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文化之排笙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6日 14:41:38    作者:网络

  中国乐器文化悠久,这些美丽而神奇的乐器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一曲曲美妙的乐曲仿佛是在向世人述说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排笙是中国乐器之一,演奏时演奏者需要抱着排笙才能顺利演奏,非常神奇。那么,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乐器之排笙吧!


  一、简介
  排笙,又称芦笙,是苗、侗、水、瑶、仡佬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古称卢沙。苗、侗、水语都称梗。苗语又称嘎斗、嘎杰、嘎东、嘎正等。侗语又称梗览、梗览尼、梗劳等。瑶语称娄系。克木语称凯恩、宋滚尔。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区。历史悠久,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排笙舞伴奏和排笙乐队合奏。经过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二、乐器起源
  关于排笙的起源,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在重峦叠翠的苗岭山下,在清澈碧绿的清水江畔,在山明水秀的苗家山寨,很早以前住着一对老夫妻,阿爹叫篙确,阿婆叫娓袅,他们40岁才生下一个姑娘,取名榜雀。姑娘心灵手巧,长得比孔雀还美,比黄莺还会歌唱,苗家后生都很喜欢她,而榜雀暗地却爱上了青年猎手茂沙。勇敢的茂沙武艺高强,曾杀猛虎为父报仇,射鹰精为民除害。有榜雀因找不到茂沙而茶饭不香、容颜憔悴。多才多艺的老阿爹,采金竹、削簧片,做出一支精巧的排笙,用它吹出优美的音调,篙确老爹又教寨子里的青年做排笙、吹排笙。赛排笙那天,远近苗寨的青年都赶来参加,终于引来了头插白野鸡翎的茂沙,榜雀一眼就认出了他,篙确老爹请他到家里做客,榜雀精神焕发,与茂沙畅叙衷情,两人结为美满夫妻。

  在锦绣的侗乡,传说排笙始于三国时代。孔明出兵进犯侗家寨,以战鼓为号。当时侗族首领孟获,则令人凿竹吹音,作为纠集人马、进攻或退却的信号,后来逐渐地演变为排笙。在一些地区的侗歌中,还记述着制作排笙的详细过程,说是开始曾用木头削制簧片,吹不出声音来,继而改用竹子或牛角制作,虽发了音,但吹起来太费力,后来孟获的儿子从战甲上取下一些铜片,仿岩洞滴水声,将其锤得很薄,装在芦竹管上,才发出动听的声音来,从而相继制成了各种大小不同的排笙。

  三、乐器历史
  历史较久远,唐代已流传于云南边疆地区和缅甸、泰国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归属唐朝政权管辖的骠国(今缅甸)蒲甘王朝,曾派王子舒难陀到唐都长安进献骠国乐舞,在其器乐中就使用了排笙。《新唐书·骠传》载:“有大匏笙二,皆十六管,左右各八,形如凤翼,大管长四尺八寸五分(119厘米),余管参差相次,制如笙,管形亦类凤翼。竹为簧,穿匏达本,……唯骠国得古制。”当然,在未记入史籍前就已在民间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可见,排笙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傣族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我国史称傣族为百夷,并记载有滇南傣族中曾流行这种乐器,称为芦笙。明代钱古训撰《百夷传》,在描述傣族风俗时写道:“村甸间击大鼓,吹芦笙,舞干为宴”。明《景泰云南图经》中也有:“其乡间饮宴,击大鼓,吹芦笙,舞(盾)牌为乐。”说明500多年前排笙在德宏和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已是很流行的乐器了。布朗族人民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区,和傣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在文化上也深受傣族的影响。布朗族的排笙,最早见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编撰的《顺宁府志》(卷一):“蒲蛮(即今布朗),男女色黑,……四时庆吊,大小男女皆聚,吹芦笙(即排笙),作孔雀舞,踏歌顿足之声震地,尽快而罢。”60年代初,云南省音乐工作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族山寨,收集到一支十四管排笙(图),其形制与古代排笙已有所变化,笙管由十六支减为十四支,分为两排(左右各七)穿过笙斗,笙斗已不用葫芦而改用大竹管,簧片也改竹簧为铜簧,它的外形与宋代“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的卢沙非常相似。克木人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景洪两县,素与傣族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民间也流行着形制相同的排笙。

  排笙是从葫排笙演变而来的,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葫芦性脆、不结实,又易漏气,竹簧也容易吸湿变音。明代音乐家朱载就曾在其“辨笙不宜用真匏”的文章中说出了它的缺点。在黔、桂、湘等省、区,中国少数民族的先民们,逐渐在葫排笙的基础上,制成了木制笙斗和金属簧片的排笙,从而获得了较大的音量和优美的音色。在苗、侗、瑶等民族中,排笙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十分盛行的葫排笙。

  清代封建统治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不许苗胞讲苗语、穿苗族服装,更害怕苗族人民借吹排笙和跳排笙舞来“聚众造反”,蛮横地下令禁止吹排笙。当统治者逐寨搜缴排笙时,苗族同胞就把它埋藏起来,待搜缴者一过,又取出来吹奏。苗家不堪忍受反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曾先后掀起了起义和拒粮抗款的英勇斗争。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英雄张秀眉领导的抗清起义中,排笙成了进军的“号角”,激励着起义者前仆后继、英勇战斗。

  20世纪60年代初,云南音乐工作者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地区,曾收集到一支古老的十四管排笙,笙管分为左右两排穿过笙斗,它已不用葫芦而用竹管做笙斗,簧片也改为铜簧,其外形,与宋代“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的卢沙相似。这支遗存的古排笙,足以为葫排笙演变发展为排笙的历史作见证。

  四、形态特征
  排笙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罕见的和声乐器,是民间流行的一种较大型的传统芦笙。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腰箍等部分组成。笙斗和吹嘴用一块整木或大竹筒制成,木制者呈扁长的纺槌形,长17厘米、宽4.8厘米、高3.5厘米,中间掏空,一端设有圆形吹口。笙管用细竹管制成,上下通透,共有十四管,分为两排纵向对称排列呈翼状,插入并穿过笙斗,左右各为七管。傣族、布朗族排笙的笙管高75厘米~104厘米、外径0.8厘米~1.1厘米;克木人排笙的最高管达150厘米。在每根笙管的中间、即插入笙斗的部分,都镶有一枚铜制簧片。按音孔设在近笙斗处的上方,每管一孔。在笙管的上方和下方,各开有一个长方形调音孔。在两排笙管的上下,分别捆扎一圈用竹篾制成的腰箍。

  五、吹奏方法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抱持笙斗,口含吹嘴,用平缓气流吹吸,两手除小指外,其余手指分别按放左右两排音孔,其中拇指固定按一管音孔,其它各指兼按两管或三管音孔。吹吸均可使簧片振动并与笙管内空气柱配合而发音。音色明朗、悦耳,音量比葫芦笙大、较芦笙小。音域g—a2。排笙为和声乐器,常演奏八度、五度或四度和音,表现力较为丰富,旋律多在高低八度的持续音中进行,并能做近关系的转调。可用于独奏自娱或民间歌舞伴奏,由男子吹奏,常边奏边舞。乐曲有《凯恩调》等。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