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鬼节习俗介绍,九江鬼节祭祀时间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3日 13:54:49    作者:网络

  鬼节在我国一些地区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祭祀时间、祭祀习俗等。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江西九江地区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外地的小伙伴可要注意看哦,了解不同的地方习俗,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哦!

鬼节
  九江鬼节习俗简介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或“鬼节”,我们汉族本土道教称之为“中元节”(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外来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道教与佛教之鬼节由来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设场进行祭祀的活动,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另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讲究孝道的中国人,向祖先报告秋成,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它整个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这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二、九江鬼节之祭祀时间
  九江地区的七月半鬼节在时间上与全国相同,均为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但具体祭祀日期则与全国各地不尽相同。

  同为九江地区,祭祀时间也各不相同,有七月十二祭祀、也有七月十四祭祀,特别是现代社会,年轻一代人则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在初一到十五的这十五天里,天天都有人举行祭祀仪式,但大多传统的人还是放在七月十三晚上进行,新丧的人家一般在七月十二晚上进行祭祀。

  之所以安排在七月十三祭祀,是因为祭祀主要内容就是焚烧纸钱,后人动不动就是“几万亿元”地烧,还有“金条”、“金元宝”等,先人初一“放假”回家,待到十五再返回地府,在家时间太长,烧得太早,“巨款”携带在身上“不安全”,就算没鬼打劫,一大堆东西天天背在身上也是累赘,如果十五再烧,那钱纸火化后一时不得冷却,烫手啊!总不能让先人空手而归吧?!所以最合理的时间安排就是十三晚上烧,十四冷却一天,十五晚上打包带走。

  三、九江鬼节之祭祀内容
  七月半与清明在民间同属鬼节,但两者祭祀不同,清明是上坟祭祀,七月半则在家祭祀,祭祀内容主要是在家门口或村口焚烧纸钱,谓之“烧包袱”。烧包袱是阳间活人利用鬼节烧钱给阴间人花的,即把纸钱装进类似于信封的包裹内,写上死都名讳,拿到某个地方烧掉,收到后可以在阴曹地府享用。

  烧包袱应该算是国人的想象和发明了,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哀思。七月半包袱有别于坟头烧纸,包袱是以包裹的形式直接把冥钱寄给“收款人”手中,避免失散、抢劫、贪污和挪用。据说“七月半”那些孤魂野鬼都放假了,那些没有后人的,或死于非命的,或被例入长期“失踪”的活死鬼,及后人不孝长期不烧钱用的,这类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或风餐露宿,或乞讨度日,加之阴司平时管理较为严格,难得一年一度的放假可以来到阳间;他们要么趁烧包袱时大行抢劫,掠夺那些包袱书写姓名不全,或一时疏忽没有委托脚夫邮递的包袱。为防止万无一失,烧包袱时人们往往还得在地上画一个园圈,将包袱放置圈内焚烧,焚烧完毕后用箩筐、鱼罩、筛子罩着,可防止野鬼疯抢,这有点类似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圈子保护唐僧等人一样。

  早前包袱里装的是比较单调的黄草纸,这些草纸折叠很有讲究的,比如把草纸裁成包袱大小,三张一叠,叠好后,在纸的1/3处折下,关于折叠,各地可能都不同,后来包袱里增加了白纸冥币,我小的时候,就见过父亲用樟木雕刻成印模,然后蘸上墨汁,往裁好的白纸上印,那是冥币的面额大多是1、5、10、50、100元的,面值和尺寸与我们阳间的人民币差不多,如今市场上阳间寄往阴司用的冥钞可谓品种繁多,由过去的打印纸钱发展到现在的各种版质的冥钞票,甚至还有“金元宝”、“房子”、“轿车”、“女保姆”、“烟酒”之类的,只要是阳间有的或想得到的,冥间就可以有,那些纸币上还加印了玉皇大帝、阎王的头像,单张面值甚至超过万亿元,收讫一张者恐投胎三次也用不完啊!

  四、包袱封皮书写规则与禁忌
  七月半既是对先人的至孝和思念之情,又是祈求家人的平安。在家乡“三大鬼节”中,最重视的是七月半,烧包袱是有许多讲究的,其中写包袱是一项不可少的任务。写包袱时必须依照一定的格式,比如包袱封皮上要写“故先祖xxx或故先妣xxx冥中受用”包好后与稻草等易燃物混在一起于旷野火化,并焚香、放鞭炮、撒酒食,以示践行,包袱封皮书写格式与墓碑的书写格式差不多。制作包袱和写包袱是有忌讳的,和其他宗法一样,忌讳女性参与,认为女性写的阴间收不到,或收到也不能用,会被视为废钱的。

  烧包袱这种前传后教的孝道,是生者对故人的追思,期盼后人能得到先人的庇荫,平安幸福。但限制女性参与却是一种封建社会的歧视,增添了一些色彩,不知是阴间还是阳间的规定不准女性制作包袱,当下中国的政策只准生一胎,生有女孩的家庭包袱该由谁来制作呢?当然,有老公的可由老公制作嘛,单身或离婚的可以找男性代劳嘛,我想也只能如此了。我有时在想,阳间汇款、寄款、填写银行卡、支票等女性皆可,何以阴司拒收呢?看来阴曹地府女性地位亟需提高,不过现在随着思想的开放,这些禁忌逐渐被淡化。

  包袱除了规定由男性书写外,还严格要求用毛笔书写,这是因为包袱忌铁器(钢笔);铅笔也是铁,且较容易被篡改。外地工作或定居的人要想给远在家乡的故人“寄钱”,在烧包袱时还得另外增加一个专门烧给脚夫(邮差)的包袱,里面装进若干冥钱烧掉,这样就会有得了邮资的邮差(脚夫)按照包袱上的姓名将包袱投送到“收款人”手里,亡灵才可如期收到并享用。否则,恐怕查无此人而无从将“款子”从阴曹退还到阳间来。

  下里面介绍包袱的具体写法,父用“考”,母用“妣”,逝世三年以上用“故”,“显”是先人的尊称,男性用大人,女性用孺人,比父亲大的兄弟用“伯考”,小的用“叔考”;比爷爷大的兄弟用“伯祖”,小的用“叔祖”,干爹称“寄祖考”等等,列举几条如下:
  如父亲:显考王公麻子大人冥中受用,落款“孝男某某”;
  如母亲:显妣王母赵氏孺人冥中受用,落款“孝男某某”;
  如爷爷:故祖考王公某某大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孙某某”;
  如奶奶:故祖妣王母李氏孺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孙某某”;
  如外公:故外祖考李公某某大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外孙某某”;
  如外婆:故外祖妣李母张氏孺人冥中受用,落款“孝外孙某某”;

  五、九江鬼节习俗之变迁
  据传,农历七月十五,是鬼放假的日子,俗信七月初一祖先的亡灵就回阳间了,亡灵回阳间后,也像阳间人们一样访亲串友,最先去女儿家或者亲戚家,走完后,才回到自己的孝子孝孙家,待到十五返回阴间。这期间,每日早、晚餐必先供祀先人牌位(就是家人吃饭时,先盛一份放在灵位前),若有新亡灵牌位,此时可举行“除灵”仪式,俗称“上堂”,有的地方“上堂”即是逝者一周年祭,并不在七月半举行仪式。

  旧时“物资匮乏”只是焚烧单纯的草纸,如今祭祀用品“丰富多彩”,有纸钱、日常用品、房屋、车辆、美女等等,这大概也是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吧!

  除了上述那些物品,七月半有一项功能就是向“祖先报告秋成”,给祖先准备丰盛的餐饮,其中就有“圆子粑”,源自清明团子,是家宴酒席招待亲友的一款必备美味佳肴,该食物方便便捷、便于保管。糯米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如今也随之时代发展,变成里面包芝麻、砂糖、菜馅等,有的人干脆不做粑,改用包子、馒头、烧麦等。

  不过随着科技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相信科学,唾弃这种愚昧的做法,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欣慰的。

  而今,鬼节中最重要的仪式“烧包袱”,不论乡村还是城镇,只要有人的地方没有不烧包袱的。乡村地广人稀烧包袱没什么可顾忌的,可城里就不一样,一些人在公园和马路两边的草坪地上烧包袱,将花草烧成黑碳,烟灰烟雾到处弥漫,毁坏了城市风景,污染了城市空气,实在有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小结:烧包袱是历史上遗留下的习俗,在我很小时候,就能看到有些地区在路边烧,导致灰尘到处乱飞,污染环境,大家还是尽量避免烧包袱吧!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