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莆田元宵节的习俗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2日 13:52:03 作者:网络
在岁月的流逝下,每个地区的人都会渐渐形成自己的民俗风情,跟人的成长一样,在时间的流逝下,每个人都渐渐形成自己特有性格与秉性,民族也形成特有的民族习俗。你对莆田元宵节的习俗了解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巡游
莆田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莆田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
“接行傩”即为乡民们抬菩萨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当队伍经过时,设香案、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
跳傩火
莆田元宵“跳火”是莆田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但同为“跳火”却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绕火跑,有的是踩木块等,这也让很多外地来的摄影家惊讶不已。其中极具特色的就是农历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现场进行赤脚“踩火”的表演,俗称“跳傩火”。选年青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村民用这样的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也表达祈福驱邪、家家户户兴旺发达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人勇敢、不惧苦难的精神。
僮身舞
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萨上身”的少数人,是打铁球的表演者。“僮身”以20~50岁的未婚男性为主。下江头坐刀轿打铁球是福建省莆田民间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在人们不再轻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年代,“阴阳燮理,善恶有报”的价值观也一度受到冲击,至奸至恶大行其道,僮身的角色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规避和劝诫。在涵江的不少地方,都有着僮身“吃花”的习俗:被选中的僮身赤裸着上半身,任凭一支支焰火喷射在他们身上,最终也都毫发无伤。白塘与黄石两镇交界的镇前、下江头等地,曾是戚继光福建抗倭三大战役之一的林墩古战场旧址,当地的元宵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戚家军为鼓励民众习武抗倭而兴起的僮身“打铁球”节目:僮身们被请上刀轿,挥舞着一到多个消毒后的流星尖钉锤,锤面不住敲打后背数百次,尽管鲜血淋漓也面不改色。在正月十九的莆禧千户所古城,来自城隍庙的僮身徒手攀上一架足有四五层楼高的刀梯,最后坐在最顶端的那条刀刃上,往下方的围观群众抛洒铜钱,赐予祥瑞;异曲同工的还有,在个别年份的正月十七,位于三江口的鳌山雁阵宫每六年都将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爬刀梯活动,身着不同颜色法服的僮身们一律由青壮男子扮演,他们或翻滚腾挪,或缘梯直上,在由刀刃拼成的狭窄的阶梯之间变换各种身姿,直至到达梯顶,替神灵巡安远处的海面……
跳棕轿
跳棕轿即棕轿舞,莆田很多地方的一种民俗舞蹈。
“跳棕轿”(棕轿舞)又称摆棕轿,是莆田一种特有的民俗舞蹈,在莆田各村镇广泛开展。每对舞蹈者各抬一架
高不到1米、宽30多厘米的竹制或木制四人小轿,排成好长的队伍在广场,沿街或庭院大坪上进行,表演时街、场院,燃起篝火,一队年轻力壮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个个英姿焕发,抬着棕轿、踏着节奏,绕着篝火游舞,人们一个接一个窜过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熄而止,以祈盼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
皂隶舞
“皂隶舞”是莆田境内每年度的元宵节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接神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其渊源从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所以“皂隶舞”也俗称“乡人傩”,在莆仙戏传统剧目演出中保留着这种舞蹈的基本样式。“皂
隶舞”在当地的游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皂隶舞参演人员各司其职,分旗牌官、皂隶、伴奏和八班等。其中4名皂隶头戴金色纸花、着草鞋、戴面具,分别装扮成黑、红、绿、兰面皂隶,各执一块皂隶板。舞蹈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表演时伴随锣鼓乐声和呐喊声,节奏干练、粗狂威武,颇有气势。
车鼓队
莆田元宵节基本上是各种形式上的祭神活动和民间庙会,形式之隆重甚于春节。在这漫长的元宵节庆祝过程中,都离不开一种民间的仪仗队——车鼓表演。莆田车鼓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径的牛皮大鼓为主器。由手推车载或由四人肩扛,主鼓手抡鼓棰奋力敲击,声动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铙钹队,各持一副大钹,按鼓点敲击,并按一定的组合和舞蹈动作,进行花样表演,还有一面铜锣点花记节奏快慢,另有数柄罗伞在队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
游灯
游灯是莆田元宵节期间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元宵游灯的本质特征是娱神娱人,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康;并通过游灯活动,浓郁乡亲,同娱同乐,增进团结。2008年6月,枫亭游灯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请戏
元宵期间,莆田市950来个村,几乎村村都请来了莆仙戏剧团演出。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甚至超过了春节,且持续的时间相当长。莆田最早的村从正月初六就开始闹元宵,最迟的二月初三才过元宵。每个村过元宵必请来莆仙戏剧团演出,有的村连续演出三天的莆仙戏且下午、晚上两场必有演出。由于各个村闹元宵的时间不同,所以莆田市内的3个专业剧团和120个民间剧团还是应付得来。
沟边傩舞
沟边傩舞流传于莆田地域的沟边傩舞(俗称十恶舞),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傩仪式中的民间舞蹈部份。这种古老的傩舞之花,主要体现在傩表演仪式中,舞者戴着狰狞面具或绘画诡异面谱,拿着武器、奔腾跳跃、舞姿激烈诡黠,气氛神秘威严,借助神灵的威力,降魔镇恶,驱除旱、涝、火、虫等自然灾害及瘟疫疾病等灾害,经代代民间艺人沿承,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它被作为驱邪纳福、保境安民的一种仪式
传承、延续至今,成为我市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十番八乐
“十音八乐”既是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十音的曲牌大部分来自莆仙戏的唱腔曲牌,八乐则是鼓吹乐的一种,“十音八乐”在莆田流传很广,每个村庄都有一至两支甚至更多的“十音八乐”队,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力量。“十音八乐”既有北方音乐的粗犷,又有南方丝竹的文雅,结合韵味悠远的配唱,为广大社区、乡村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莆田元宵夜或村里的社庙神诞,都要设筵庆祭,请“十番队”来演奏。所邀的“十番队”自晚上八九点至十二点,都可到筵前吹奏几曲。
小结:莆田元宵节,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且期间伴随有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盛况赛过春节。每逢元宵节来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庆时常常通宵达旦。
- 下一篇: 揭秘山东元宵节的习俗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