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人性观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31日 11:28:26 作者:网络
世界上最难学的不是英语,而是中文,因为它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上面是多彩多样的,底蕴也是比较深厚。在中国的先秦时期,文化得到了一个大发展,也就是现在说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情况。下面看看儒家思想人性观是什么。
儒家社会从人与社会及其他共同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出发,揭示了人与生俱来的亲社会性,从而强调“仁”这一作为人性善的本能。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也即,人性天然具有“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由此扩而充之就会衍生出人之“四善”:仁、义、礼、智;如孟子所云:“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使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正因如此,在儒家社会看来,人的基本面是善的,通过充实和发挥这些善的端倪就可以树立起高尚的德行,所谓“德,得也”(《释言、释言语》);而且,这种所“得”之物就是人之本性,所谓“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淮南子。齐俗训》),因而人性中恶的一面便显得不大重要。
同时,即使面对那些无法体验的超自然力量,儒家也强调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而不是阳奉阴违,这就是“信”。譬如,尽管孔子主张对超自然之事“存而不论”,但一旦祭祀时就必须虔诚否则就不要祭祀,正如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而“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在某种程度上,“诚心正意”成为儒家品格的根本,朱熹自称“平生所学,唯此四字”(《宋史。朱熹列传》)。事实上,由于《中庸》中充斥了对诚的教诲,朱熹把《中庸》中《礼记》中提取出来作为《四书》的构成部分;例如,“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育天地参矣”(《中庸。二十三章、二十二章》)。
显然,正因为儒家强调人性是善的,一切都要本于真性,而不是为了获取利益,如孟子所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里娄下》)。因此,儒家就少了功利主义思想,并与西方社会推崇的机会主义行为构成了明显的对比。方东美就指出,“西方这种有问题的哲学,足以戕害人性尊严,割裂人性完整,而这在中国人文主义的光照之下,尤其看得清楚”。[2]究其原因,基于自然主义思维和社会主义思维的差异,西方社会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是相脱节的,源于自然主义的先验性道德律令也不例外。例如,唐君毅就指出,“大率西方之为道德学、伦理学或人生哲学之论者,多未能面对道德实践之境,依其性相之如何,作如实说。恒意在关联于宇宙、人生、社会、文化,以说道德在其中之地位,并为若干道德理想,建立理由,举陈道德德目与道德原则,以供人遵行;而不知道德实践乃自为一独立之人生境界”,相反,“世间之思想能知道德生活境界,为一至高而可自足无待于外之境界,盖唯中国儒学之学,足以当之。……儒家之言道德生活之义,尚有其上达天德、天命、天理、天心一面,唯儒学之高明义之所存”。
当然,尽管原儒强调人性本善,注重人类社会中的利他行为,但并不认为现实中人都是性善的,行为都是利他的;相反,性善观仅仅基于人性所潜在的“四端”而言的,主要是指人性具有有朝善性发展的潜能,但是,这“四端”在现实中的发育和充盈程度则要取决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一般地,在不好的环境中,本性纯真的自然也会受到诱惑而变坏,从而蜕变成为恶,这是人之善性的误用,也是要努力避免的。例如,孟子就指出,“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岂水之性哉。其势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不过,儒家社会与西方社会有关人性“恶”的产生缘由、发展路径以及未来导向还是存在很大不同:儒家社会特别重视社会环境的净化和塑造,并由此建立了一套促进个体社会性提高的学说体系。
总结:看完小编的介绍,大家对儒家的人性观有了解吧。儒家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心,一切的举动都是围绕着它。
- 上一篇: 儒家思想心得作文精选,儒家思想心得作文欣赏
- 下一篇: 儒家思想内涵是哪些,儒家思想内涵介绍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