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婚礼古代加现代有什么特色?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8日 13:55:06 作者:网络
少数民族年轻人之间的相遇一般都会在一些节日中,少数民族的京族嘻哈节正是青年男女寻找缘分的大好时机,京族的婚礼融入了古代的民族特色以及现代的风貌,这样婚礼承载着历史的足迹,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京族婚礼
(1)择偶
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多由父母包办。也有少数青年男女在劳动中通过对山歌自由恋爱,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踢沙”和“掷木叶”是京族青年男女特有的试探爱情的方式。在平常集体做海,或是在唱哈节这种盛大的传统节日里,京族男子若发现自己的意中人,便向那姑娘步步靠近,用脚尖将沙子撩向对方,或折下一段树枝,将木叶撕成细绺状,掷到姑娘身上。如果女方也心中有意,她会按照同样的方式用脚尖把沙踢回对方,或把木叶撒到对方的身上,以表接受。但是,不论男女恋情有多深,最后还是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通过“蓝梅”(京语,“牵情引线”之意,即媒人)出面,按一定的礼仪程序行事方能结合。
通婚范围以本民族内部为主,但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也有。一般同姓和五服内不能通婚,严禁姑表通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翁村”父老罚款。并要邀请村中父老饮酒说情才算了事。有童养媳和入赘的残留。有的家庭往往因为缺乏劳动力料理家务,就用钱在本地或外地买回一个年约六、七岁的女孩在家煮饭,作些轻微的家务劳动,待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给儿子结婚。寡妇可以再嫁,但常常收到歧视,且聘金很重。如果有某个男子想找寡妇为妻,该男子则要给一些钱与寡妇的家翁或叔伯,得到他们的认可方能成亲。寡妇不能在前夫家里出嫁,必须到圩场或树林中等候迎娶,以免家中发生不幸之事。
(2)订婚
京族人对订婚十分慎重,其礼仪也相当复杂。其过程是:
①合同生。男女双方的婚事经父母同意后,便把年庚带去算命,若命合,男方将女方的年庚存起,否则交媒人退还女方。京族群众称这一做法为“合同生”.
②定彩头。若男方将女方年庚留下的话,便将年庚放在祖公神案上检验吉凶,期限有三天七天不等。在此期间,若有家畜伤亡或碗碟破碎,则认为不吉,还将年庚退还女方,若平安无事,则认为吉祥,可以定婚,这叫做“定彩头”.
③相命好。定彩头获吉利后,认为可以成婚,则告知媒人向女家议聘礼,所议的一般是酒、米、猪肉以及身价钱的多少。然后由男方家把聘礼送给女家,这叫做“相命好”.最终确定这门亲事。
京族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极其简便而有趣的做法,即“蓝梅”传歌对花屐。男女双方相互钟情,并得到父母的认可后,要通过“蓝梅”将各自想好的一首情歌,请她代为传唱给对方,同时还送去一只绘有花草等彩色图案的木屐。如果双方相互递送的木屐正好合成一对,就认为是有缘分;否则认为是命不合,相聚无缘。传递情歌和木屐之后,便由“蓝梅”选定佳期,进行“联亲”.“联亲”的时候,由男方请一对能说会唱的男女,将用糖、糯米、蒌叶、糕饼、茶叶、红枣、黑枣、槟榔等物叠成喜庆图案的“礼盘”送到女方家。双方在接送礼盘的过程中,都以歌代言,直唱到情满兴尽的时候,女方家的歌手才接过“礼盘”.这时,双方的婚事才算成为定局。“蓝梅”传歌对花屐,很可能是京族在受到汉族婚俗影响之前本民族的古老婚俗。
(3)迎亲
迎亲是京族婚礼中最隆重的仪式,过程也比较复杂。其主要程序和内容如下。
(一)送日子
男方在婚前数月,先请算命先生择定迎娶和“开容”日期,用红纸列举,并由媒人将一、二块猪肉和一盒萎(内有槟榔)送到女家。若女方认为日期合适,则收下红纸和礼物,如期完婚,谓之“送日子”。
(二)哭朝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或七天就开始哭嫁,俗称“哭朝”.第一晚叫叹父母,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晚叫叹叔伯兄嫂,诉说年少不懂事,蒙诸位长辈教育栽培。第三晚叫叹姐妹,诉说友情,不忍分别。在新娘哭朝时,其母亲或嫂嫂、姐妹也陪着哭,大多是依依难舍,劝嫁后成家立业,听从丈夫的话等等。
(三)开容
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男方将颜面粉、红线等礼物送到女家,这时女家煮猪肉拜祖,新娘放声大哭一场之后,由一夫妇双全、有儿有女的妇女扶出祖厅坐定,用一条细线替她夹去面上细毛及涂上脂粉,称谓“开容”,意为从此要以新的面容为人妻做人媳了。
(四)拜神
结婚前夕,新郎家里捧出一托盘的槟榔和三百六十块铜钱的封包,到哈亭去拜神。由哈亭香公敲三遍鼓,以示明天某家要迎亲。让全村人都知道。
(五)迎亲
这天,新郎打扮一新到女家去,先拜女家的祖先,后拜岳父母。礼毕,新郎将槟榔拿出敬奉岳父母及叔伯婶母,由叔伯赠予封包,礼毕回家。当新郎圆家后,男家便派二男二女到女家去接新娘,并带上事先挑选好的歌手。到了新娘家,双方的歌手便开始进行对歌。男方的歌手必须唱赢了女方的歌手,才让新娘出门。新娘出门以后,女方的歌手们又在迎亲路上设下三道关卡,用红布条拦住。男方歌手唱赢一次,拿下一条红布条,通过一道关卡,最后都唱赢了,才让迎亲的人把新娘领走。新娘步行到男家时,由双方陪送的男女青年唱起歌来,一唱一答。有的还请来男女歌手,相互唱和,热闹非凡。
(六)接亲
新郎认亲回来以后,男家便组织接亲队伍,并带上两对男女歌手。女家也请两三对男女歌手在新娘家伴着新娘等候。这时女家紧闭大门,并在路口设下三道彩门,每道门都用彩带或红绳之类的东西来阻拦接亲队伍,并派歌手把守,这是婚礼中的“歌卡”.在第一重“歌卡”里,全由歌童把守,第二、第三重由得力的歌手把守。当接亲队伍唱着歌前来的时候,“歌卡”的女方歌手就不断唱起“盘歌”向客人盘问,接亲的男方歌手必须一一以歌作答,直到对得让对方满意。才能通过“歌卡”.三道“歌卡”全通过后,女家才敞开大门。接着新娘由最亲的兄弟背出门外,由接亲和送亲的队伍陪同步行到男家,不坐花轿,不论路程的远近都是一样。一路上,歌声不断,以增加婚礼热闹的气氛。
(七)拜堂
新娘将到男家时,男家则派人到离家不远的地方迎接,并铺好席子给新娘走进家门,随而举行拜祖公,又称“拜堂”.拜堂时,新郎新娘男左女右,一同跪拜祖公和父母,拜祖公四拜,拜父母三拜。之后是京族婚礼的最高潮,由新郎新娘合唱《结义歌》。最后,新郎新娘用托盘把槟榔敬献给父母、长辈及众宾客们。礼毕,新郎新娘共入新房。新房内由一位公婆、夫妻、儿女双全的妇女来铺床,边铺边说“彩话”,以图吉利,最后由新娘送给她一个封包以示谢意。当天晚上,新娘由陪嫁的姐妹陪着过夜。
(八)回朝
新娘到男家后的第三天,男家则将染红的两托盘(六斤)糯米饭、两块猪肉和两只鸡,由新娘新郎带往新娘家拜见岳父母,住一晚后回男家,叫做“回朝”.
京族中有一小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婚姻的制度和仪式均按照天主教的教规来进行。在教徒中允许自由恋爱,但也是要征得父母同意方能结婚。按教例规定男二十岁,女十八岁才能结婚,没有童养媳和早婚的现象。结婚日期除斋日外,均可以结婚。结婚仪式一般在教堂举行。
男女结婚后,一般来说,夫妻感情是和睦的,但由于父母包办婚姻以及其他原因,离婚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与复杂的订婚、结婚仪式相反,离婚手续比较简单。离婚时,若双方同意,就由男方写一张离婚书交给女方收执为凭即可。离婚书不能在屋里写,要到屋外的草坪上写,写完后把笔、砚一起扔掉。若是女方提出离婚,则由女方将男方“过礼”所花的费用或全部或部分退还男方;若是男方提出,女方就无须退还,但要男方出具离婚书,这样她既可回娘家住,也司再嫁。
历史上,京族群众对非婚生子女的处理是残酷的。在一般情况下,都要把非婚生子女捏死,因为大家认为这是败坏风俗的不光彩的事,非婚生子女不该生存。在万尾村按规例还要罚款,并要女方指出该男子的姓名,一同受处罚。在山心村除处罚女方去游村示众外,还要女方杀猪给大家吃,大家吃完猪肉后,把猪骨头向女方父母掷去,指责该父母管教不严,败环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为我国各民族婚姻的准则,京族传统婚姻中的许多清规戒律都逐渐被废除了。如父母包办婚姻、童养媳、合年生、定彩头等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歧视妇女的习俗律条,都逐渐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京族社会开放程度的加大、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京族婚姻习俗和观念日益更新。许多传统婚姻礼俗在无形中逐渐消失,延续至今的传统婚姻习俗,也已融进了新的内涵。如恋爱中大都不再“踢沙”、“掷木叶”,青年男女直接交谈;婚礼中不用“蓝梅”,也不递送木屐或礼盘了。但在结婚的时候依然唱歌成风,而且形式、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不但有京语、汉语粤方言民歌,还有汉语普通话和粤语流行歌曲。此外,传统的婚礼仪式也朝着简捷化改良,并融人了大量现代婚礼元素,穿婚纱、拍婚纱照已经成为现代京族年轻人的时尚。
随着时代的慢慢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淡忘掉以前的那些礼仪,开始淡忘掉以前的文化,我们只想要尽快的融入到现在的发展,说不定几年之后,京族的婚礼将会再也没有原始的那种味道了。
你可能会喜欢
京族历史发展_经历多少风雨走到今天
京族服饰特点介绍_男女老少怎么穿
京族三岛的历史发展故事是怎样的?
学习京族渔业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好?
- 上一篇: 京族历史发展_经历多少风雨走到今天
- 下一篇: 京族特色文化_走进不一样的京族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