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习俗去世念经,裕固族的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14:59:01 作者:网络
文化是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还有族人的生活习惯,在长久时间的累积之下渐渐形成的,每个民族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之处。你对裕固族了解多少?你知道裕固族的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裕固族的丧葬习俗
裕固族的丧葬形式有火葬、土葬和天葬三种,西部以火葬为主,东部以天葬为主,黄泥堡以土葬为主。
火葬就是在,将的衣服全部脱光,用棉花蘸酒把从头到脚擦干净,俗称“净身”。然后换上新衣服,给七窍填满酥油,有的还在嘴里放银玉首饰。在未僵硬前,用白布或黄布把腿部膝关节和胳膊肘关节收拢捆住,面朝西或西南,把装入布袋,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火化。选好火葬地点,根据风向挖一个地炉,放好柏木柴,将放再柴上起火即可。火化后的第三天,由的亲属子女前往火葬地拾骨灰,将骨灰盛入一条红布袋中葬入坟地。坟地周围及上面,镶上白色石头,以示吉祥。
裕固族对实行土葬主要分布在明花区的前滩乡和酒泉市的黄泥堡乡、北乡和丁家坝一带,土葬始末与汉族相同,也是选一块墓地,挖一墓坑,将装入棺材,埋入坑内,填土堆坟。
康乐区一带,以天葬为主。一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天葬场,请喇嘛念经一天后,即送往天葬场。把衣服全部脱光,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再请喇嘛念经后,送葬人即可回家。待三日之后,亲属再到天葬场探视,若已被老鹰、麻雀之类的动物吃干净了,则认为已经平安“升天”了,其亲属就在当地垒一石堆象征坟墓。否则认为不吉祥,需要再次请喇嘛念经。
独特的裕固族丧葬仪式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是甘肃省特有的民族之一。多信仰藏传佛教,同时保留原始萨满教成分。文化基本属北方游牧文化。除汉文化之外,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成分。裕固族的丧葬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地区而异,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
火葬仪式。火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西部地区。,先换新衣服,用酥油封七窍,在未僵硬之前,用白布或黄布带把腿部膝关节和胳膊肘关节收拢捆住,成弯曲状,双手贴耳,似胎儿形,这叫收尸。呈胎儿形,也称“圆寂”,意为怎么来的就怎么去。视的个子大小,用一丈二尺或一丈五尺白布缝成布袋,将装入布袋。再将平放在用白布围成的长方形围帐内。在人死的当天,把喇嘛、僧人请到家里念经,意为“”。念经和停尸时间长短,一是视其家庭经济状况,二是视其子女或主要亲戚是否赶来,再则是根据气候而定,一般都要停尸两天或三天,在冬季也有停尸七天的。
裕固族的出殡多数是在傍晚。出殡的时候,家人将放在一块毯子或白布上,毯子四角由四个人拉起,抬到本家族所固定的火化地点。火葬地点一般选择在风水好的地方。在火化地,事先已经完好十字形沟槽,并在其上加上木柴,呈现“井”子状,然后脱掉的外衣,将头南脚北、面东背西放在柴堆上并在木柴上洒上酥油和白酒。喇嘛念经后,围绕柴堆边走边念经,最后点燃木柴。送葬者等到整个柴堆燃烧完方可回家,且从家门前专门点燃的火堆上跳过才可以进入家门,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火化后的三天,由的女性亲属前去把燃烧后的的骨灰拾回来,在拾骨灰的过程中,必须从的脚趾骨开始拾,依次放入白布口袋中,最后将放在最上面。然后按的年龄辈分埋进自家的坟场内相应的位置,在坟堆头上放置几块白石头。
天葬仪式。所谓天葬,即将放在山顶上,任凭野兽飞禽啄食,实行这种葬法主要是贫苦牧民。天葬主要流行于东部裕固族地区,除了少数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火葬外,一般人都要天葬。
现今的天葬是不成年的男女未婚夭折的才用此种葬法。天葬仪式大部分同于火葬,只是在停尸时,在帐篷中间栽三个木桩,年长的在帐篷十字线以上停尸,年轻者在十字请来念经的喇嘛,少则两个,多则二十几个。在停尸期间,喇嘛念经三至七天。待出殡后,留两个喇嘛每天念经,念七七四十九天,每天下午在五色布条。在第四十九天时,要举行抹孝仪式喇嘛给念指路经。
实行天葬的家族都选风水好、向阳的地方作为家族的天葬场。全身不穿衣服,捆成胎儿形装入布袋。出殡时不许哭哭啼啼,在五更天,用马或牛驮上悄悄送到天葬场,将装尸布袋取掉,解开捆尸布带,仰面朝天放在一块大石头羊肉、肚等物。待放置停当,请喇嘛念经后,送葬人即可回家。待三日之后,亲属再到天葬场探视,看看是否“超升”,即是否被鹰雀吃掉了。如果被吃得干净、吃得快,就认为已经“升天”。如果剩下几块大骨头,子女把骨头拾到一起埋掉。如果一点不剩,就在当地摞上几块白色石头,作为坟墓的标记。若未被吃掉,则认为不吉祥,须再次请喇嘛念经。
土葬仪式。土葬是部分部落在很久以前留下来的一种葬法。据说与图腾崇拜、古时木棺风葬和树葬有关,并有等级区别。土葬主要流行于酒泉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和肃南县前滩乡裕固族地区。这一带由于靠近汉族农业区,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所以土葬很可能是受当地汉族影响而形成的丧葬习俗。在裕固族的传统中认为,土葬是不吉利的,土葬意味着被打进了地狱,以后上不了天堂。但对于贫苦的人们来说,迫于生活无奈,再加上汉文化的影响,土葬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
任何人的一生,都无法逃出诞生、结婚以及死丧等必须通过的仪礼的束缚。这些仪礼连同他们的过渡期仪式在各民族变社会文化发展当中都起了不小的影响作用。仪礼的发展,异或变革,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直接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裕固族丧葬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一般都采用火葬,停尸两天或三天,其余仪式、习俗基本保留。
裕固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原因浅析
一、裕固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内部因素
一般认为,适应、强迫、传播,都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原因,但从本质来讲,它们仅是外因,民族自我意识才是促使社会文化变迁的内源动力。所谓民族自我意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内容:“第一,它是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第二,在与不同民族交流的关系中,人们对民族生存、发展、权利、荣辱、得失、安危、利害等的认识、关切和维护”。②
当代裕固族的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回纥到撒里维吾尔再到裕固族,从强盛兴旺到颠簸流离再到安居乐业,纵横几百年,其间,观念在交流、文化在交融、思想在包容,逐渐形成了今日之裕固族的民族自我意识,即民族感情强烈但不盲目排外更不狭隘、文化传承坚定但不自我欣赏,更不固步自封。
作为肃南裕固族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明花乡主要有安、白、杨、贺、钟、妥等姓氏人构成,分属亚拉格家和贺郎格家两个部落,共同的居住环境、生产结构和语言习俗是他们秉持共同民族意识的基础。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明花乡裕固人的民族自我意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县属其它乡镇相比,明花乡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境内为沙漠和半干旱地貌,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弱,无矿产资源,人均收入偏低,但是该乡重教崇学蔚然成风,群众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人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改善自然环境、创新民族文化、改变个人命运的意识。在这种求新、求变意识的支配驱势下,他们一方面尽力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学习、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这是民族自我意识力量的自然释放,是明花乡裕固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革新、自我弘扬、自我发展。这种力量表现在丧葬礼仪上,就是要把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些旧观念、旧做法剔除掉,主动实行有意识的适应性变迁,逐步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丧葬礼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自我意识是裕固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内源动力。
二、裕固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外部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在裕固族丧葬文化变迁过程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是裕固族丧葬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裕固族自古就是我国的草原游牧民族之一,牧业是大多数牧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在生产生活资料的获得上,对畜牧业的依赖很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因长期超载放牧,肃南县草原退化现象日趋严重。畜牧业生产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发展,裕固族地区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发展农业、林业、工业等其他产业,逐步改变了从前比较单一的产业结构。9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已在自治县经济中占有了一定比例。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的进步,使裕固族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对文化变迁的影响极大。20世纪末,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明花乡的部分青壮年外出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业,他们在接受经济发达地区提供的工作、技术学习机会的同时,既增加了个人的收入,也逐渐接受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价值观念。经济的发展为丧葬文化变迁提供了条件,汽车、摩托、手机等消费品已进入越来越多地裕固家庭,人们在享受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同时,当地的丧葬习俗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比如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过去最费时费人的报丧,现在只要拨打几个电话,消息很快就能传到亲戚朋友当中。过去二、三天才能到的路程,现在只需2-3小时即可到达。
(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交流、采借与整合
“文化选择行为的对象是多种文化可能,而各种文化体系间必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内在特质或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普遍存在可称为文化间的异质性。相对于某一民族传统文化,外来的文化或文化事象即是异质文化。”③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直接与外界接触的物质层面具有最多的与异质文化系统接触的机会。文化的借鉴吸收和相互融合也从物质文化层面展开。
肃南县西部地区的裕固族基本上与汉族处于杂居状态,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吸收和文化采借现象普遍存在。东迁以后,汉文化就开始流入裕固族文化的每一个细节,裕固人不仅学会了汉语,一部分人还学会了农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以更加强势的状态携带着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等文化内容,大量介入裕固族社会,对裕固族民族文化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影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及其他文化传播渠道越来越严密地包围裕固人的生活,不同地域汉民族的文化环境、生活内容、行为规范及价值标准进入更多裕固人的视阈。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异质文化的传播,激发了裕固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再认识,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标准重新界定和认识这些外来的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其他文化,从而相应的产生了或接纳,或抗拒,或犹豫的不同行为结果。外来的、先进的传播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促进着文化整合的进行。除大众传媒推介外,民族间的互动也是一种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当地的裕固族人以外出就学、务工、婚嫁等方式进入周边汉族地区和北京、兰州等大城市中的人口逐年增加,他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不仅通过民族间的互动逐渐得到改造,而且通过探亲、返乡等多种方式将大中城市和周边汉族地区的居住、饮食、服饰等各方面的文化带回裕固族地区,影响和改变着家乡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丧葬礼仪方面,汉文化中的丧葬礼仪和观念渗入到裕固族人的丧礼之中,如“藉草枕块”等自《周礼》而留传下来的丧葬礼仪日渐被裕固人所接受,将汉族“藉草枕块”习俗整合为“籍毡枕块”,用羊毛毡代替干草,保留了汉族枕块的做法。又如,迁坟、立碑(或玛尼杆)、祭奠时焚烧纸钱、清明上坟等现象的出现,等等,都是受以汉族为主的其它民族丧葬习俗影响的表现。
(三)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政策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直接影响社会变迁,既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有力的环境,又可以限制或束缚社会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使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政策,对于少数民族在经济扶持、政治地位、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给予了较之汉民族更宽松更优惠的政策,特别是地处边远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享受了更高一级的优恤照顾政策。优厚的民族政策,使裕固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倾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不断出现新的局面。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带来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思维观念的巨大变化,也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化。在裕固族地区人们的生命仪式活动的意义和条件已经改变。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科技兴农的推动下,年青人更热衷于学习科学知识,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的标准渐趋多元化。这些变化的背后,也有国家政策的正面疏导、法规的强制约束导致的习惯的再培养。
当然,除上述主要原因外,促使裕固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自然环境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居住环境的改变等等。多种因素的变动以及相互间的制衡共同促成了裕固族丧葬习俗的变迁。
小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也是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的服饰、民族的食物、民族的建筑风格上面,可以这么说,民族文化体现在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 上一篇: 裕固族为什么不吃狗肉,你知道原因吗?
- 下一篇: 裕固族有什么样的传说?裕固族传说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