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风格特点,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4日 14:50:07    作者:网络

  在我们印象中,少数民族的人民一般都喜欢唱歌跳舞,并且大多数人还很擅长载歌载舞。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佤族的舞蹈有什么风格,他们的舞蹈跟其它少数民族的舞蹈的差异在哪里。希望大家看了对佤族人民的歌舞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佤族舞蹈风格特点

  流传在佤族中的民间舞蹈种类很多,若以主要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划分,可分为:“木鼓舞”、“芒锣舞”、“象脚鼓舞”、“蜂桶鼓舞”、“芦笙舞”、“口弦舞”、“三弦舞”、“毕颂舞”、“竹竿舞”、“臼棒舞”、“棺材舞”、“扫帚舞”、“刀舞”、“毯子舞”等等。若以舞蹈对象分,又可分为:“青年舞”、“集体舞”、“女青年舞”、“魔巴舞”、“少儿舞”等等,若以功能性质分,可分为“祭祀舞”、“丧葬舞”、“自娱舞”和表演性舞蹈等,若以舞蹈形式分,可以分为“生产舞”、“拟兽舞”、“游戏舞”等等。这种划分当然只是相对的,许多舞蹈往往是多种乐器伴奏。譬如“木鼓舞”中就有芦笙、芒锣、铜鼓等打击乐器伴奏,芦笙舞中又可能有笛、弦、毕颂等乐器伴奏。但是“木鼓舞”不能少木鼓,“芦笙舞”不能没有芦笙,其他乐器可少一件或多一件,各类舞蹈可以在不同场全产生多种跳法,产生多种功能。就芦笙舞而言,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就收集到200多种组合。

  总的来看,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有围圈、联袂、对称、且歌且舞,有一定程式特点;从动律上盾,有屈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特点。

  且舞且歌。佤族民间舞蹈往往是歌和舞连在一起的,每舞必歌。特别是一些自娱性舞蹈,激越、昂扬的歌声与吼声往往与豪放的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加奔放,更加振奋人心。

  有一定程式。佤族民间舞蹈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套路。这些套路来源于生活,往往借鉴自然物的动态和姿势演化而成,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规范性动作。诸如:“三步一跺”、“三步踢”、“双跺单踢”、“三步一转”等等。这些组合动作到某个节目中就形成了新的舞蹈组合形式。如:先跳一个固定组合动作,“三步一跺”或“三步崐踢”,再加上一个或几个模拟自然物的特殊动作,就此形成“薅子摆”“麂子跳”、“炒菜歌”“龙摆舞”等等,这样一些模拟性舞蹈节目。这种程式化的舞蹈组合可以在某个舞蹈的开头出现,也可以在每个节目的各个阶段出现,可以是前八拍动作中出现,也可以在任何几个节拍动作中出现,可以出现一个,也可以出现多个,一个固定组合可以在同一节目中出现一次,也可以出现多次。

  屈膝弹动,重拍向下。双膝屈伸、张弛频繁,是佤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动律特征。各个舞蹈节目的走、跑、跳,都配合着双膝有节奏地张弛弹动,因称之为“弹动步”、“弹动进退步”、“弹动转身步”。上身随势起伏。基本步伐大都是重拍向下,从轻到重。走则柔中有刚,跑则刚中有柔,跳则粗犷,跺则有力,给人一种欢快、激越、奋发向上的豪放之感。

  韵律感。佤族民间舞蹈每一个节目都是在统一的基调上连贯、流畅,有节奏地进行。舞曲从弱到强,舞步从轻到重,舞者的情绪也随之从欢快到激扬,都是在统一的节奏下连贯进行。即使是象“儿童舞”、“奇笼笼”、“甩发舞”这样一些没有乐器伴奏的舞蹈,也是在明确、严整的民歌节奏下连贯完成舞蹈动作的。舞蹈音乐的节奏规范着每一个舞蹈动作,使其成为和谐、自然、连贯的“律动”。

  随意性。佤族民间舞蹈要求在统一的节奏下来进行,一招一式都要整齐,“打歌阿要脚步合,脚步不合脚蹩脚”。指的是舞步的走、跑、跳、跺都需要在统一的节奏下完成,避免“乱套”。但是,上身的俯仰、手势的变化、动作的幅度,又因舞者的兴趣各异,且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同一舞者,在不同场合,不同情绪支配下,也会一次与一次跳的风格不同。

  佤族民间舞蹈大都刚劲雄浑,腿的力度强,身的俯仰幅度大,集中体现了居于山区的民族文化特点。一般情况下,男舞者的动作幅度比女舞者的动作幅度大一些,大跨大步,豪放有力,引人亢奋。舞至兴起,往往左走右跺,走则有韧性,跺则有力度,再配以激扬的呼声与合声,越显得豪放。近年来,佤族民间舞蹈通过文艺工作者加工,不断被搬上文艺舞台,不仅展示了它的粗犷豪放之美,也赋予了它艺术的蓬勃向上之美,佤族民间舞蹈作为佤民族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将会不断得到发掘利用,并且在佤族人民群众中“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看完了上面的解析,相信大家对佤族人民的歌舞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总体来说,他们的风格是每舞必歌,而且都很随意性,并且很有节奏感。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