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装 彝族历史能从服饰上体现出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5日 11:30:55    作者:网络

  凉山彝族自治区因为地势比较的险要,自古和外界的交流就非常的少,所以被称之为文化孤岛。因为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很多传统的文化,都保留了下来。那么关于彝族服饰文化,你都了解多少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彝族

  彝族的传统服饰,流传至今的种类高达300多种。如此丰富的服饰文化,在中国其他各民族中实属罕见。而四川省昭觉县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也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由于这里汇集了彝语北部方言的“依诺”、“圣扎”、“所地”三大土语,因此,这里的彝族服饰,便带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

  昭觉彝族服饰,继承了先民服饰的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的风格特征。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便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专用服饰。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它集中体现了昭觉彝族的社会特点、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文化生态内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像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彝族服饰文化的产生、演变、传承,也有它的理由和特点。

  彝族历史上,在祖先们一次又一次的迁徙途中,需要开山辟路、经过鏖战熊罴的艰险,都需要勇士,那些骁勇善战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打败了敌人,挽救了族人的生命,成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和生命支柱,日久天长,他们理所当然就成为族人崇拜的偶像。加之凉山彝族历史上没有建立过统一的政权,长期处在家支林立、家支械斗的环境中,因此,彝族妇女便巧手制作了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武士服装,保留至今。

  凉山彝族女孩长到十六、七岁,就要举行成人仪式――俗称“成丁礼”。这一天,她的发型、服饰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受礼的姑娘要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从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方帕,显得端庄秀丽,再将单形耳环换成带穗耳环。尤为重要的是,还要让她把裤子换成美丽的百褶裙。这些变化,意味着这个女孩已长大成人,从此可以正式参加社交,甚至谈情说爱了。

  属高寒山区的凉山彝族地区,适应农牧业的发展,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毛、麻制品。由于受高山气候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喜欢披御寒又美观的披毡和查尔瓦。男子头饰英雄结,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崇武尚勇和历史迁徙;妇女头饰的审美特征,则体现了彝族的智慧和文化。根据当地海拔高、日照长、辐射强的特点,凉山彝族妇女创造性的应用了既能遮光挡日,又有美饰作用的各种盘状头饰,多以“盖盘帽”、“竹架帽”为主。并且,多数妇女的头饰以黑布为质地,符合尚黑的民族审美情趣,再加上造型各异的形状,往往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增添了女性的魅力。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凝固的历史,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代表着某个特定社会时期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是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某些服饰传承到今天,它所积淀的文化功能,似乎已渐渐远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但在凉山彝族地区,我们不仅看见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大人生礼仪仪式中,盛装出场的人群,还发现穿着彝族传统服饰在村前屋后劳动的彝族同胞。

  尚可在彝家女的一针一线中窥视出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点滴原貌。透视那深藏的彝族服饰文化内涵,洪荒宇宙,长河落日。历史的尘烟徐徐消失在时空中,多少后人为追寻它的遗迹苦苦思索,多少智者为探究它的容颜而遗撼不已。迷茫中的你不访跟随记者的镜头到横断山麓、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来了解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来欣赏他们创造的美丽,来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打开尘封的记忆――职业服饰与文物图片
  勇者尚武,勇者无畏,勇者受崇。提起武士,就会使人联想起战场上震天的厮杀声,寒风中扬蹄飞驰的战马,勇士间直指生死的的刀光剑影。

  彝族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彝族武士拥有较高的地位。彝族历史上部落间频繁发生的冲突与战争,祖先迁徙途中的开山辟路,鏖战熊罴的艰难险阻都需要勇敢者。那些骁勇善战的勇士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挽救族人的生命,成为部落和族人的精神支柱。日久天长,理所当然地成为族人崇拜的对象。加上近代凉山彝族历史上没有建立过完全统一的政权,长期处在众多家支的分割统治状态。这些家支之间为了争夺财富奴隶或复仇,经常发生械斗。频繁的战争使人们渐渐养成了崇勇尚武的精神,并沿袭至今。那些骁勇善战的“惹科”(勇士)们很受人尊重,为了生存、为了鼓励和保护勇士们在战斗中不受伤害,并不宽裕的人们想尽办法给他们做了战袍、护腿、掩膊、披风、护腿等形式各异的精美武士服装。这些在械斗战争时穿的服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棉战袍面料通常用氆氇或毛织品镶拼,内铺一层皮棉,通体密纳成行;护腿和掩膊一般都用毡制成,战服厚重坚固,足以抵挡刀、箭、矛的进攻;披风多为绸缎缝制,为头人出征作战时所穿。铠甲、头盔、护手筒、护腕则一般用大象皮、犀牛皮、牛皮等多种皮料制成;彩漆铠甲则用多块硬皮组成,下部由几百块长条形小皮块缀联而成,形似短裙;彩漆纹饰多寓意防矛避箭,保佑平安。

  穿在身上的历史――服饰用途与节日习俗
  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是物质化的精神产品,是活态的文化。穿在身上的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昭觉县至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彝族原生文化,仅从节庆、婚丧嫁娶等现实生活的重大人生礼俗仪式中就可窥见其原貌:小孩呱呱坠地时父母亲人要为他们行隆重的穿衣仪式;女孩到十六、七岁时,开始加入成年人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她可以参加社交、甚至谈情说爱了。届时父母要择一吉日,召集村中姐妹,杀猪宰羊举行隆重的成人礼,姑娘的发型、着装都有相应地变化。成人礼一般在秋末、冬春举行,只邀女性参加。仪式上还请一个漂亮、能干、属相和家庭背景好的妇女,给受礼的姑娘梳头、戴头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面,从正中分开,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方帕)。还把单形耳环换成带穗耳环,摇晃摆动,更衬托出少女的妩媚动人,显得端庄秀丽。这种仪式一般都在晚上举行,受礼后的姑娘不再参加家里举行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活动。

  彝族男子传统发型要蓄发于头顶,称“字尔”或“字木”“侧布”。小男孩从小就在头前顶留块方形的头发,长大后挽成发髻。视其为天神代表,灵魂的居所,能主宰吉凶祸福,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这就是汉族人所说的“天菩萨”。

  彝族成年男子标志的“兹体”(英雄结)的缠法与缠髻者年龄都有一定的讲究。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缠髻方法一般从右缠到左(除死者),而“兹体”的尖须也有偏左与偏右之分,据说这与凉山彝族先民的迁徙路线有关。据彝文文献和家谱记载:凉山彝族的先民是从云南的“洛宜山”(会泽)迁到大、小凉山的。迁徙时有古侯、曲涅两个支系,一支从左边渡过金沙江、进入凉山腹地昭觉、美姑地区,另一支从右而入。在此分道,古侯在东(右),曲涅在(左),沿着不同的方向在凉山定居下来,因此不同支系后裔的“兹体”偏向也不同。现居住在凉山东部的依诺方言区古侯后裔英雄结尖锥偏右,居住在凉山西部圣扎方言区曲涅后裔的英雄结尖锥偏左。一般成人男子才能缠“兹体”,而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更须缠此头饰,否则会被人取笑而降低他们的社会威望。昭觉彝族头饰多以黑色、青色为主,这主要与彝族尚黑习俗有关。

  彝族人好赛装,每逢婚丧嫁娶、赶集、集会都要比一比穿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是赛装高潮期,期间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幼穿戴整齐,云集在节日的娱乐场上,这里便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瓦状帽、竹架帽、方帕、“助挺”的比赛场。每个姑娘精美的头饰都是她心灵手巧的见证,而小伙儿的俊勇则体现在他的“兹体”和密蜡珠上。赛装场上欢声不断,年轻的彝族男女在喧闹嬉戏,暗中他们却在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髻”和“竹架帽”。因此,火把节也被人称作是“眼睛的节日”。

  小结:彝族的服饰文化非常丰富,光是服装的样式就有三百多种。当然现在随着时代的改变,时代的日益发展,很多彝族地区都和外界交往密切,很多服装材料,样式上都得到一些传统上的更新。

  相关推荐:
  彝族音乐文化 彝族有哪些民歌文化
  彝族苦荞茶对身体都有哪些功效?
  彝族舞蹈基本动作 彝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古老绚丽的凉山彝族风俗文化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