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姓的来源及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30日 16:48:14    作者:网络

  在中国很多姓氏中都是以官名作为姓氏,比如:司马、司徒等,而你知道在百家姓中有个姓氏饺子黛姓吗?黛字源于唐朝,出自唐朝时期黛字作为姓氏有什么来源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到百家姓去看看吧。


  第一个渊源:源于唐朝,出自唐朝时期制墨名家奚超,属于以职业为氏。

  “黛”,在古代是指青黑色的颜料,主要用来染布。

  黛墨,即青黑墨,是在四份以灯草或松木为原料的烧制的原料墨粉中,加三份以石榴皮烧制的墨粉,之后加入三份花青颜料,形成独特的黛墨,增添麝香、冰片、金箔、公丁香、猪胆等贵重香料和黄明胶后,则用来专制绘画所用的青墨,或用来给闺阁女子画眉。
  用灯草为主料的黛墨,主要用来画眉,而以松木为主料的黛墨,则主要用来绘画。古人常以“黛卷”来指名画或以“黛娟”来指女子。这是中国唐朝名墨之首的“奚墨”中的独秀,为后世历代文人雅士、书画大家、深闺女子们所喜爱。
  在唐朝制墨名家奚超、奚超珪的后裔弟子中,有指黛墨为姓氏者,称黛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唐时期宫廷内官待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待诏,又称待昭,源于战国晚期七国内侍,本为伺应召对之内侍,并非官称。到西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经常征召文学之士待召于金马门,等待解对皇帝的文学、历史、礼制、医学、绘画、书法、卦卜等的惑需,称为“金门待诏”,此后成为汉朝定制。到南北朝的北齐时期,朝廷引文学之士充任常待,称为“待诏”。

  到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设置了“翰林待诏”,待诏开始成为固定的官职。翰林待诏专职掌管文词之事,以伺应皇帝咨询,后改称“翰林供奉”。在明朝、清朝时期,翰林院的属官之中就有“待诏”六人,官秩为九品~八品不等,掌管校对章疏文史。

  在盛唐时期,有一批待命供奉内廷之人,亦称待诏,除了文词经学之士以外,对具有一技之长的人亦分别设院给以粮米俸禄,使其待诏而为,诸如画待诏、诗待诏、医待诏等等。这种情形被以后的各个朝代一直沿用,特别是在宋、元时期,朝廷对有特殊技艺之人非常尊重,皆以“待诏”称之俸之。

  唐朝在则天大圣皇帝执政时期,武则天录用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女子入宫为官,别出心裁地称为“黛诏”,以与男“待诏”区别开来。如著名的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辞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赐称“黛诏”之职。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开始,武则天又让黛诏上官婉儿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复位以后,宫中诸多“黛诏”纷纷被清除出宫,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母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黛诏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黛氏,世代相传至今。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