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春节民俗大全|福建是这样过春节的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4日 10:06:15 作者:网络
福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省份,从古至今出过很多名留青史的大人物,禁毒英雄林则徐,古代法医学之父宋慈等等太多了,真是数也数不清,福建的春节和其他地方也有一些不同,让我们看看福建的春节都是怎样的吧,和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
福建各地过年饮食习俗各有讲究
在福州等闽中一带,长面是过年饮食中必备的食物。现年80多岁的福建民俗专家方炳桂说,长面,也叫长寿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顿饭必须吃细长面,寓意“长年平安”。
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汉武帝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信奉“人脸人中长,寿命长”的说法,而脸即面,“脸长即面长”,于是人们就借用长长的面条来祝福长寿。渐渐地,这一过年习俗还演化成为生日吃面条的习惯。
在闽西,鸡肉是客家人过年的重要菜肴,吃鸡肉在这里有特别的讲究。按客家人风俗,鸡头应由长者吃,鸡翅膀要给出门做活的男人吃,鸡腿通常要留给读书的孩子吃。
此外,客家人把过年餐桌上发生的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当作会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缘等。
在泉州等闽南地区,过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闽南方言中也称“长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摆“韭菜”,“韭”与“久”谐音,寓意长寿。由萝卜和面粉做成的萝卜粿在闽南人的过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闽南人称萝卜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吃蔬菜时,通常不用刀切,整条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以祝父母长辈长寿。
一、福州
侯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侯亨崇于1959年20岁那年回到新加坡。这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因素,福州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已无法完整保留下来。
侯亨崇说,比如很多福州家庭都加入了非福州籍成员,为了适应不同籍贯成员的饮食习惯和喜好,这些家庭不得不加入一些非福州食品,使得团圆饭桌上的食品再也不是单纯的福州食品了。
他说:“这是时代改变的结果,年长的福州人不应固执己见,在以和为贵的原则下,我们应顺应时代作出适当的调整。”
二、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三、泉州
“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
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团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佑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四、漳州:种花送花贺新春
岁幕新春前,漳州人有互赠水仙花贺新春的习俗。其寓意是向亲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祝新春吉祥如意,万事如水仙花盛开。
说起这一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龙海九湖蔡坂村有个在河南经商的商人叫张光惠,某日乘船出游,在碧水连天的湖上,忽然见到前面出现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阁错落,云霞缭绕,仙乐阵阵。两位身着白色、金黄色和素白淡黄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辉煌的宫殿,翩翩向他们飞来。张光惠一家人见此美景,不由同时揉起眼睛,怀凝自己是否花了眼。待定睛细看时,仙境已烟消云散,前面湖上漂浮着两茎鲜花。张光惠急忙让船家赶上,从水中捞起这两茎美丽的鲜花。放在船上,芬芳朴鼻。细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丽、端庄、可爱?
张光惠一家回到故乡——漳州南郊圆山脚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团聚"围炉"守岁的除夕夜时,这两球茎又抽出新的花箭开出鲜艳的花朵。
来年,张光惠把这两个球茎种植在自家花园里,于是萌生出小球茎,越种越多。以后每年新春佳节前,张家就把这些花球分赠亲朋好友,并附上一首赠花诗曰:“漳郡圆山穴鳖峰,花含仙露水流香。玉盘金盏仙祝酒,送给君家福寿堂”。人们问:"这叫什么花?"张家人答"这叫'水上花'"。因为年长月久,代代相传,"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以后,张家的亲朋和邻家也学张家种花送花贺新春,这样形成习俗流传下来。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五、莆田
“做大岁”和“白额春联”福建莆田特有的过新年风俗
莆田市辖的莆田和仙游两县,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都同属于兴化这一军、路、府,因此习惯上只称兴化。兴化人家俗例,从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早开始,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全中国都一样。但在兴化,至今还沿袭"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做大岁"
明嘉靖41年11月间,倭寇进犯兴化,杀戮掠夺,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农历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悲喜交集,既为幸存者庆幸,又为死者悲伤。此时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泪,重过春节,补做大岁,庆贺光复。
因家家都没过大年节,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亲友家拜年过,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
"白额春联"
全国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春联有一段两寸长的白色联头,红白相间,格外醒目。
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以饰"国泰民安"。有人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
六、宁德春节习俗
春节,在宁德县城关谓之“过年”。民间视之为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因而过得非常隆重。大扫除。(土话叫“扫尘”)一般农历十二月十六开始,各家各户陆续进行清洁大扫除,把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谓之“年清月洁”。祭灶。十二月二
春节,在宁德县城关谓之“过年”。民间视之为全年最重要的节日,因而过得非常隆重。
大扫除。(土话叫“扫尘”)一般农历十二月十六开始,各家各户陆续进行清洁大扫除,把房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谓之“年清月洁”。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是祭灶日。是晚饭后,各家各户自备丰盛的年糖(土话叫“灶神糖”)年果、年酒、恭恭敬敬地排在擦洗得干干净净的灶面上,上香点烛鸣礼炮,诚心诚意地送“灶神”上天。叩请灶神“上天呈善事,回驾赐祯祥”。祭毕,全家大小围坐一起喝灶神酒吃灶神糖。尤其小孩们最高兴,他们除了大饱口福外还可以分到一份年糖年饼,真是皆大欢喜。
接年。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各家门楼都“大红灯笼高高挂”。大户人家“请”出祖先锈像端端正正地挂在厅堂。正中摆出香炉烛台等一系列祭器。前廊挂上四盏宫灯。“茶几”、“功劳椅”分列两旁排设,显得严肃端庄。天井铺上“板坪。厅堂点起长明灯谓之照年。此日开始,各家主妇忙着制作年糕、肉丸、黄 时和各种年糖年饼。
看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开始至正月十五元霄止,每天晚上,四城门专为报时、防贼盗而设的“看更”分别上街。二人一组。前一人左手提灯执竹筒,右手握梆儿,后一人,左手提锣,右手执锣搥,前后行。穿街过巷,从一更到五更逐更敲打,边打边唱……寒冬之夜是静悄悄的,当你从梦乡醒来时,四周是黑洞洞的,寒冷使你展侧难眠,忽从远到近传来卜!卜!卜!……,况……人家店行,小心火烛,贼仔贼盗,年关齐要好!卜!卜!卜!……况……又从近到远之声,声声入耳时,真有一番别具滋味的感觉。
供请祖宗。除夕前二天开始,各家陆续备办一桌丰盛的酒席恭恭敬敬地排在大厅,供请祖宗。点烛上香鸣礼炮,由家长亲自把酒。酒过三巡,家长率领子孙依次跪拜祖宗。拜毕鸣炮礼成。
除夕之夜。当除夕的夜幕渐临大地的时候,各家都备办丰盛的年夜饭(土话称“重岁螟”)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共进送旧迎新的美餐。长辈给后辈发红包“压岁钱”。餐后,各家主妇要特别聚精会神地洗刷好一切餐具、重新打扫一次卫生。要把孩子们元旦穿的新衣、帽、裤、鞋、袜准备好。除夕夜孩子们得跟在祖母、母亲身旁守夜;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天真烂熳、其乐无穷。据说孩子守夜是祈求长辈、爹娘长寿,是孝顺的表现。
元旦。正月初一,东方破晓,各家得在大厅排出香案,供上年糖、年酒、水果。家长率领全家男丁恭恭敬敬地跪拜、鸣炮致敬天地,谓之“请天地”。(初五、十五、还各有一次“请天地”。)这一天多数人家吃素菜。饭后,有的人家出门到亲朋戚友家拜年祝新年大吉,万事如意;有的到野外郊游,吸收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之美;有的上寺庙行香,祈求菩萨保佑赐平安(从初一到初四连续四天)。凡年六十以上整岁者皆摆酒席恭请亲友会宴。谓之“做寿”。
开架。正月初五商店和服务业开市营业,谓之“开架”。全家大小团聚一起吃一餐丰盛的“开架饭”。各家商行市店鸣炮开门,开始营业。农民、工人等也都陆续开始劳动、工作。
元宵夜。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全城民众几乎万人空巷上街赏花灯、猜灯谜、看化装游行。尤其传统的福山街的高跷、西门街的肩头坪,碧山街的铁机都拥有众多看客的围观,几乎挤得水泄不通;舞龙、舞狮、纸扎等也深深地吸引许多观众;还有各境“奶娘”上街出游也吸引了许多观众围观;爆竹之声不断,锣鼓之声振天,真是:“今吾夜不禁,城门锁不关”呀!
四城门迎神。从正月初九至二十八,城关东、西、南、北四城门各境群众都要举行所奉祀的神灵出巡游街仪式,火炮轰响,鼓乐喧天,仪式尊严,成为另一个风景线。尤其是东门炎民宫的神农上帝;西门太尉宫的英惠王陈公太尉;南门小场宫的灵杰候王黄岳;北门城隍庙的威灵公城隍更为突出,有的街段群众还“拦炮”排“供”迎请。巡游结束后,都有请戏班演戏,热闹五、六天。
七、三明春节习俗
三明的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结束。
送灶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锅台洗刷得干干净净,傍晚点烛烧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饼等素供祭祀灶神,据说是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宫保平安”。沙县“送灶”又有“民三军四赵家二十五”的说法。相传赵匡胤有一年出征打仗,回家误了“祭灶”时间,于是规定农家二十三日、军家二十四日、赵氏皇家二十五日“送灶”,年三十晚接回“灶君”,这个规矩在沙县流传至今。
据说沙县以前“送灶”时家家还点盏竹制的“八卦灯”,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灭,称为“长明灯”。
民间有腊月二十四日(也有二十五日或其它日子)“扫尘”的习俗。“扫尘”不仅是清扫灰尘,还有驱邪除灾之意。这一天,家家户户掸尘扫屋,把窗台、门板、桌子、橱具无不刷洗得干干净净。将乐等地有“有钱没钱,干净过年”之说。
此后亲朋之间互相馈赠年礼,沙县称为“分年”;各家开始蒸年糕、炸豆腐、舂糍果、杀鸡宰鸭备年货;因为有“正月不讨债”的惯例,年前各家必须结清一年来社会往来的经济账目。大田县还有“廿四扫尘,廿五宰猪,廿六赶墟,廿七讨钱,廿八舂果,廿九过年”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三明地方年前的民间习俗。
除夕
即腊月三十晚上的“过年”。大田的武陵、早兴有提前一天“过年”的风俗。凡外出男女,除夕夜都要回家团聚。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门前贴春联,厅堂挂年画,厨房、谷仓、猪栏分别贴上“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红帖;橱柜、桌椅、水缸等贴上红纸条,以示欢庆之意。午前,用三牲酒醴祭祀祖先和灶神,敬请灶神回宫司事。晚饭前,泰宁人会在每个睡房放置一个添了炭火的火笼,里面撒一些食盐,使之噼啪作响,象征兴旺发达;沙县则有人会用火钳夹住烧得通红的铁“元宝”,一边顺着家里各个阴暗的旯旮转,一边往“元宝”上滴酸醋和酱油,让其蒸发,名为“发香气”,以示驱除秽气。放完爆竹开始吃年夜饭。全家人团团围坐,长辈居上座,儿孙左右相陪,外出未归者留空席、摆碗筷,以示团圆;桌上往往有两碗鱼,一碗是不能动的,表示“年年有余”;饭后,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主妇要煮好“隔年饭”,留待年初一食用,以示年有余粮;灶内用硬木蕴火种,象征烟火不断、人丁兴旺;厅堂灶房还要点岁灯,大人们通宵守岁,意为去旧迎新。八十年代起,合家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已经成为新俗,零点钟声一响,家家燃放鞭炮,喜迎新年。
家住三明一带的莆田人家却在正月初四过年,谓之“补过年”。相传早先某个年关,莆田家家户户正忙着准备过年,突然倭寇偷袭,在莆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老百姓躲的躲、逃的逃,根本无法过年。直到倭寇被赶走后,老百姓才补过年。家住三明的仙游人家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正月初五过年,到时同样家家鞭炮声声、送旧迎新。
春节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鸣炮开门,以图开门大吉。
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先吃“甜头”。早餐皆为素食,或线面、或汤丸,象征长寿、团圆;沙县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红头菜(波菜)等,寓新年诸事合算、富足、开门见红之意。旧时初一,人们往往上寺庙谒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乡邻见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讲不吉利的话。如碗打碎了,要说“碎(岁)碎(岁)平安”;小孩摔跟头,说“拾元宝”;受伤流血,称“见红有喜”……初一上午,将乐某村群众还有到水井、溪边争挑第一担水之习俗,叫“考头水”,寓新年事事第一;大田畲族妇女清早要先到河上游“汲新水”,取“万象更新”之意,小孩要到竹林里摇竹子,以求“快快长大”。
现在初一,多姿多彩的团拜、给烈军属、劳动模范及坚持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拜年、文艺演出、游园、灯谜等活动,大大丰富了节日生活,人们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到处可玩,尽兴又开心。
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回归时,主家要回送同等价值的礼品,叫“礼尚往来”。尤溪畲族人以前有正月初二穿着民族服装到邻近各村向汉族人家“收地租”的习俗(要两块粳米果),收得越多,预示这年运气越好;汉人也乐意给,图个好兆头。宁化畲族人过去年初二还要上山打猎,且须猎有所获,以祈一年好运。永安、沙县从初三开始,各家宴请亲朋好友,一直请到正月十五甚至正月底。
建宁旧俗初一初二不倒垃圾,初三傍晚将垃圾投入水中或按历书所示方向倒掉,叫做“送穷”。倒了垃圾,拾回几个鹅卵石,放在厅堂土地祠下,谓之“捡元宝”。
明溪枫溪一带,春节新郎第一次上岳家拜年,全族各家均要宴请“新姐夫”,新郎告别时,青年人要以竹技抽打新郎或以锅底灰涂在新郎脸上,寓意要新郎日后不得虐待新娘。
大田县还有“七人、八谷、九天、十地”之俗,即初七为“人”生日,初八为“五谷”生日,初九为“天公”诞辰,初十为“土地公”生日,庆典活动各各不同,颇有韵味。
泰宁旧时十五以前做客的专利属于男人,过了元宵以后,妇女才开始出门做客,俗称“正月寻亲”,反映了旧社会以前妇女地位的低下。解放后,妇女才挺直腰杆,可以和男人一道上亲友家拜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及“上元天官赐福”日。是春节中活动最精彩、最热闹、也最值得回味的佳节。
元宵节人们都要吃元宵(汤圆),皮用糯米粉制成,馅子有或甜或咸,以祈合家团圆。沙县还做春卷、芋包等风味小吃,将元宵节称之为“寿年”。
一、客家延祥花灯
旧时吃素祀神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迎神中除共有的众神菩萨,明溪还迎“惠利夫人”神像,建宁则迎“昭显侯王”。
清流城关八坊轮流执事,每年要在城隍庙建春祈醮,送瘟神和摆宴席散福。送瘟神要用“瘟船”,瘟船是用谷笪将长约1.5米、宽、高均为1米的木架裹成船状,糊上五色纸,上置一排纸扎的六畜,船腰穿一根抬杠。元宵节上午,众百姓以纸钱包着禽畜毛、头发和煮过的黑豆、芝麻等投入“瘟船”,象征把瘟疫病源送掉。午后,醮坛土铳齐响,由执事扛瘟船和城隍菩萨等三尊神像,喊声震天地冲出庙门,沿街游走一圈,在鞭炮声中送至东门河边。道士画符念咒、宰猪祭神后,四个善凫水的男子赤身抬起瘟船送至江心,点上火,让瘟船燃烧着顺水流逝。晚上,执事各坊家家设宴,称“散福席”,连素不相识的人登门道贺也可入席,客人此来彼往,热闹非常。
大田县元宵夜还有“偷拔葱嫁好翁(夫),偷拔菜嫁好婿”的“偷”拔葱菜之俗,菜主不但不责骂,还以听到毒言恶语为佳。
元宵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多姿多彩的民间“闹花灯”。许多城乡元宵活动从正月十三便已开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头村落千灯争艳。龙灯、花灯、走马灯、龙凤呈祥灯、麒麟送子灯、吉祥如意灯、百鸟朝凤灯、牡丹富贵灯、松鹤延年灯、鸳鸯戏水灯……仅龙灯就派生烛桥、板凳龙、香龙、草龙等等,灯火辉煌、千姿百态。不但有观不完的花灯令人陶醉,还有热闹欢腾的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旱船各种游艺美不胜收。
夕时元宵,明溪城乡每家门口必挂花灯一盏,以示吉祥。规模较大的一次是民国34年(1945年)9月5日晚,欢庆抗日胜利迎灯会,有花缸灯、鼓灯、五星灯、走马灯、荷花灯、宫灯等数十种灯上千盏。50年代初,沿袭旧俗,又少数人家春节或元宵在门口挂灯欢庆。“文化大革命”期间,灯会被视为“四旧”遭禁止。1982年恢复灯会。1983~1987年,城区共举办4次元宵花灯竞赛活动。1985年元宵,由机关、学校、厂矿出动彩车44部(汽车),花灯近2000盏,以及坪埠、南山的桥灯、龙灯等。城郊周围数十里外的群众也赶来观灯。城区人山人海,鞭炮轰鸣,锣鼓喧天,灯光、焰火相映交辉,盛况空前。许多大型花灯都设有电动或机械的自动或半自动装置,造型独特,内容新颖。彩车还游向沙溪、盖洋、胡坊、瀚仙等乡,观众达数万人。
尤溪1985年农历正月十四和十五日晚,城关的迎春灯会有158个单位8000多人参加,出动30多部汽车、94部板车,有彩坪81架、龙灯4条、高照2架、大小花灯1000多盏,还有花鼓、旱船、高跷、舞狮等。许多灯具都有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小巧装设,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典故和形象。观众达6万多人次,福建省电视台到现场录相作为电视节目《五里灯火照苍穹》播放。
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还在元宵之夜组织燃放焰火活动,美丽而壮观。元宵夜多姿多彩的活动引得大人小孩倾巢而出,街上人潮如涌、笑语喧阗。宋代着名爱国诗人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一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种昔年都市元宵节火树银花、普天同庆的盛况,如今在神州大地已不再是一件稀罕事了。
八、龙岩春节习俗
春节是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称“过年”、“新年”。那么龙岩春节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就来看看龙岩春节的习俗:
正月初一日,各家择定吉时开门,放爆竹,焚香点烛,敬拜祖宗,男女老幼全新打扮,互道吉利话。家族聚居的大楼里,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然后,家家打开厨房门,放鞭炮,说好话。早餐普遍为素食,团圆汤丸、红枣、花生、糯米甜饭。人们不打扫,不洗衣,不挑水。孩童放鞭炮取乐,大人走家串户贺喜。各家为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大多摆出糖果、花生、甘蔗、金桔、甜枣、话梅、葡萄干等。客家备有肉丸、鸡肉、瘦肉、茶蛋、黄酒饷客,称为“食汤糁”,以劝酒至醉为热忱。建国后,在当地政府和各种社团组织下,集体敲锣打鼓,向烈军属拜年。各机关单位举行团拜,洋溢着热烈、喜庆、文明的气氛,近年人们多盛行放鞭炮,或逛游公园、游乐场,揽胜拍照,或围聚欣赏乐曲和广播电视节目。
初二回娘家走亲戚,岳家热情款待。龙岩、漳平始以荷包蛋、粉干作点心,再行宴请。若是新亲,则更隆重。
初三,兴起民间游艺活动,龙岩城乡表演采茶灯、舞狮。客家盛行舞狮、船灯、龙灯、鼓吹、闹锣鼓和民间艺人的“打新年鼓”。家家户户、机关单位以鞭炮相迎,观赏表演,再以红包、鞭炮欢送。这一天,客家人将过年敬神敬祖宗的“岁饭”煮吃掉。是日又称“送穷日”,即把家里垃圾看成“穷鬼”清扫出门。家人不愿出门,也不欢迎宾客。
初五,龙岩、漳平称“初五隔开”,客家称“开小正”。开始“祈神”,祈求全年平安发达,烧去悬挂在大门的帘纸,上杭城厢从初五至初十,择日全家团聚饮宴,各食一盘红蛋,以吉利话互勉。是日,可以挑尿捅,做小农活。有些地方开始传统的迎神活动。连城流传民谚有“初一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指初三初四拜年迟了),初五初六,有酒无肉(指为时更迟)”之说。事实上人们游乐时间常常至正月中旬。客家俗语云:“有吃无吃,聊(玩)到正月二十”。
客家美食迎游客,客家米酒醉游人
客家人热情好客,在春节招待客人当然少不了美食与美酒。在客家“过大年”的游客朋友们将一饱口福,品尝各种客家菜肴与客家小吃,如连城的“涮九品”、 “白鹜鸭汤”,长汀的“烧大块“、“河田白斩鸡”,永定牛系列等等。客家米酒醇厚为底,清香扑鼻,甜腻入口,让人心醉肚明,在此过春节的朋友,不妨像客家人一样,喝喝米酒,行酒令猜酒拳,把一年的辛劳忘得干干净净。
九、南平:沿袭已久过年风俗 农户忙做麦芽糖
年味渐浓,南平松溪县的农户们又开始忙着制作麦芽糖,这风俗在当地沿袭了已久。
叶文洪今年已经65岁了,是松溪县郑墩镇梅口村人,已经制作麦芽糖几十年了。他介绍,麦芽糖由大米和麦芽制成,不添加其他任何原料。制作时,先用热水将小麦淋成麦芽,升温发酵后,就可以手工压榨炼塘,之后再不断拉搓就可制成麦芽糖,这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
叶老汉说,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这个,只有他们这些老人做,除了赚点钱,更是为了传承这种手艺。“接下来,我打算改进制作工具,让出糖率更高。”
客家人
客家人“年汤”祭祖的过新年风俗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主要有大肉、萝卜、肉丸和菇类。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之后,装上一盘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正月初五,各地的圩场开始了新年的第一个圩日,俗叫“开圩”。这一天,人们忙着赶场,各种玩具、小吃特别多,还有舞狮的、舞龙灯的,格外热闹。
正月初七一早,家家户户便用炸果、炸豆腐、腊味等凑成七种佐料煮稀饭,俗称“七宝羹”,客家人认为吃了“七宝羹”,一年无病无灾。直至正月十五过了元宵,传统的过年才算结束。
如今,过年增添了许多内容,封建陋习明显减少,人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传统的节日有了新的色彩。
闽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长命菜"
闽西客家人从年二十五“入年假”过小年始至除夕,是过年的准备阶段。
大年三十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红”(贴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之后,贴门神、祭祀祖先、准备年饭、守岁等。而年饭中“腕子筒”与“长命菜”是闽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红烧猪蹄,这红烧猪蹄很有特色,不仅肉烂,更是香浓可口,这里面的配料有的是当地的植物根茎,因此形成的香味独特;“长命菜”其实就是整只的鸡或整块的猪肉放进锅中烹煮,再将整个大萝卜和整棵的芥菜加进去,这里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进食也还有一番讲究。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守岁,也称点岁火。客家人要用特制的三盏油灯分别点在厅、门、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这将意味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
总结:春节虽然各个地方习俗都不尽相同,讲究也是不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中国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讲究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了解习俗也要上网去了解了。
你可能喜欢:
关于春节的手抄报都有哪些呢?
春节传统节日故事精选 春节故事十则
春节的由来原来是这样的|春节起源
家乡的春节我的家乡在东北
福建春节民俗大全|福建是这样过春节的
- 上一篇: 家乡的春节我的家乡在东北
- 下一篇: 重庆春节习俗大全|重庆的年夜饭原来是这样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