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原始农业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9日 14:20:09 作者:网络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出现了原始农业的雏形,中国农业文化时代就此开始。那么,原始农业的特点是什么呢?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主要的作物起源中心之一。许多重要的作物如稻、粟、黍、大豆、大麻、经济林木和茶、漆等,都是中国首先栽培的。中国在原始时代畜牧业已有发展,已驯养了猪、狗、羊、牛、马、鸡等六畜,它们的野生祖先在中国绝大多数可以找到。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各地原始农业遗址发现了不少石斧、石锛,表明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实行过“砍倒烧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为质材的锄、铲、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现相当早,尤以使用耒耜为特色,表明中国较早由迁徙的刀耕农业转为定居的锄耕农业。这与中国在平坦疏松而森林较少的黄土地区和江河两岸的冲积平原发展农业有关。但无论是较早的洞穴遗址、山前遗址或稍后的江河两岸阶地和台地遗址,都不属于在大河泛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灌溉农业。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多种稻,北方多种粟黍;家畜饲养处于次要的辅助地位,一般以养猪为主;采集和捕鱼仍是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形成农牧采猎相结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养马牛羊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较晚。这种情况以及古史传说都表明:中国是从采集经济直接进入农业经济,其间没有经历畜牧业经济阶段。
各地区的原始农业黄河流域这一地区已知的最早的农业文化是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南裴李岗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都位于黄土高原与黄河下游平原交接的山麓地带,拥有种类齐全的农具,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距今七千到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遗址遍布黄河流域,其中有几万以至几十万平方米的定居农业村落。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龙山文化表明,定居的锄耕农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黄土地区春旱多风、降雨集中于秋季,因而发展了以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在磁山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粟和家鸡遗骨。甘肃大地湾和西安半坡遗址则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蔬菜种籽。裴李岗、磁山文化已饲养猪、狗、鸡,仰韶文化有栏圈等设施,可能已饲牛。龙山文化又增加了山羊、绵羊等家畜。
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年代相当或稍晚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是与周围地区有密切联系,并具有相对独立起源的发达的定居农业文化。
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在中原地区原始农业影响下出现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也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文化。齐家文化的畜牧业比中原地区还要发达,形成了适于放牧的羊群。齐家文化以后的火烧沟文化逐步过渡到以畜牧为主,成为该地区后来出现的游牧文化的先驱。
长城以北和甘肃、青海以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虽然多数或多或少包含了细石器,但经济类型却很不相同。其中一部分是以种植业为主,农牧采猎相结合。如以后成为东胡和匈奴活动中心的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和河套地区,这一时期都呈现定居农业文化面貌。另一部分以捕鱼经济为主。只有典型的沙漠草原区的某些遗存,出土物中细石器占绝大多数,可能是属于游牧经济的。中国迄今最早的栽培麦遗存是在距今3800年左右的新疆古墓沟墓葬中发现的。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国农业文化的摇篮。与高温多雨、河湖密布的自然条件相适应,这里较早发展了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距今将近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河姆渡遗址还出土大量骨耜(见彩图),表明当时已进入耜耕农业阶段;薏苡和葫芦的出土则提早了这两种作物为人们所知的栽培历史。继河姆渡文化以后,经过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距今5300~4250年),出现了新的农业工具种类,水田耕作技术有了重大进步。该地区除饲养猪、狗、羊等外,还比较普遍饲养水牛。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以家蚕丝为原料的织物──绢片、丝带和丝线,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最早的记录。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也有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 南方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一般发现于洞穴中,并往往叠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层之上。距今九千年以上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磨光石斧、石锛和短杵形石杵等农业工具和迄今国内外最早的家猪遗骨,陶器亦已出现,可作为早期原始农业遗址的代表。在这以后的发展中,形成了河流两岸台地(岗地)和沿江沿海贝丘遗址这两种主要类型的农业文化,前者经济面貌与长江流域大体相似,后者农业虽已发生,但捕捞业在很长时期内是主要的生产部门。
- 上一篇: 牛耕田图片大全,牛耕田图片欣赏
- 下一篇: 三条母亲河培育了中国原始农业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