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锡伯族西迁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30日 10:36:52 作者:网络
锡伯族,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据史料记载,锡伯族是曾有一段西迁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锡伯族的西迁历史过程是什么吧。感兴趣的朋友快来瞧瞧吧。
锡伯族西迁:
我国新疆西部地区地处祖国边陲,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乾隆年间,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政府针对伊犁地区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向东扩张的情况,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0月设置伊犁将军“统理诸务”,开始移民戍边,垦荒造田。
清政府先后从黑龙江、张家口、热河等处调遣官兵驻防伊犁,又调遣绿营兵(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进驻伊犁。但伊犁将军明瑞深感伊犁现有驻防官兵不敷调用,乃向清廷请示增派官兵,清政府应其所请,决定“从盛京所属各城,调遣携眷驻防塔尔哈台之锡伯官兵1020名,眷属共计3275人。”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旧历四月十八这天,人们从各地汇集到盛京锡伯家庙——太平寺,为准备西迁的亲人饯行。他们祭祀祖先,焚香祈祷一路平安,共食离别饭,共饮送别酒,洒泪话别。四月十九,西迁的锡伯官兵扶老携幼,赶着牛车,拉着行装,在清兵护送下走出彰武台边门,离开盛京,离开了生活半个多世纪的家乡,开始了伟大的西迁征程。
在举世罕见的男女老幼几千人的长征队伍中,还有一大批不愿与骨肉分离而随队前往的其他亲属。据记载,管带人员查明未注册跟随而来的闲散亲属共有405名。
当队伍走到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进,连日等待。水退无期,只好取道绕科齐斯山而行,这时口粮已所剩无几。马、驼倒毙甚多。在粮食缺少、畜力不足、道路艰险、行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管带协领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将军请示派人前来接济,一面带领官兵及眷属采集野菜充饥,继续前进。六月十二、十五、二十四、二十六,两队与前来接济的人相遇,领取到接济物资后继续赶程,终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十二,先后抵达伊犁,胜利地完成了西迁的伟大历程。
锡伯族的西迁,是在交通工具非常落后,而且道路险阻、气候多变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心效命国家的锡伯族军民冒酷暑,顶严寒,风餐露宿,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难困苦,日夜兼程,终于到达目的地。长途的艰难跋涉,使这支庞大的队伍减员不少,但在途中还出生了婴儿350余名。清政府原规定西迁3年到达,由于锡伯族军民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仅用了1年零3个月(其中包括在乌里雅苏台休整7个月),行程万余里,提前到达了伊犁,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一大壮举。
小编总结:
上述正是关于“锡伯族西迁历史”的相关资料,各位如果要了解的更多关于锡伯族的相关信息,不妨查阅星座360网。
- 上一篇: 全面介绍锡伯族姓氏文化
- 下一篇: 揭秘锡伯族的长辈的称呼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