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草原古文化祭祀活动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4日 14:15:42 作者:网络
草原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先们经历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冲击、碰撞、交往、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中华文明。草原文化不比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两者之间有哪些区别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第一部分:古代草原文化
当人们谈起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经常会提到“黄河”“长江”“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炎黄子孙”等词。然而,如果有人告诉你,中国人至少有三分之一并不是炎黄子孙,你会不会感到惊讶?众多的考古发现证明:并非所有中国古人类都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古文化的起源至少有三个主要源头,“草原丝绸之路”所在的北方草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也是从草原文化中开始的。
红山文化进入“古国”阶段比中原早千年
“在内蒙古发现的红山文化与中原以及中国其他区域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仅在原始文字的创制方面就比其他同期或稍晚的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的原始文字符号早许多。”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民俗学专家齐巴特教授向记者介绍。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在北方草原上极为丰富,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证明,这里的远古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前列。在距今约8000年的赤峰市兴隆洼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大型石锄、陶罐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说明这里的先民当时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这实际上比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早了近千年,这里出土的石人是我国最古老的,被考古界称为‘中华老祖母’。”赤峰市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最早的城址——距今5000年的石围墙聚落,另外在凉城发现的老虎山石城址聚落群距今4800年。
此外,在距今5000—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赤峰市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就已经把原始的象形文字刻画在陶罐上,翁牛特旗石棚山一件陶罐上还用象形文字对远古时代的一次流星或陨石雨作了记录。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的玉制礼器反映了早期人类祖先崇拜、等级社会的状况。它表明在5000年前,红山文化就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进入“古国”阶段,“这比中原及其他地区早1000年。”齐教授说。
“大窑文化”与“北京人”同期
“事实上,草原人类古文化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大窑文化’就和‘北京人’几乎是同时代。”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萧瑞玲教授介绍说。
呼和浩特市东郊保合少乡大窑村曾出土了一个大型旧石器制造场,考古学家不但在这里发现了大量人类有意识制造的石核、石片、石球、石锤、石刀等石器,还有用火的痕迹以及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一重大发现说明,在距今约70万年以前,大窑村附近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内蒙古地区的人类历史由此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提前到与中国猿人“北京人”大约同时期。
“尽管我们在大窑还没有发现像‘北京人’那样的人类头盖骨化石,但‘大窑文化’遗址却是国内外迄今为止人所共知的,惟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早、中、晚三期的旧石器制造场,这足以证明黄河流域并不是惟一的中国古人类发源地。”萧教授说。
此外,在鄂尔多斯市的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也属于距今约5万年的晚期智人阶段,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旧石器晚期时代,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这些也说明了北方草原地区的确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北方草原才是“龙”和“凤”的故乡
“准确的说,北方草原是早期‘龙文化’和‘凤文化’的故乡”,齐教授说。沿着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先人的足迹我们就能发现,中华民族的许多文化传承的源头都可以追溯于此。在赤峰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摆塑龙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而河南濮阳及湖北黄龙考古中发现的摆塑龙距今6000多年。着名的“中华第一龙”就是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精美玉龙,距今已有6000-5000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雕刻的玉龙。2004年,赤峰市翁牛特旗赵宝沟文化遗址中又出土了一件凤鸟型红陶杯,被学者称为“中华第一凤”,也有6800年历史了。在小河沿原始文化中,还发现了对“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原始记录,这就为人们解释了红山文化中的玄鸟族与后来商文化之间的神秘联系。
20世纪80年代后,红山文化遗址中,大量出土的玉龙证明:北方草原才是龙崇拜观念的发祥地,是龙的故乡。
草原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活力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结晶。在中华民族文化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草原文化也在影响着中原文化。
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古城村古城历史上曾叫云中郡。“这里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胡服骑射’的地方。另外,云中还是内蒙古地区第一个封建城市。”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曹永年教授说。
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之间频发战乱。公元前353年,魏国出兵攻占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一方面要保住自己不被吞并,另一方面也想富国强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决定改变中原汉人宽袍大袖的服饰习惯,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短服骑射,采取“胡服骑射”的方式,在装备和战术上进行改进,为了身先士卒,赵武灵王带头穿上了“胡服”。
据曹教授介绍,改穿“胡服”是我国服饰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当时中原地区的观念认为,短衣短袄是内衣,只有干粗活的人和不通礼仪的野蛮人才会穿着内衣在外面走动,而有身份的人不应该这样穿。所以,赵武灵王这样的主张所遭到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
战国时期,中原打仗都用笨重的木轮战车加步战。经过说服动员,赵武灵王组成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庞大军队,冲锋突击,再结合使用传统战车和步战,一时间所向披靡?很快就把疆土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到河套边沿,并在这里建立了云中、雁门和代郡。“其实这就是主动接受了草原文化。”
除此之外,西汉的“和亲”“互市”,魏晋南北朝各民族文化和风气上的互相模仿,形成了“长城以北,尽是夷狄”的现象。唐代的“胡风劲吹”使“胡音胡骑与胡妆”在中原大地上盛行。从契丹女真又先后入主中原起,北方的草原文化对中原的影响更甚。
第二部分:草原文化的祭祀活动——敖包祭祀
祭敖包是上千年以来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的大型民俗活动之一,每年都要举行几次不压于“那达慕”活动大型祭祀活动。
敖包蒙古语“堆子”之意,原是以石块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记。因为草原广阔无垠,故在游牧交界之所或在辨别方向上垒石为记,谓之曰敖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就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敖包有盟、旗、苏木敖包,也有姓氏敖包和一家所祭的敖包。每个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日期。
敖包有用石头垒起的,也有用柳条围建的。草原上的敖包形式大体一样即在草原的高山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大、中小三层,重叠作圆锥体。其数目各地不等,有的单独一个敖包,有的是敖包群,即7敖包并列,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3个小的;也有的1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13个敖包群。中间的主体敖包为3层塔型阶台,上竖旗杆悬挂经旗(白绸子,书有梵文)各个小敖包只垒一层平台成为馒头型,上插树枝节。在举行敖包祭奠时,在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绸布条或纸旗,还在敖包与敖包之间用绳子悬挂很多五色纸旗或绸布旗。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夏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祭品赶来。在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祭礼仪式上,主祭喇嘛坐在敖包前摆满供品的长方形桌子后,手数法珠,念念有词;两侧有两个中年喇嘛坐在敖包前手持大型法号,其他喇嘛毕恭毕敬,跪在他的前边,牧民群众围跪在三边,面向主祭喇嘛。当主祭喇嘛发出祭祀开始的经令,法号奏出深沉粗犷的音调,众喇嘛和牧民双手作揖。最后,参加祭祀的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绕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祭品牛奶、洒、奶油、点心、糖块撒向敖包……
祭奠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现在,一些较大型的敖包祭奠除传统的仪式和活动项目外,又增加了商品交易内容,祭奠时就形成了一个"草原集市",有商品交易区、饭店、停车场、蒙古包及账篷排列有序,秩序井然。
小结:“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草原生活相信有很多人都曾向往过,尤其是生活在山区的人们。你呢,想在草原生活吗?先来了解一下草原文化吧。
猜你喜欢:
草原文化的形成及内涵特点是什么?
天祝藏族草原文化是什么,草原文化是怎么一回事?
内蒙古草原文化与风情是怎么样的,你造吗?
内蒙古草原文化是什么,内蒙古草原文化有哪些?
狼图腾中的草原文化简介,草原文化介绍
- 上一篇: 草原文化的形成及内涵特点是什么?
- 下一篇: 2016草原文化节是什么时候举办?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