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结婚礼仪 侗族传统婚礼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5日 13:46:29    作者:网络

  在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生活着一个很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就是侗族。侗族不是那么大,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侗族还有一个特殊的雅称,叫做“诗的家乡,歌的海洋”,可见当地文化多么了不起了。今天结婚大全栏目,一起来看看侗族的传统婚俗吧。

结婚大全
  在侗族也是讲究男女自由恋爱的,和其他地方一样在侗族婚姻里是男女双方感情到了一定的地步,有了基础。在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侗族择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习俗。

  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社交活动各地有不同形式。天柱、锦屏、剑河一带,青年男女在农闲或赶场路上,三五成群地约会于山坡上对情歌,倾吐爱慕之情,当地称“玩山”。盛大的赶歌坪集会,更是青年们选择伴侣的最佳时期,他们以歌为媒,从唱歌开始而相识、相爱,许许多多的情人就是在这种活动中结成了美满的姻缘。“行歌坐月”是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地侗族青年自由交往的方式。晚上,几个要好的姑娘聚集在一家堂屋里纺纱、绣花,等待男青年的到来。有的后生虽不相识,但姑娘们总是脚手不停,一面纺纱绣花,一面热情接待,以歌相问,以歌相答,以歌传情,往往玩唱到深夜才离开。以后,经过多次接触、唱歌,相互了解,终成眷属。

  榕江县七十二寨以及从江县六洞和黎平县一些地方的男女社交方式别具一格。青年男子架着木梯在闺房窗前和姑娘唱歌说爱,经过无数次的闺窗夜语和情歌对答,打下爱情基础,互订终身。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侗族大部分地区结婚多在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前后,许多新婚夫妇双方家庭都要举行隆重的婚庆活动。这种活动称为“吃糯米饭”。婚庆这天,男青年穿着一新,挑着青、红、黄、绿等各色糯米饭和猪肉、米酒,拥着新郎往岳父母家走去。途中,被新娘的同伴们拦住,以草标,用具或其他农作物为障碍,堵住路口,同人伙子对起《拦路歌》。一道道关卡靠唱歌打开。到了大门前,响起迎客礼炮,众亲友出门把新郎和同伴迎进房中,一起吃饭。饭毕,新郎一行在炮声中,担着新娘的衣服、头帕、侗锦和尖顶船形绣花鞋,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告辞。姑娘组织群送,依依而别。但是,新娘没有跟新郎走,只算举行了结婚仪式。以后逢年过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

  三穗、天柱、锦屏、剑河等县部分村寨的婚俗,无论是自由恋爱或父母包办均得请媒人说亲三次方成。婚姻的程序一般分放篮、订亲、结婚三个阶段。结婚时,新娘多“哭嫁”,女友“伴嫁”,并唱《伴嫁歌》。在新娘哭嫁时,男友悄悄送来礼物,新娘暗托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溜出后门与情友话别。凌晨,新娘出嫁时,鞭炮响,唢呐吹,堂屋里摆起分离酒,合家同饮后,父母赠送嫁妆,新娘由亲兄弟或党兄弟背出大门。兄弟姐妹组成一支数十上百人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送到郎家。这批送亲客称为“皇客”。新娘由“引亲娘”领经堂屋时全家人回避不照面,然后把新娘引入洞房。“皇客”在新郎家住吃一至三天后,和新娘一起回娘家。

  剑河县小广一带侗族婚礼统一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集体举行,形成了“十月头卯迎新娘”的嫁女节。其婚庆与天柱、锦屏等地大体相同,但在迎亲时,要敲锣鼓,吹芦笙,放鞭炮,有着节日气氛。

  夫妻不睦,感情破裂,提出离婚的,古俗非常简便。黎平、从江一带有些村寨,女方提出离婚,只要挑一挑水到夫家,对其父母说句“我今后不能来服侍您老人家了”之类的话,就算离婚了;男方要求离婚,则砍一挑柴到女家说句“望妹另找好人家”等语,从此算离婚。

  侗族,还有些奇葩的规矩。有些村寨会搞一个象征性的离婚仪式,差使媒人用男家的破饭篓装饭和鱼给女方吃后,将饭篓扔掉,表示各奔东西,不再往来了。但女子提出离婚的一般还得赔偿男方的彩礼钱。

  小结:少数民族的服装都特别好看,在结婚的时候,新娘子不是穿婚纱,而是穿上民族传统服饰,比穿起婚纱来更有特色,也更娇艳呢。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