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与花间词风的相互影响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9日 11:01:57    作者:网络

  巴蜀的文化辐射范围广泛,其辐射范围已经远至东南亚的大陆地区,巴蜀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以拥有悠久历史的巴文化与蜀文化为主体,其周围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整合在内,巴蜀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总汇,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些与巴蜀文化相关的知识吧。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后活动于重庆全境、湖北西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则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后成为西周封国,传‘蜀与夏同源’及‘禹兴于西羌’等。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巴、蜀交融已是战国之后。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

  巴蜀文化的文化辐射范围广泛,其辐射范围已经远至东南亚的大陆地区,巴蜀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以拥有悠久历史的巴文化与蜀文化为主体,其周围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整合在内,巴蜀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的文化总汇,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今天我们一起去了解些与巴蜀文化相关的知识吧。

  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活跃在晚唐和五代的汉族词派,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以温庭筠为鼻祖。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字,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故摒弃慢词而不录,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调。

  《花间集》:
  《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也可说是选集),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共十卷。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大约有一个世纪。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人各六首。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①]这也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毫无私心。入选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高季兴部下做官(926—963年),《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而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仅次于温庭筠。其中有的词说到“木棉”和“越禽”,说到“铜鼓与蛮歌”,都是咏南方的风物,可见编选者的材料来源不限于成都一地,他和当时别处的文人也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花间集》当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选集,而应该说,它是代表中国在第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百多年中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不是没有道理的。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