是属于一个非常多元化的一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有着很多的民族文化,包括很多的民族的特色和舞蹈已经语言。那么关于赫哲族的语言文化你了解多少呢?哪些是你不太了解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赫哲族的语言文字

  (一)民族自称
  赫哲族分布地区较广,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民族内部的名称亦有不同的自称。居住在富锦县大屯以上松花江沿岸者自称“那贝”;居于富锦县嘎尔当至街津口村者自称“那乃”;居于同江县街津口村以下至乌苏里江沿岸者自称“那尼傲”。这三种自称虽不相同,但其含意都一样:“那”是汉语中的“本地”、“当地”之意。“乃”、“贝”和“尼傲”都是汉语中的“人”之意。这是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对“人”字的称呼,在赫哲语中存在的差异。它原为区别于外族的自称,后来又成为本民族内部广泛习惯的自称。但对外族的交往中,均称本民族为“赫真”或“赫哲”。

  赫哲族内部以居住的不同方位,相互之间还有各自不同的自称:原居于下八岔以下地区和乌苏里江沿岸者自称“赫真”或“赫吉斯勒”(即“赫真们”之意)和“赫吉勒”。都是“东方”、“下游”之意。它在赫哲语中都为同一词汇。“赫吉斯勒”为“东方的人们”或“下游的人们”之意,是“赫吉勒”的变音。在“赫真”这部分人的内部还有自称。上游的“赫真”人称下游的“赫真”人为“黑吉勒比乃”;“黑吉勒”是“下游”,“比”是在,“乃”是人,即在下游的人。下游的“赫真”人称上游的“赫真”人为“苏力雅勒比乃”;“苏力雅勒”是上游,“比”是在,“乃”是人,即在上游的人。还有一种称呼,“苏力雅比希古荣”,是在西边的人们之意。上游的“赫真”人,称下游的“赫真”人为“额吉勒比希古荣”,是在东边人们之意。“赫真”人内部这些相互之间的称呼,显然并非是赫哲族的统一自称,而是“赫真”这部分人内部,居于不同地区的人们互相间的称呼。“黑吉勒比”、“苏力雅勒比”、“苏力雅比”、“额吉勒比”都是指所居的方位而言。原居于勤得利以上混同江和松花江沿岸的赫哲人自称“奇楞”,下八岔地区和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人也称其为“奇楞”。

  关于“奇楞”的意义和来源如下:
  1、与邻族的名称和民族迁徙分析:赫哲族中称“奇楞”的这部分人,与鄂伦春族的族源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赫哲族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传说,尤姓氏族早年是从黑龙江上游乘木筏至勤得利以上地区散居下来,而称“奇楞”。下游的人们称这部分人为“奇楞斯勒”。其后凡是移居此地的赫哲人,人们不加分辨地都称“奇楞”了。清王朝有关东北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如鄂伦春族称“奇勒”、“奇勒尔”、“栖林”、“麒麟”、“齐凌”、“乞嫩”等同语异写,与赫哲族的族源有着历史渊源的满族,称松花江沿岸的赫哲人和鄂伦春人都为“乞嫩”。“奇楞”之名由此变音而来。称“奇楞”的这部分赫哲人,大概与鄂伦春人同出一源。

  2、从赫哲族的姓氏分析:尤姓为赫哲族中一大氏族,赫哲语为“尤克勒哈拉”,又称“奇楞哈拉”。齐姓也为赫哲族中的一大氏族,赫哲语亦称“奇楞哈拉”,两者是派生的。居住在勤得利以下的赫哲人,称其上游的人为“奇楞斯勒”,即“姓齐的人们”之意。它之所以将居住在上游的人均称“奇楞斯勒”,有可能因氏族组织的职能消失之后,“奇楞哈拉”的人最先在勤得利以上地区居住下来,于是下游的人称其为“奇楞斯勒”。后来,“尤克勒哈拉”亦称“奇楞哈拉”及其他姓氏的人,不加分辨地仍以“姓齐的人们”称之。“奇楞斯勒”转音为“齐楞”,由是“奇楞”就成为居此广大地区赫哲人的泛称。现在“赫哲”、“奇楞”之称仍然存在,但地区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赫哲”这一通称已普遍应用。并且对外都自称“赫哲”

  3、“赫哲”名称是从“赫真”变音而来。“赫真”又是“黑斤”、黑津“、”黑哲“、”赫斤“、”赫金“等名称的同语异写。”赫真“为赫哲语的”下游“、”东方“之意。赫哲语称”东“为”赫吉勒“;”奇楞“这部分赫哲人又称”赫真“的人们为”赫吉斯勒“(赫真们)。”赫真们“是居住在”下游“、”东方“的人们。所以”赫真“这一称呼,是由原来的方位名词而变成一部分人,称呼另一部分人的专用名词,又逐渐转为民族统一名称了。一些历史书籍载有”赫哲“是出自”窝集“或”渥集“一语的变音,但考察其音和意都不够确切;如果说出自”兀者“一语的音转,则相近一些。对”赫哲“名称的由来,只是原居于伯力以下,有一部分赫哲人名为”赫哲喀喇“的自称或他称,转变为民族名。此名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还不为赫哲人们所普遍熟知的,只知有”赫真“和”奇楞“的名称。”赫哲“名称始见于清朝”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公元一六六三年五月一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赫哲的族称又见于《皇清职贡图》中的绘画与记载。在学术界普遍应用”赫哲“这一名词,是从民国二十三年凌纯声出版《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后,广为传开。

  (二)民族他称
  旧社会汉族统治阶级称赫哲族为”鞑子“、”鱼皮鞑子“、”狍皮鞑子“或”鹿皮鞑子“。是根据赫哲族吃鱼、兽肉,而衣其皮的习俗,强加于赫哲人的他称。这里有歧视、诬蔑之意。有些汉族人称赫哲族为”下江人“,是以汉族原居住在松花江最上游,对居住其下游的赫哲族以江水流向为区分,而称”下江人“,有尊敬之意。

  费雅喀(亦称吉里亚克)人称赫哲族为”乔尔特克“。虾夷人将”乔尔特克“讹传为”高尔特克“。汉族人现在称赫哲,最早称”黑斤“。文献中也有称”鞑靼“的。一些史书中所载”呼尔哈“、”虎尔哈“或”瑚尔哈“、”瓦尔喀“、”萨哈连“等部,赫哲族是其中的一部分,非族称。

  关于”七姓“或”七姓野人“的名称,是指赫哲族的七个氏族而言,非民族名称。故有”赫哲所居与七姓地方的乌扎拉洪科相接“①的记载。在经济生活上,也基本相同,”与赫哲同族的七姓和奇楞云:七姓在三姓之西二百余里之乌扎拉洪科等处。性多淳朴,地产莜麦。虽知耕种,而专以渔、猎为生。遇冬月冰坚,则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妇女亦善伏弩捕貂。衣帽多以貂为之。土语谓之乌迪勒话。岁贡貂皮。“现在该地已无”七姓“或”七姓野人“之称。

  俄国人称赫哲族为”高尔牒、“戈尔德”、“乌德哥”和“阿枪”及“‘阿其泱’人,或称之为‘那笃奇斯,”人与“纳特基”人。有的俄国人将赫哲人的名称分为三支:“居住在北乌苏里江边区的戈尔德人是通古斯族的一支。我曾向乌苏里江、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和松花江部分河段的戈尔德人作过调查,从中得悉,戈尔德人共有三支。他们的名称是马姆古人(或称曼古人)、奇楞人(或称麒麟人)、赫哲人(或称黑斤人)。居住在乌苏里江两岸的戈尔德人称马姆古人。居住在哈巴罗夫卡(伯力)下方松花江和阿穆尔河沿岸的称奇楞人。至于称作’黑斤人,的戈尔德人,则住在由哈巴罗夫卡下方的阿穆尔河两岸到吉里亚克人居住地的边界为止的这片地区内”。苏联人称赫哲族为“那乃”或“那敖”人。

  日本人称赫哲族为“高里特”,与俄国人称“高尔牒”出于一语的变音,其意义:一说出于蒙古语“中”字之意,即居于黑龙江中部之意。又一说出于蒙古语“河”字之意,即沿着江河居住之人。这些只能做为参考。

  由于赫哲族分布地区不同,其民族名称亦有一些不同的他称,以库页岛内仅有人口很少的赫哲族而言,即是例证。如“耶克脱”即“雅克德”亦即赫哲人。“耶克脱在北库页仅有八人。纯属土耳其(应是突厥)民族。其故乡为雅克德斯克州,较近时代由对岸来此。其北库页之住处,去弩衣阿湾二十五俄里(一俄里公里),在巴尔哈塔,其人口虽仅八人,而势力乃行诸基里雅克之间,奥洛克、通古斯更不待论。后两族现在之酋长,即该族之维奴克尔。其人耶克脱有西伯利犹太人之称,散布于伯利(力)各地”。可见赫哲族的他称之多。

  (三)民族语言
  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插草以记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属于粘着语类型。赫哲族因与邻族长期交往相处,语言方面的影响也较深。因此,“赫哲的语言,实为一种混合语:以本来的赫哲语为主干,加入满洲语,蒙古语,古亚洲语及一小部分的汉语而成。希洛克科洛夫氏也说,赫哲语既不能代表北通古斯语,也不能代表南通古斯语,他所受第三种语言的影响很大,除蒙古语外,或者是现已消灭的古亚洲语”。本民族内部语言,亦因居住地区不同,也存在方言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日趋缩小。

  赫哲族由于人口少,居处极为分散,很早即与汉族杂居相互往来,现在男女老幼都通晓汉语,而且已成为运用自如的交际工具。儿童从幼年即学习汉语,入学校后都学习汉文。全用汉语、汉文教学。赫哲族人民根据本民族的具体情况掌握了汉语、汉文,在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交际往来时,不受语言上的限制,并对本民族的繁荣发展,促进各族人民间的互相了解,沟通感情,团结合作,广泛交流文化和生产技术,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小结:赫哲族他们分布都是比较的广的,很多的地区也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特色,和很多的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他们有地区的语言也并不是统一的。但是主要是属于阿尔泰语和满族通州古斯语,这两大类。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