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风俗习惯_有哪些传统节日?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09日 16:19:00    作者:网络

  我们都知道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很多人都是属于大杂居,很多人居住都是比较分散的。那么关于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他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简介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也有人认为归入缅彝语支,是藏缅语族内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语言。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民族分布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比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接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聚居的土家族人口较多,州内其余三县市也有部分土家人居住。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等五个县市,土家族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恩施、建始、巴东等三个县市的土家族人,多聚居在清江之南,呈现出鄂西南土家人聚居偏南,汉人偏北的局面。

  重庆市东南部的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聚居的土家族人较多,其中,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口数为全县总人口的5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土家人有一些与苗、汉人杂居。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王节
  每年的四月十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天各地都要举办牛王节歌会,搭起歌台,将牛头像悬挂在歌台中央,以歌颂牛的功德。牛王节十分热闹,各家各户提前 一天将牛梳洗干净,喂精饲料,角上系一朵大红花,一早牵着去赶歌会,同时,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家喂的牛健壮。传说多少年前,牛是天上的神牛中,看到人间日子苦,终日劳作,仍吃不饱,就悄悄盗了仙谷给人间,这事让守谷神发现了,告到玉帝那里,玉帝一气之下将神牛打下凡间,让它跟人一道吃苦受罪。从那以后,牛就陪伴人们耕田了。人们不忘神牛盗仙谷之恩,就将“仙谷”改为“盗谷”,日后又将“盗谷”改为“稻谷”。神牛盗仙谷的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土家人就将这天定为“牛王节”,以各种形式予以庆祝,这便是牛王节的来历。

  嫁毛虫节
  此外,四月初八日过“嫁毛虫”节,又称“敬婆婆神”。届时,家家用红纸两条,分别写着:“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归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贴在堂屋左侧中柱上面,以为此举可以驱除虫害,四季平安。六月六日为“晒龙袍”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皆与汉族地区相近似。但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五月节
  农历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间的风俗是做粽子,挂香包,挂菖蒲艾蒿,烧艾条,到江边 祭祀鬼神;公众性的活动则是一年一度的龙船竞渡。五月节实际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亦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赶年节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圆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舍巴节
  “舍巴日”,土家语,又称“舍巴巴”,“舍巴”摆手之意,“日”,动词,“做”之意。土家语动宾倒置,“舍巴日”,汉语直译为“做摆手”,意译为“摆手舞”。带有浓厚的祭祀色彩,歌随舞生,舞随歌名。相传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是古代的一种战舞,始于远古,繁盛于明清时期。舍巴分为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多者上万,少者数百,摆手时以鸣大锣、击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翩翩进退,成对成双,节奏鲜明生动。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史诗。

  女儿会
  “女儿会”,又名恩施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场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六月六
  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但节日传说截然不同。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难之日。相传,覃篨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篨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篨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篨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调年会
  “调年”是土家族的春节,它要先汉族的春节一天。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的先民随胡宗宪征讨倭寇,在腊月二十九那天提前过了年,慰犒将士。将士们吃了丰盛的酒席,养精蓄锐,到除夕那天狠狠打击了倭寇,取得了胜利。以后,为了纪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前过年,并相沿成俗。土家族的调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他们要在调年期间举行丰富的喜庆活动。调年活动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一般的是根据每个家族自身的情况来看是否过赶年,如凤凰县有韩姓土家族二十八过年的,但也有韩姓土家族是三十才过年的,也有傅姓、戴姓二十九过年的等等。

  饮食习惯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包谷饭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丧葬礼仪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 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 “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绕棺、辞灵、 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并 认为,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去享福。是好事,所以兴跳丧。

  婚姻礼仪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 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 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 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 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石耳炖鸡鸭
  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节庆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 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 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 将大块的猪肉用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小结:因为土家族和汉族或者是其他民族,都是混居在一起的,所以都会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很多的民族特色也是在逐渐的消失,但是土家族的特色节日和饮食特色,还是有所保留,且一直在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