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谜之凉山州大石墓群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6日 15:07:26 作者:网络
墓葬在以前的社会是很时行的一种墓葬方式,有生必有死,所以墓葬群的出现也是正常现象。邛人大石墓具有独特的墓葬方式,考古专家称其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本期的世界未解之谜,小编将带大家走进这神秘的凉山州大石墓群。
据考古专家称,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这些以重达数吨甚至20吨的天然巨石作为墓壁和墓顶石,长度大多在10米以上,这种分布在四川安宁河谷流域的“大石墓”,经过考古专家长期发掘,初步认为大石墓的主人可能是邛人――正在被揭开神秘面纱的古老民族。
站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安宁河沿岸,放眼望去可以看到一座座用巨石垒成的“大石包”,共达200余个。这些“大石包”的历史十分久远,在凉山很多地方还是荒无人烟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存在了,因为凉山州一些村落的先祖,是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才迁入安宁河流域的汉族人,远远没有这些“大石包”古老。
而且这些“大石包”的体积十分庞大,即便是垒成“大石包”的巨石,一块也动辄数吨,甚至数十吨。在安宁河沿岸及附近,如此巨大的石头实属罕见,那么古人是从哪里找来这些庞大的石头?又为何千辛万苦地建造这些“大石包”呢?
1974年,考古学家童恩正、赵殿增发掘新石器遗址,第一次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大石包”,发现里面埋藏了大量土陶与人骨,这才明白,“大石包”原来是一些年代非常久远的古墓。这些古墓用石头砌成墓室,顶部再以巨石覆盖,考古学上称之为“大石墓”。这一次的发现为大石墓的发掘打下了基础,2004年一场更大的考古发现终于使人们更清晰地窥探到大石墓的真容。
2004年7月,由于修建西攀高速公路,考古学家日以继夜对凉山州大石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起重机吊走墓顶的花岗岩巨石,一座座大石墓相继重见天日。此时,学者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大石墓中究竟藏着什么?是金银遍地?还是埋着象征金戈铁马的兵器?墓主又会是谁?
在发掘的第一座墓中,大家期待中的金银、兵器却始终未有大规模出土。相反,在墓的底部,考古学家才发现墓主,而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墓主并非只有一人,随后的发掘同样发现,大石墓的墓主,少的有几十个,多的甚至达到了上百个。
这些大石墓全是合葬墓,墓中并无棺木,皑皑白骨遍布墓底。而且墓中骨架全部错乱,无一具完整,男女老少皆有,所以很显然,这些人并不是死后就一次全部葬在墓中,而可能是在死后若干年,尸骨才被族人再次集中放入大石墓。这种葬式,称为“二次葬”。
“二次葬”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据说这种奇怪的葬俗,最初是为凶死者与早夭者举行的,目的是为了安慰他们的灵魂,后来逐渐被许多民族所接受。大石墓中的随葬品并无多寡之别,由此看来,同一墓中埋藏的可能是一个宗室的成员。尸骨周围零星散落着一些随葬品,有铜刀、铜剑、铜箭镞,偶尔也能看到铁环首刀、铁削,从这些兵器来看,大石墓的主人应该有一些勇士,而且这个民族显然还处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墓的主人们,可能属于汉代一个强大的部落。
中国最早的石棺墓在哪?
大伊山,地处江苏省灌云县。1981年,山脚下砖瓦厂的工人在取土时,忽然发现有石棺显露出来,于是立即停止工作,并报告了县文物普查工作队。随后,相关部门在1985年至1986年间,先后两次组织了发掘工作,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64座,其中包括61座新石器时代早期石棺墓。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殉葬品共170余件。
国内外专家经过多次考证后认为:“大伊山石棺墓是我国最早的石棺墓,时代晚于北辛文化,早于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由于它处在南北文化交会处,因而既有黄河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因素,属青莲岗文化类型。”还有很多专家对出土的六件陶钵底部所刻的符号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萌芽。
1996年,大伊山石棺墓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谜题一:它们的主人到底是谁?
到底大石墓的主人是谁呢?这是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研究,专家们认定,大石墓主就是曾经在《史记》中留下足迹,无人知晓其来源和去向的邛都人。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当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时,在今安宁河流域居住着一个叫邛都的民族。“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80人至90人计算,入葬的人数应当在两万人左右。对比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他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可以断定,墓中所葬人群确属当时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
而大石墓中出土数量较多的各式精美的青铜发笄,似乎与“椎髻”这种风俗有直接的关系;墓中出土的稻谷也说明这是一个农耕民族。总之,从大石墓的分布区域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面貌来看,基本上与古文献所记载的邛都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邛都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称邛都,其南还有邛海,这些都说明了邛都人曾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谜题二:为何要建造大石墓?
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达数百年的邛人,非常骁勇善战。当战争来临时,邛人往往举族皆兵,这种靠亲情、血缘维系的军队组织在战场上时常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生存,当时他们要不断地征战,与此同时,他们却依旧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这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邛人来说,目的又是什么呢?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种奇异的葬式,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令邛人着迷。一场战争下来,部落往往伤亡惨重,而活下来的邛人当中一些人继续战斗,另一些人便为死者建造墓葬,即使他们陷入一轮又一轮的苦战时也未曾停止。
所以可以认为,与崇尚悬棺的焚人一样,邛人与焚人都是对死亡极其敏感与重视的民族,同样不遗余力地为死者操劳,所不同的是,焚人的悬棺以高为尊,邛人则用巨石层层垒起一个个坚不可摧的墓穴,不让死者受到任何骚扰。
谜题三:巨石从何而来?
石墓的真正主人寻找到了,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构筑大石墓的巨石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考古人员发现,这些巨石多以玄武纪的花岗岩为主,这种岩石质地坚硬,而且动辄重达数吨。特别是虽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许多横躺竖卧的巨石,但邛人构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却大多来自于远处的螺髻山。如果要将重达数吨的巨石从螺髻山运来,即使对今天拥有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人们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邛人仅凭人力是如何做到的。他们这样大费周折、舍近求远地进行搬运,背后难道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为了揭开大石墓修筑之谜,凉山州博物馆曾在德昌安宁河畔进行了一次模拟考古。那天,18名身着长衣、腰系麻绳的壮汉手持碗口粗的木头,肩负粗麻绳,试图将一块巨石拉上一个斜坡。然而,花了将近两个小时,巨石才移动了不到半米。这场模拟考古也让现代人大跌眼镜:18名壮汉拉动一块3吨的石块尚且困难,一座大石墓近百吨的巨石,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考古人员随即又发现,大石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墓冢平面呈“蝌蚪”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从而形成了一个陡坡。陡坡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么,这个形似蝌蚪“尾巴”的墓尾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在灵感的不断碰撞中,考古人员们联想到古埃及人用巨石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在这座金字塔内部的壁画中,就描绘有当时人们修筑金字塔时的情景。为了搬动重达10吨的巨石,古埃及人专门修筑了一条长长的斜坡道路,用降低运输路线坡度的方法来减轻石头的重力。
大石墓的建造者们留下的蝌蚪形“尾巴”与古埃及人的斜坡道路是否采用的是相同的原理呢?蝌蚪“尾巴”的大胆推测令大家兴奋不已,显然,这个实验为破解大石墓的建造之谜提供了理论依据。
谜题四:大石墓何时消失?
考古人员发现,大石墓的墓葬形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最早的大石墓出现在春秋末期,墓葬比较小,墓室长度在3米以下,出土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到了战国时期,大石墓的墓葬变大,长度一般在6米左右,出土器物的种类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出现了大量铜器;最晚的大石墓出现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此时的墓室一般长8米至9米,出现了铁器和西汉的五铢钱及新莽的大泉五十钱。而再往后,大石墓便绝迹了。
据推测,大石墓的绝迹和邛人在东汉初期受到的一次重大打击有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朝廷派武威将军刘尚击益州,路经安宁河谷。邛都首领长贵担心刘尚平定南方后,自己不能再作威作福,便聚集士兵,并且想用毒酒劳军,借机袭击刘尚。但刘尚识破了长贵的阴谋,急速派兵占领邛都,将长贵诛杀,并将其家属迁到成都。从此,邛人的势力急速消退,大石墓也在这一时期消失。但是邛都这支民族并没有消亡,据《华阳国志》记载,三国时蜀汉的军队中还有一支名叫“七部营军”的邛人部队,这时他们还驻守在安宁河谷,但已经放弃了用巨石构筑坟墓的习俗。再往后,邛人在文献中便也彻底消失了。
如今,人们早已习惯了与这些巨石的朝夕相处,有些巨石甚至成为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所。大石墓作为邛人灵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宁河谷2000多年的荣辱沧桑。作为时间与历史的见证者,它还将静静地矗立在这里,继续陪伴着这里的人们走过未来的岁月。
- 上一篇: 世界未解之谜之天国山古墓
- 下一篇: 世界未解之谜之三颗心脏的少女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