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曹操的风水智慧图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2日 20:15:35    作者:admin

有些人觉得大门越大越能彰显住家的气派,但以阳宅风水而言,过大的大门是不适当的。风水上认为大门必须能与房屋的大小相对衬,才是正确的格局,才是吉宅。

相传在三国时代,曹操曾命人建造一座花园,当时北方最有名的工匠都投入这项工程。由于结合了北方建筑精英,这座花园建得富丽堂煌,无论是格局设计、用料与做工都是当年最好的,园中满栽各种奇花异树、小桥流水、雕龙划凤的凉亭 …仿如名画,仿如仙境。

监造官员及总工程师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请曹操来鉴核这座花园,他们深信曹大人一定会满意,众人等着封官晋爵。那知,曹操从进门那刻起,眉头深锁、不发一语的看完整座花园,众人皆惊慌失措,不知主子到底那里不满意。就在曹丞相踏出大门那刻,突然又返身要纸笔,左右呈上纸笔,他大笔一挥在大门上写下一个字后,掉头就走人。

众人脸色惨绿的跪在地上也不知主子写了什么,等曹操走远之后,抬头一看,原来在是在精雕细琢的大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活」字。大家一想还好是个活字,要不然死命难逃也。

这事传入宫中,大家纷纷揣测曹操的意思,是为花园命名?是他想要有些活的东西在花园里?...众说纷纭。当时的主簿杨修闻言一笑,「门」里加「活」,「阔」也,丞相觉得这门太大了,他不喜欢。监造的官员及总工程师觉得不可思议,丞相统帅百万大军,门要大才够气派呀!不过仔细想想,这花园的大门比丞相府的大门还大,确实不妥。于是,日夜赶工的换上一个大小适当的新大门后,再度恭请曹操来鉴核。

远远的,曹操还没下车,满意的笑着连称「好!好!」。他问监造官「谁知吾意?」答曰「杨修也」。曹操有点惊讶「杨爱卿来看过大门否?」答曰「杨修只听说丞相在门上写了个”活”字」。这时,曹操脸色一沉,心想「此人过智也」。原来曹操除了佩服杨修之聪明才智外,但此人不能久留,后来的「一合酥」「梦中杀人」等事件都一一被杨修破解,更确立杀意,终于在「鸡肋」事件中,以杨修混淆军心的罪名,将其斩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纵使一代枭雄曹操这样充满霸气与不讲理的人,也知道风水上「符合格局」的重要性,除了在花园大门这种小事外,在国家大事上,纵使再有野心,也是担任了好多年丞相后才进称「魏王」。再看看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他是不知自己的「格局」定位,那就是「你永远要比你的主子笨一点」。

历代帝王将相争夺天下、迁都定国,都会考虑到风水格局。风水宝地是逐鹿天下必争之地,名师也是帝王将相征询意见必备的要项,最有名的例子,三国的诸葛孔明与明朝开国大国师刘伯温,都是能辅佐明君开疆拓土取得天下的一代名师。

 

 

曹操一生中的最后心机

 

曹操,字孟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纵横三国不可一世;他败走赤壁杜康解忧,含恨而逝,名留青史。无论在史学家秉笔直书的记录中,还是文学家天马行空的笔触下,曹操始终都是颇富争议的一代奸雄。人们对他生前的功过成败褒贬不一,就连对他死后魂归何处也是争议不断。一代奸雄曹操到底是深埋于西门豹祠之旁,还是长眠与漳河之底呢?七十二疑冢的秘葬传说,又是否真的是这位生性多疑的权谋家留在世间的最后心机呢?游走在历史的虚实之间,就让我们一起去探方曹操最后的归宿。
  

一、遗诏中的高陵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史书中记载曹操文武双全,《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更称其 “才武绝人”。他一生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 这位一代枭雄,一生金戈铁马,志存四方,可纵然曹操纵横风光一世,亦难逃星落殒灭之时。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操的灵柩运抵邺城后,在夏侯尚、司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公元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亲自选定的邺城西南的山冈上,当时称作“高陵”,后世因其地处邺城西面,大多称它为“西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再也无缘一睹曹操高陵的本来面目,它已经被深藏于历史的尘埃之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但曹操生前位至丞相,更是雄踞一方的霸主,我们又不禁对他的陵墓浮想联翩:曹操的墓中会不会随葬了大量的奇珍异宝?他会不会犹如秦始皇一样,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空间绝后的地下宫殿呢?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用实物加以佐证,但是却能从曹操的遗诏、遗令中略窥一二。


一代奸雄曹操生前欺人,死后亦欺人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两年后,曹操病逝于洛阳,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从这曹操亲笔的遗诏、遗令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他的墓葬的信息。首先,按照其中的说法,曹操死后是被埋在了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而在晋朝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亦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一语。可见,按照曹操的遗愿,把他安葬于“西门豹祠庙的西原之上”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且“无藏金玉珍宝”,曹操的墓葬不止因陋就简,也未曾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严格遵从曹操生前遗愿来操办的,可以说与其生前尚俭作风一脉相承。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也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还曾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更是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从不轻易更新。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关于曹操薄葬的原因,也有其他的说法。有人说由于他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后来又干了大逆不道争权夺势的阴谋勾当,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才一再要求“薄葬”。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善于权谋,就更由此衍生出了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二、传说和历史中的七十二疑冢

 关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民间传说最早始于宋代,据说曹操为了防止后人盗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死后出殡时,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此后,人们便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世人的疑冢。

 罗贯中更在《三国演义》中,将传说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就这样,传说成了“遗命”。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并将曹操陵墓的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外,位置从地下延伸至水底,点出曹操墓更有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此外,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诗集》中也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期间,曾经在讲武城外亲眼见到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临冢感怀,即兴写了《七十二冢》诗一首:“一棺何用冢如林,谁复如公负此心。闻说北人为封土,世间随事有知音。” 而后,程卓在《使金录》中也振振有辞地宣称,他在出使金国的途中,曾亲历过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此后,直至元明清三代,“七十二疑冢”一说广泛流传,不断的出现在一些文人的笔记、小说之中,不胜枚举。随着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愈发的扑朔迷离了。

 位于河北磁县的曹操疑冢会不会真的埋藏着曹操的遗骨

而如今,在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以西至磁县一带,的确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当地民间也相传这就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遗迹。甚至有人认为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坟墓。宋代的愈应符曾在《曹操疑冢》中讽刺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计到丘陇。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尸。然而从晚清至民国,这些疑冢大多被人盗掘,从墓志看,墓主大多为北魏,北齐的王公要人。可据专家考证,这些虽然都是北魏,北齐皇族的陵寝无疑,但却与曹操的陵墓没有太多关联。更有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可见,对72疑冢悉数挖绝的方法,不是没有人试过,但始终莫得其所。

那么关于七十二疑冢的传闻是不是可靠呢?其实,就像前面提到的,无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实证上说,都并没有证明七十二疑冢确实存在的证据。在今人看来,对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更多是时人针对于曹操生前善于权谋诡计、多疑阴险的批评。苏轼就曾评论“曹操阴贼险艰”,陆游也说“天心大讨曹”。由此看来,饱读史书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这种情况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道德评判左右,产生了“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就很好理解,不足为奇了。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