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东莞婚俗礼仪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2日 11:28:18    作者:网络

   近年来,在大兴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文化艺术节上全国各地都重新展现了各自的婚俗文化。这些婚俗也是各具风情,了解各地的婚俗文化似乎成了一个大趋势,尤其是那些正准备结婚的亲们。你是不是也一定想要一场独具特色的婚礼呢?小编在结婚大全里为大家搜罗到关于广东一带的传统婚俗的相关介绍,希望这样庄重的婚礼是你喜欢的。


  探寻婚俗原初形态
  在东莞东城桑园社区内坐落着东莞首家婚礼博物馆,展区面积300平方米,连同酒店大厅、房间陈列,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中原时期母系社会开始至今的岭南地区乃至世界部分地区的婚礼习俗,陈设了东莞自古以来的各种婚嫁用品,有清代花轿、花床、嫁妆、新抱茶具、龙凤枕等历代文物1000多件,还将典型的莞式婚礼过程用图片的形式作详细介绍。东莞婚礼博物馆为我们完整地还原了婚庆仪式发展的整个过程,为我们寻找人类婚俗的原初形态开辟了一条跨越时空的通道。

  莞味十足的夜半抢亲
  人类社会经历了洪荒时代杂乱婚、血脉相承的血缘婚,共夫共妻的族外婚,暮合晨离的对偶婚后,才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发展成一夫一妻的终身婚姻,当母权社会日趋衰落,父权社会方兴未艾之时,出现了男子以强硬的手段甚至是战争的手段来劫夺女子为妻的婚姻形态。虽然远古时代的婚姻形态早已在我们看不见的遥远时空中消失,但人类的婚姻习俗中还残留着一些与其相关的印迹,只不过,这些“抢”与“被抢”的当事者已经事先有了默契或者婚议。抢婚这种婚姻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其最初是名符其实的真抢,后来则是先抢夺后送礼补偿,再后来演变成了戏剧性的模拟战斗,最后演变成一种婚姻习俗。

  东莞“抢亲”接新娘一般安排在晚间11点,也就是古代的交子时刻。新郎恭恭敬敬地拜过祖宗,带着阵容强大的迎亲队伍出发,这其中,伴郎的选择尤为重要,因为等着新郎的是女方伴娘和姐妹们精心设计的重重关卡,能否顺利“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抱得美人归,就得看伴郎们的功力了。张俭东指出,伴郎伴娘的出现其实是抢婚的产物,原始社会时期抢婚多发,女子外出都要成群结伴互相照应,而男子抢婚时不可能单枪匹马上阵,往往是一大帮人一拥而上将女子掳走,与男女双方结伴的其他人便成为了今天的伴郎伴娘。接新娘的时刻更将抢婚的痕迹显露无遗,因为抢劫女子要趁女方不备,所以在夜深人静时动手是最佳选择。而现在的解释是,据说新娘子在路上若是冲了孕妇,会非常不吉利,而半夜时分想必孕妇不会出来,所以比较安全。

  男方接亲队伍在吉时到达女方家接新娘,这时就会遇上第一关,“开门利是”。这个关口,一般是不会轻易通过的,总是免不了一番激烈的唇枪舌战,讨价还价,男女双方人马可谓斗智斗勇,如果姐妹口齿够伶俐就能拿到厚实的“开门利是”。若是几个回合下来谈判失败,男方人马便开始撞门,他们不惜把房门拆了,以便最终“抢”到新娘。因此东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夸张的说法:家里有多少个女儿,就要修多少次大门。

  新郎新娘的礼服
  一般中国的传统婚礼上新娘新郎都是穿红色衣服拜堂,表示喜庆,然而在东莞石龙镇至今还保留着穿黑衣待嫁的独特习俗。婚俗之日,新娘落阁上轿时,身穿黑白两套衣服,黑外白内,俗称金衣(黑)、银衣(白)。等待着新郎接亲队伍的到来,拜完堂后,黑白两套衣服压在柜底,待公婆去世时,穿上白衣为之送终;待自己寿终时,穿上黑白两套衣服正寝。这同样是因为东莞传统婚嫁习俗是由中原抢婚演变而来,抢婚大多都是在晚上举行,在晚上穿黑色衣服抢婚不容易被发现。据张俭东介绍,黑衣待嫁也与南北方文化性格的不同有关,他说,北方的文化性格是显性的,张扬的,因此,结婚时,便是铺天盖地的红色,极力彰显喜庆的气氛。南方的文化性格是隐性的,因此南方的婚礼便稍显含蓄。

  新娘出门时,脚不能落地,头不能见天,必须以红伞护送。按照现在的说法,结婚当天以新娘为最尊,因此她既不能被天上的神明见到,也不能被地下的鬼怪看到。清末民初之时,为新娘遮挡阳光的并不是红伞而是黑伞,在更早的时期则是普通的油纸伞,红伞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流行起来的。

  “哭嫁”曾是一种盛行的古老风俗
  在东莞某些镇里,还有更传统的婚礼风俗,比如“哭嫁”,在凤岗黄洞村就曾举行过这样一场古老的客家婚俗。声势浩大的迎亲队伍在唢呐声、鞭炮声中出发,满街都是送亲或看热闹的村民。一句句“嗯哼……”的哭嫁声飘出窗外, 吸引一群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驻足聆听、观望。这个千百年承传下来的风俗,原生态地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生命本源。今日东莞的客家人虽然不再沿用这古老习俗,但传统魅力仍在。

  据熟悉史料的村民介绍,哭嫁是各地曾经风行的一种古老民俗,准新娘出嫁前三个月就要到当地女子学习婚俗礼仪的场所“妹间”开始练习“哭嫁歌”,歌曲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辞别祖宗、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表达对亲人和娘家的留恋。甚至还可以哭朋友哭家畜,只要她们想到的都可以哭。“哭嫁歌”只有曲调是统一的,一般是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具体歌词没有规定,可以任由新娘自由发挥。哭嫁这种习俗在古代掠夺婚姻盛行的游牧社会中就已经产生。当一部落与另一部落、一民族与另一民族发生斗争时,战胜者便掠夺战败者的个人财产,这时的女子因为已是男人的个人财产,所以很容易被掳掠过去。在被掳时,她们发出凄悲的哭声,希望使人听见,前去解救。这种因感被掳的痛苦而发出的求救的呼声,便是后来一些婚歌的最原始形式。

  如今,文明时代的抢婚已经变为与最初抢婚不同性质的婚姻形式,在抢婚的余韵中,人们更多的是把掠夺这种方式变成了娱乐的方式,这些做法都以增添婚礼的喜庆气氛为目的。

  实际上,东莞的婚俗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婚姻形式,形成了繁琐而丰富多彩的婚礼仪式,但也正是因为繁琐,所以才显示出仪式的庄重,“结婚可能是人们一辈子只经历过一次的事,婚礼的繁琐,也正是从一个个的环节、一个个的细节来逐渐使儿女建立起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这才是传承传统婚俗的核心,正如张俭东所说,仪式可以简化,精神却不能忘。只是,现在许多结婚的男女都只知道婚礼的程序,却并不知道这些程序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探寻婚姻的原初形态,传承婚俗文化的精髓,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古代的婚姻联络人——媒妁
  在古代,“媒妁之言”是与“父母之命”相提并论的,媒人在传统婚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久以来,媒人是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几乎所有的婚姻都必须烙上媒人的标签才能合情合理圆满无缺,否则就是行为不轨。私奔、流浪、背井离乡,有的恋人携手远走高飞双宿双栖,但终究躲不过指责和唾骂。媒人的上唇是男人,下唇是女人,一开口就是一个家庭,媒人心里装满了七里八乡的姑娘小伙,装着猪马牛羊鸡鸭鹅兔。

  媒,按照现在的解释是媒介的意思,在我国古代媒则含有谋略的意思。所谓“媒人”“作媒”,即专指从中谋合,使两姓之家结为儿女亲家的人或事,媒人则逐渐成了介绍男女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的人的代名词,媒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即已经出现,所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 ”“男女无媒不交”“女无媒不嫁”“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等古训和俗语就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当媒人最重要的是“嘴上功夫”和“脚上功夫”。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女双方及其双方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在向双方父母说明情况时必须力求准确地道明对方情况,同时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达到男娶女嫁、花好月圆的目的。做媒人还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为了防止双方发生变故,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媒人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人进了房”,媒人的工作才告一段落。男女双方成婚之后,如若生活幸福美满,则媒人会得到两家人的感谢,常来常往,引为故旧。如若男女双方婚后常磕磕绊绊,终日不得安宁,往往会归咎于媒人。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类交流手段的多样化,电视、网络、旅游、求学等多种途径中,现代青年男女相识的形式也日趋丰富。在“自由恋爱”风尚的趋势下,他们自主表白、自主交往、自主谈婚论嫁,这一切都使得媒人渐渐脱离了“说合双方”“铺路搭桥”的原始功能。媒人的原始作用渐渐被更加便捷的中介所代替,如:婚介所,各类相亲网站,电视相亲节目等各类媒介。

  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很多传统婚俗似乎已经被我们渐渐淡忘。我们的婚礼越来越追求简洁,越来越崇尚个性,但是,人类内心对浪漫的渴望并没有消退。林语堂说过:“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所有西方女子都憧憬婚纱和婚礼的钟声。”正是因为婚礼能够让人类从远古时期继承下来的相互追求的自然属性合法化,人类也就一直对婚姻充满期待。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