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文化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6日 09:52:07 作者:网络
造纸术的发明在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纸的发明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辐射了七他许多技艺的产生,其中剪纸文化也在当时产生了,那么,剪纸这门技艺蕴含着哪些内容呢?不妨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一、剪纸文化的发展历史
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而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到了唐宋,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二、剪纸文化的形式
“剪纸就是平面的镂空艺术。”干了几十年剪纸艺术的徐阳对剪纸艺术做出了最简单但又最精髓的介绍。“严格来说,自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发明之后,剪纸这项技艺就已经产生,宋朝开始逐渐出现专门的剪纸艺人,主要是走街串巷为人们上门服务剪纸。剪纸这门技艺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明清两代,那个时候人们生活富裕了,自然娱乐品质也就跟着上来了。”
杜甫在《彭衙行》中著有“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当时剪纸招魂的风俗就已流传民间。所以说剪纸技艺是一种民俗艺术,它产生于人们的民俗活动中,又应用于民俗活动,可以说两者谁都离不开谁。“就像人们过节爱贴的窗花,是因为春节的喜庆气氛需要一种物化的事物来表达,所以开始用纸剪一些喜庆的图案,这些窗花剪完之后在春节贴出又能更好地发挥其艺术效果,烘托氛围。可以说,没有民俗文化活动,就没有剪纸艺术。”
“剪纸的过程分为创作和剪裁两个部分。”说起创作过程,徐阳只是轻描淡写介绍了一句,但简单了解之后,剪纸有着非常高的造型要求——圆要饱满圆润、尖要尖而挺拔、方要齐整有力、缺要排列有序、剪线要均匀精细……“我们东方的艺术形式是比较含蓄的,主要是强调作品的意境,所以造型只是一种手段,而一幅好的剪纸作品,无论形式上怎么变化,都要包含三个要素,就是民俗性、吉祥性还有意向性。只有包含这三个要素,才能真正表现出这门技艺的艺术感染力。”
三、剪纸文化与民间习俗
民间剪纸的活态性首先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文化空间中。春节是中国古老隆重的年节,北方乡村的春节正是从铰剪纸、贴窗花开始的,这个习俗至今仍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许多乡村延续着。大红纸铰出的窗花,象征着年节的喜庆、吉祥,古老的剪纸纹样里遗存着丰富的生命记忆,传继着中国本原的节日文化主题和叙事方式,剪纸至今仍是中国年节的典型象征。
中国传统的婚丧习俗,是民间生活中重要的人生礼俗,民间剪纸同样是这些礼俗仪式实现的重要象征手段。在民间婚俗中,结婚的新房成为天地阴阳相合、生命孕育繁衍的空间象征。在陕北围绕着新房的窑洞,从窗花、炕围花到窑顶上的“坐帐花”,以及嫁妆物品上覆盖的剪纸通称为喜花。大红的剪纸和剪纸中约定俗成的纹饰符号,直观鲜明地象征了生命(生殖)相合相生、繁衍兴盛的婚俗主题。民众在风俗中用剪纸表达生命情感的象征,隐寓生与死的人生祈愿,营造仪式特定的文化空间。黄河流域的乡村围绕着农耕信仰习俗,也在使用剪纸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对生存境遇的吉祥祈盼。在陕北、甘肃陇东、山西吕梁一带的乡村,春节时剪“抓髻娃娃”贴于门楣,以求避邪驱疫保平安。陕北民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五道娃娃一把叉”;春节民俗铰“老牛顶散”剪纸门画,称“老牛顶散,除灾免难”,就是早期农耕信仰文化的活态承传写照。
四、剪纸文化与农耕文化
传统的农耕生产依赖于自然,自然气候的阴晴旱涝对靠天吃饭的小农生产至关重要。在西北的一些乡村,淫雨连绵时民间要铰“扫天婆”剪纸悬挂于门外,以求晴免涝;干旱时要铰“碰头娃娃”剪纸贴于院外或水缸上,以祈求天降雨水。陕北、山西的吕梁山区、甘肃陇东正月里还剪“疗疳娃娃”以求驱病免灾。河北中南部一些乡村,在春节敬神、春分“打醮”、清明祭祀、农历七月和十月的鬼节这一系列习俗节日中,乡村妇女用彩色剪纸布置神棚、敬神祈愿、为神鬼制作衣帽,彩色的民间剪纸成为这一系列信仰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空间和信仰心理实现的象征。
五、剪纸文化与乡村女性
在中国农耕文化传统中,民间剪纸也是古老巫俗中的重要手段。中国南方的傩戏仪式中、东北满族萨满文化的信仰习俗中、苗族“鬼师”的各种仪式中,剪纸成为其重要的巫文化象征,其中隐蔽着古老的生命信仰渊源。于是,剪纸在巫俗中具有了神与鬼的灵力,在仪式中成为祛病、避邪的象征物。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
中国文明的持久性,是世界公认的一个事实。但追溯文明持久性的因素,人们只看到汉字的核心作用,对活态的以人为第一要素、口传身授的文化方式却缺乏重视。民间剪纸即是和民间生活形态溶为一体的活态文化传统。在民间剪纸的纹饰体系中,记载着古老丰富深厚的文化信息,这种纹饰符号的传承是依靠人的记忆、依靠民间信仰和民俗仪式的需求而实现的。“
剪刀是乡村妇女重要的生活工具,剪棉花、剪布裁衣、剪纸、接生。乡村妇女用剪刀创造传承了民间剪纸的古老习俗传统,这个传统不仅是民间刺绣、民间面塑的基础,也是民间美术最本原的基础。民间剪纸使诸多民俗主题通过鲜明的纹饰符号象征得以表达,使许多民俗仪式得以完整地实现。学习铰剪纸是民间乡村妇女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接受的民间文化启蒙,童年时期摹剪的是花花草草,青年时期剪的是理想,中年时期剪的是生活,老年时期剪的是哲理和期望。妇女们用一生的经历在体验着剪纸纹饰中的生命内涵和吉祥祝愿。在民间,铰剪纸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女人的人格品性,心灵手巧的女人总是受到家人和乡邻的尊重。虽然她们对剪纸功能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朴素的情感上,其实已超越了艺术,而与生存情感的企盼寄托紧密联在了一起。在这种中华文明持久性因素的文化活态景观中,我们发现了大地上以人为本、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多民族、多样性文化生态区域的存在,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文化基因库,这正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河。
- 上一篇: 为什么说剪纸文化在流失?
- 下一篇: 中国剪纸文化海报欣赏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