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感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3日 16:40:31    作者:网络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语言能够流传至今,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特色,同时也记录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走向灭亡,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接下来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中国语言文化


  一:语言文化
  语言文化,是语言学家对语言与文化关系思考的学科。这个学科使语言学研究不止于语言形式,而且也通过语言来研究一个民族文化的过去和将来。因为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又得益于语言,两者的关系是相得益彰的。语言文化是人们对语言这一精神财富的创造和发展成果的总和。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具有全民性、民族性、工具性。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族群性(ethnicity)
  族群性,也泛称民族性(nationality),是民族的属性或独特特征,通过诸如相同的语言、血缘、习俗和宗教体现出来。民族性具有动态性,随着民族发展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而变化。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到“自觉的民族实体”的历史性飞跃就是动态性的体现。民族性的变化促使某些因素可能得到强化,而某些方面又走向式微。比如,宗教思想对回族影响十分强烈;而儒家文化浸润着汉族的性灵。

  第二、文化性
  文化是塑造民族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认同感的相应产生往往离不开民族的独特语言以及文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的人造物(culturalartefacts)”。从民族的起源看,很多民族原来可能仅仅是社团或共同体,但为了民族化就借助文化的力量人为打造。希腊民族的形成就是通过“通俗的”语言与“纯粹的”语言的整合的结果。“落叶归根”、“寻根认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就是个体寻求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一种体现,即使是在异国长期生活而取得他国国籍的人也往往怀有这种愿望。

  第三、宗教性
  在民族意识中往往掺杂一些宗教因素,并通过宗教仪式强化民族特性。“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宗教性在某些民族认同中尤其明显。如穆斯林人民因信仰伊斯,且对于宗教要求相对严格。虽然原本属于不同族群共同体,但因信仰的相同而都视为“穆斯林民族”。

  第四、地域性
  民族是基于“共同地域”的相对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成员在同一地域共同生产生活,长期相互帮助、彼此依存而产生了对本民族的深厚友谊和感情,这种情谊不会因为外部的力量在短期内弱化、更不可能消除一个地区的民族认同感。由于民族认同的地域特性,如果引领方法不适当可能滋生地方民族主义情绪,甚至极端的主义。

  第五、排他性
  民族认同具有排他性,因为,就某种意义而言,民族是一种“排他的文化共同体”。随着族群共同体(族体)的形成、逐渐稳定,以及不同民族交往的深入,个体(少数精英)油然产生的一种渐趋强烈的对本民族的依附、归属情感,并不断扩展到整个民族,形成整体民族意识。伴随着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同时,也逐渐开始产生对其他民族(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潜在地或直接地排他的情绪或意识。

  第六、延续性
  民族认同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共同起源、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民族成员往往通过记忆、联想、仪式等来传承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英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和风俗习惯等。思想借助语言的功能而形成“想象的共同体”。如此,代代相传、祖祖辈辈、一如既往。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