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简介,普米族的资料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4日 18:00:30 作者:网络
聚居在云南的景颇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建筑》、《节庆》、《婚俗》、《禁忌》、《饮食》等多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个具有特色的景颇族,朋友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普米族共有2.9万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和宁蒗等县。“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普米族自称“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称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他们一般使用汉字。“普米”意为白人。
普米族大多聚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这里森林环抱,交通不便,地多人少。普米族擅长饲养家畜和放牧,畜牧业发达。狩猎常常是男子的集体活动,猎物实行平均分配。女子能用构造简单的腰机和水平织机织出图案精美的土布。此外,普米族地区出产的木耳、石花菜、香菇、药材、野藤等,很有开发前景。
历史
普米族原是西北青藏高原的游牧部落氐羌人的支系,后由于白雪皑皑的大山不宜放牧,便逐渐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向气候宜人、水草丰茂的南方迁徙。约在公元七世纪前,普米族先民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冕宁、汉源、九龙,石棉,等地,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十三世纪后,普米人陆续迁入宁蒗、丽江、维西、兰坪一带定居,饲养家畜、耕山种田,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替代了以往的游牧生活。
礼仪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正月初一招客,是晋米族人民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的早晨,家家户户总是一面忙着做丰盛的饭菜。一边提着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语,“黄酒”之意)到村旁路边去等候。只要见到来往行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熟人生人,都要给他敬上一碗“啤依”,接着就把他请进自己家里当做贵客招待。有时候,因为只有一位行人,几家人、甚至十几家人争着邀请,互不相让。因为按照普米族的老习惯,大年初一这一天,谁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请到自己家里,人们都认为这是最荣耀的事情。这一天谁家招来的客人多,也就意味着谁家的欢乐多。请到谁,谁就得手持礼品,在邀请者的陪同下很快来到主人家。进屋前,要在门外祝福道:“祝你家丰衣足食,安乐兴旺,生活和睦!”这时主人则恭敬地回答:“托你的福,托你的福!”客人要走了,主人又厚礼相送。礼物一般是糯米耙耙、猪头肉、“啤依”等。普米族人民的这种习俗,随着生活的提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今,除请稀客外,还要请老人、五保户和孤儿。
当远方的客人来到家门,不论是生人或是亲友,主人家都会出来迎接,热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语:“新坛子倒出的第一碗‘苏里玛’(青稞酒),要敬给远方来客;刚烧开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杯浓茶,要端给外族兄弟喝”。普米族人家习惯围着火塘而坐,右边为男性,左边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边。如果主人有长老,客人则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主人杀鸡煮肉,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吃饭时,主人摆出饭菜,先请客人用餐,家人则有的添菜,有的加饭,有的敬酒,将食物的最佳部分请客人食用。待客人吃饱吃好后,主人家才围坐桌旁用饭。
普米族有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白天主人下地劳动或外出,一般都不锁门,但不会丢失财物。在外拾到别人的物品,或发现别人丢失的财物,不能随便占有或损坏,要捡起来放在路边显眼的地方。对生人不能乱骂乱吼,遇路人要下马让道。对人以诚相待,日常生活中决不破坏公共财物。
节庆
“大年”节,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余天。节日这天,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圆饭,夜间要留人守岁。当雄鸡啼鸣时,各村寨鸣吹锣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地跑到水塘、小溪,水井背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
接着,全家围坐在火塘边吃酥油茶。家里若有年满十三岁的男女青少年,父母或兄嫂还要为他(她)们举行隆重的“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仪式由母亲主持。如果年满十三岁的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双脚分别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拿耳环、串珠等首饰。左手拿着麻纱、麻布等日用品,象征着妇女有享受物质利益的权利和承担家务劳动的义务。接着,母亲把女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百褶裙,腰间系上一条绣花腰带。
如果年满十三岁的是男孩,便走到火塘左边前方的男柱旁,在舅父的主持下,双脚踩在猪膘和粮食袋上,右手握着刀,左手拿银饰,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长衫脱下,换上短衣,穿上长裤,系上一根腰带。并用牛角酒杯向客人敬酒。表示他(她)们已经成年。成年男女的父母,还要杀猪宰羊庆贺,给每人一碗骨头汤,一块肉、一些猪心、羊肝,表示大家都是骨肉至亲、心肝相连。至此,仪式完毕,穿裤、穿裙礼结束。男孩、女孩便算成人,开始正式参加劳动生产和社交活动。
按照普米族人的传统习惯,年节期间除亲友互相拜年、祝福外,各村寨还要举行文娱体育活动,主要有唱歌、跳舞、打靶、荡秋千、赛马、赛跑和捕捉飞鸟等项目,内容颇有民族特色。节日最末的一天,男女青年身带炒好的米花、包谷花等,到附近山上举行传统的“灭虫”仪式,即每人将自己带的炒米花,放在一个大簸箕内,姑娘们把自己的手锡取下,埋入炒米花里。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坐下,吃着、喝着、说着。吃一个炒米花,象征消灭一条小虫。直至吃完炒米花,便戴上自己的手镯,返回村寨。
普米族转山节
宁蒗县普米族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转山节,是祭山神的隆重节日。这天,人们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带着祭山神用的苏里玛酒、牛奶、祭祀面、祭文、字巾、纸幡等,前往约定的山头过朝山节。途中,要“过水”(洗脸、喝泉水)、“过烟”(燃香佛身),到达山头后举行传统祭仪,朝拜干木女神的化身狮子山;入夜,人们露宿山头,燃火跳舞,彻夜娱乐。
婚俗
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个别地主家有多妻的。但通婚范围很严格,实行氏族外婚、等级内婚的规矩,一般人不与奴隶结婚,贵族和也不通婚。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结婚中龄较早,女子到十五岁、男子十八岁多已完婚;也有在男女十三岁“成丁礼”后完婚的。婚期多选在冬腊月农田季节举行,礼节很隆重普米族人好定婚,双方喝完定亲酒之后,男方要杀猪杀鸡,托媒人把猪心作为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杀猪并将两家的猪心都切成两半,分成两份,一份仍由男方家带回,表示“永结同心”后便娶亲。
宁蒗地区普米族至今保留着古代“抢婚”习俗。“抢婚”是青年男女为婚姻受阻,采取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男女双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结婚那天,姑娘仍外出若无其事地劳动。男方则派生辰属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踪,看准时机后突然抢夺,抢得之后便高声呼喊:“某某人家请你去吃茶!”姑娘佯装反抗。早有准备的亲友们闻讯后迅速出击,与迎亲的人展开激烈争夺,由于人多势众,终将姑娘夺回,然后簇拥她回家举行隆重的出嫁仪式。尽管女方家长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并准备丰盛的食物,为女儿出嫁进行庆祝。
兰坪、维西等普米族地区则有独具民族风格的“对歌”迎娶仪式,可以说,他们的婚礼,从始至终都是在欢乐的歌声中进行。在头天晚上,新娘要同兄弟们对唱《出嫁歌》(米冬吉),表示感激父兄养育恩德,和倾诉借别之情;次日迎着朝霞,在家门东面山坡上梳妆,亲友们前来祝贺,又唱《梳妆调》(苦揣吉),并向新娘赠送各种礼物。
中午,男方迎亲的人到时,却被挡在挂着两块红布的青松喜棚前,双方须对唱《认亲调》(直直吉)后,始入棚饮茶。但女家照例紧关大门,在房里用唱歌方式提出种种质问,要男方对答。于是新郎、媒人或聘请来的歌者回答后,才由新娘的弟弟背送新娘上马。女家送亲的人走到半路时,大伙要同吃—顿牛骨汤,表示“贴骨至亲”。新娘至男家,也要齐唱《开门调》、《送亲调》(米朱吉)和《聚会调》(乃宗吉)等。这是普米族先辈传下来的古规。
服饰
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普米族男人喜欢穿短衣宽裤,披白羊皮领挂。永胜、宁蒗一带妇女喜包大头帕,扎牦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系百褶长筒裙,用宽大而有红、绿、蓝、黄色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黑、白、褐色的绣纹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珠料,胸前佩带“三须”、“五须”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
饮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并用核桃、麻籽、苏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普米族一天习惯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临睡时还要喝一次。日常饮茶的种类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猪油的茶)、盐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惯于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苏里玛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麦酿制而成,其味浓香醇厚,甘冽净爽,是待客、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番茄等。
建筑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方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为“三玛娃”),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进门便是正房,靠门右方装地板,设火塘,后有神龛。火塘周围设卧铺,分男左女右两边,互不逾越,以忌混乱。平时人们在此食宿、议事,作为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祭扫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正房左边是灶房,门外悬挂有牛、羊骨头,有祝愿牲畜兴旺和“避邪”的意思。
禁忌
普米族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禁忌。普米族家庭火塘上方的“神台”上不能摆放杂物,不能攀踏“神台”,不得用扫地的扫帚扫“神台”。不能在村寨的神山龙潭处砍伐树木、挖土搬石和乱丢杂物。游客参观各种祭扫仪式和丧仪时,要先征得主人同意,参观仪式时要举止庄重,不能说笑和出现轻薄行为。孕妇不宜参加祭祖活动,不能参加葬礼。客人在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晚上不能扫地,不能吹口哨。傍晚不能理发、洗头、梳头。不能毁坏地界、水界。不能戴着斗笠进屋。不能在屋里唱情歌。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不准背着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不能将刀口或口对着别人。不能用指头指别人的鼻梁。不能将帽子翻戴在头上。不能摸别人的头。不能将鞋放在床头。吃饭时不能作响,添饭时不能反手舀饭。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祖场所,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普米族主要有晋昔节、转山节和尝新节。大部分普米族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从初八开始视为新年的第一天,欢度“晋昔”。转山节的日期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区在七月二十五日。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当地农作物收获情况而定,大多以村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样,但最多相差5-10天左右。尝新节一般过两次,也有过一次的,在小春人库以后和大春收割以后的几天中进行。节日期间,走亲串戚,举行文体娱乐活动,说唱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祈求五谷丰收。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在景颇族中,相当多的家庭是由不同支系的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何种语言,有传统的习惯。彼此交谈是各说各的话,而决不放弃使用本支系语言的权利。
- 上一篇: 揭秘普米族婚礼习俗
- 下一篇: 揭秘普米族历史上的大迁移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