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5日 14:35:50 作者:网络
毳姓氏是我国百家姓中的一个罕见的姓氏,它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妹仗毳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中未能进入前2000名,台湾则没有。大家是不是对这个姓氏很感兴趣呢?一起跟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第一帝伏羲氏之妹仗毳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仗毳氏,即女娲的称号之一。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
女娲有许多称号:女娲氏,女希氏,娲皇氏,女皇氏、地母氏、女阴氏、后土氏、女帝氏、女姥氏、女蕴氏、包牺氏、玉蟾氏、蟾光氏、蟾窟氏、媒神氏、高禖氏、太阴氏、伐柯氏、灵娲氏、仓娲氏、炼石氏、骊山氏、仗毳氏、峨神氏、大阳氏、释女氏等等。
女娲之后,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其部族民众中有以女娲之名号为姓氏者,称仗毳氏,是非常非常古早的原始第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毳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第四级大夫敲毳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敲毳氏,即为西周时期王室中“掌兽毛之官”。据史籍《姓苑》记载:“敲毳氏,以爵为氏”。在典籍《周礼·春官·司服》中记载:“祀四望山川,则毳冕。”郑玄注引郑司农云:“毳冕,罽衣也。”即以兽毛所编织的毛毡制作的衣裳。
在典籍《毛传》中记载:“毳衣,大夫之服。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国。天子大夫四命,其出封五命,如子男之服,故得服毳冕。”在“掌兽毛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敲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毳氏。毳氏在西周王朝晚期属上大夫,享有朝祀,为候爵。在西周晚期,有毳侯为其母媿氏铸造了盛饭食用的簋,铭文三行十六字:“毳作王母媿氏簋,媿氏其眉寿,万年用。”文物史称“毳氏簋”。毳氏簋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出土,同铭簋传世共有四件,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收藏两件,通高二十一厘米一,宽二十三厘米八,重三千九百六十克,圆形,侈口,折沿,鼓腹,有二附耳,有盖,盖顶有圆形捉手,圈足下附三矮足。器颈与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带,腹与盖面均饰直道纹,圈足上饰粗弦纹一道。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君主丁公汲嫡长子姜季子的后裔崔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崔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西周时期,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崔氏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期都是山东望族和中国的着姓。
周惠王姬阆六年(陈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1年),陈宣公妫杵臼杀了自己的太子妫御寇。由于妫御寇与公子妫完关系非常好,恐祸及己,于周桓王姬林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齐国。当时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收留了妫完,并赐给他田地邑城,还想任命他为正卿,但他只接受了“工正”一职,陈氏由此立足于齐国。妫完感谢齐桓公之德,遂指齐桓公所赐之田改姓为田氏,称田敬仲完。田敬仲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时,为齐景公姜杵臼的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齐国世代为相,并逐步垄断了齐国政权,齐国君主犹如傀儡。在田无宇、田常等人身为姜齐之臣时,为了争取齐国民心,在春秋末期就曾不惜经济代价施惠于民,被称为“厚施买国”,最后使齐国人心归附于田氏家族。到周安王姬骄十一年(公元前391年),田敬仲完的第十代孙国相田和,他将齐国君主齐康公姜贷放逐到海边,只留一城之地作为其食邑,田和成为了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到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周王室册命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过了几年,齐康公病逝,姜姓遂绝其祀。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田代齐姜”。田代齐姜后,许多姜姓裔族纷纷外迁、改姓,以避其祸,其中就有崔氏族人改为谐音字“毳”,称毳氏,该支毳氏于崔氏同宗同源。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山阴堂、绍兴堂。
- 上一篇: 催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 下一篇: 翠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