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文化_你具体了解多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3日 10:28:02    作者:网络

  黎族是生活在海南岛比较早的人群,他们在海南岛的生活轨迹可能追索的上千年前。那么关于黎族的传统文化知识,你具体都知道多少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黎族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着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始公社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历代封建王朝对海南少数民族采取打压、漠视政策,致使少数民族生产发展缓慢,生活困苦。明朝海南籍宰相丘浚、大清官海瑞先后奏请朝廷,为海南人民减轻税赋。海瑞《平黎疏》为当时黎族同胞争取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黎族的服饰文化
  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黎苗族人在对服饰色彩的认识是简洁和单纯的,力求通过少数颜色去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还对织出来形状、色彩等,都赋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象征意义。

  谈黎族的服饰文化不得不提到千年黎锦纺织工艺,它是黎族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行走在许多黎族人聚居的村落,感觉跟汉人的乡镇没有多大区别,除去个别墙壁上还涂有代表黎族风情的符号之外,唯一能提醒我们这里是黎族村的事物,是老年妇女头上的彩巾——着名的黎锦的一种,黎族人以此作为已婚妇女的标识。与略显朴素的上衣不同,她们的头巾以红、黄、绿几色交织而成,常见的是菱形、三角形等几何条纹,有的还会绣上几朵木棉花。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这种雄壮魁梧的植物,在黎族人眼中是家庭兴旺的象征。黎锦真正令人们惊艳的,是桶裙、摇兜,它们的颜色更加艳丽,图案也更加丰富:红色长布上排着一列又一列的青蛙图案,蓝、黄、绿、玫红等颜色有规律地交错出现;黑色的底布上绣着一条龙船,下面有几条大鱼游过,空中飞着一群不知名的鸟雀,古朴中透着点童趣。还有的黎锦上锈满了人物,最上面是一排手持长矛的“红色娘子军”,中间的人双肩高耸,仿佛正在跳舞的青年,底下则是一排双手叉腰的赳赳武夫。黎锦以菱形为基本单元,由此组合出凤凰、蝴蝶、蜜蜂、水鹿、谷物丰收、民族婚礼等复杂多变的图形,人物造型大胆、夸张,整体弥漫着一种热情奔放的浪漫色彩。

  黎族的纺织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献记载,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黎锦也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相传元朝黄道婆在改进纺织技术时便借鉴了黎锦的制作工艺。黎族人至今仍在沿用几千年前的技术纺染织绣,就像有些黎族人还在屋内用三块大石头砌着简单的灶。因为千年不变,黎锦被称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

  黎族纹面及纹身文化
  黎族的纹面京身是黎族人主要的标记,据说黎族先人崇拜蛇图腾,他们喜欢在自己身上纹上与蛇虫一样的图案,而且黎族女子的纹面也体现了贫贱富贵的等级关系,纹面是有身份妇女的一种装饰。黎族文身被人类学者誉为“人体上的敦煌壁画”,见过黎族纹身文化的人会经久难忘:黑色的线条在脸上纵横,下巴上也密密地布着几道,像是用炭划过一般,有些则像是被密密麻麻的大头针扎过,遍及四肢。按照黎族老人的说法,女孩子要是不“打登”(黎语,指纹身),死后是无法到祖宗那儿报到的。在我们看来差别不大的纹身,对于黎族人来说有着特殊含义,这跟他们的服饰一样,是区别于其他支系和部落的重要标志。

  黎族的历法
  以12天为一周期每天都以一种动物命名,顺序是:鸡日、狗日、猪日、鼠日、牛日、虫日、兔日、龙日、蛇日、马日、羊日、猴日,周而复始,盛行的节日是:春节、元宵、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五的鬼节、中秋节、冬节(冬至日)等,其中春节最隆重,其次是三月三。

  总之,在开发和建设祖国宝岛的历史长河中,黎族同胞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与热带海岛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具有独特本土特色的文化:黎族文化。黎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丰富性、多样性、娱乐性和神秘性。我们在调查中,深深体会到了黎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古老,甚至为之震撼。黎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其文化形态依靠口头和行为世代相传,延续至今,形成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形态。黎族的物质类文化遗产,指以实物为载体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黎族文化主要表现为:

  黎族建筑文化:
  海南黎族人民居住的房屋很有特色,一般呈船底形和金字形,建房屋的材料是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多用优质、坚固耐用的格木。船底形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上面住人。

  黎族村寨部落文化:
  体现了黎族古老的建筑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其主要特点为船形屋、金字形屋。海南目前已建、在建十多个黎族村寨风情旅游景点,如三亚百越文化村、鹿回头风情园、黎陶文化村、仿古黎村等等。其中以保亭县“槟榔谷”最具代表性,这些景点向游客展示黎族村寨原生态自然风貌、黎族古文化和技艺、黎族风情和传统手工艺品等。五指山区是黎族居住的中心地带,五指山山脚下的初保村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黎族原始村落。据了解,五指山市拟将其打造成有别于“槟榔谷”、更具代表性的黎族原始古寨供游客观赏。不经任何改造的黎族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无疑更具典型性、参观性和吸引力。此景点在海南中线高速公路贯通后将与游人见面……

  黎族餐饮文化: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黎族人创造了特有的饮食文化。特色饭有山兰米饭、竹筒饭、山果饭等;特色饮料有“并(biang)酒”(糯米酒)、芭蕉酒、木薯酒等;特色菜肴有“南杀”、肉茶、鱼茶等。

  黎族传统工艺品:
  体现了黎族民间手工艺术的悠久历史和高超技艺。如黎锦、独木器、陶器、乐器、绘画等。黎族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指黎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活动及各种技艺、技能、知识。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黎族人民历史的积淀。主要表现为:

  荔枝传统手工艺技能:
  黎族的民间手工技艺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民族韵味浓郁。如织锦、雕刻、绘画技术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黎族的织锦技术,其产品蜚声海内外。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余载,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为世界的纺织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黎族舞蹈及语言表演艺术:
  黎族表演艺术主要体现在民间舞蹈和歌谣上。其民间舞蹈分为宗教祭祀舞、生产劳动舞、生活自娱舞三种类型。代表作品是黎族的《打柴舞》(或称“竹竿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可参与性。曾在大陆和多个国家巡演,被誉为“世界上罕见的健美操”。黎族歌谣花样繁多,黎族人遇事、遇景、遇情而歌,即兴演唱。歌调古朴粗犷,曲调优美绵长。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黎族舞蹈考究图文介绍

  黎族民俗节庆文化:
  黎族的节日与其历法紧密相连,其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黎族人民通过农历“三月三”的传统节日来纪念本民族的祖先和英雄人物。在这一天里,黎族的祭祀、对歌、舞蹈、射箭等传统艺术得以集中体现。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还创造了耕作文化、吉贝文化、敬雷文化、纹身文化、礼俗禁忌文化、自然宗教文化等等,其中黎族的打柴舞、三月三节、民歌、竹木器乐、船型屋营造技艺、服饰等均已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宰相李纲和名臣李光、南宋宰相赵鼎和名臣胡铨等先后被贬到海南,他们不仅融洽了当时汉黎之间的关系,对黎族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黎族文化的辉煌灿烂、绚丽多姿,是黎族人民发展经济的一笔丰富的、独特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小结:根据历史的调查,黎族可以算的上是海南岛最在的人类存在,黎族在海南岛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海南岛黎族的传统文化也是非常的丰盛,海南岛在方方面面都有黎族人生活的轨迹。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