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邦没落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2日 15:33:12 作者:网络
礼仪之邦最初的写法是礼义之邦,这是《周礼》上的说法,而现在看来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那么,中国的礼仪之邦是源自何方?为什么说中国礼仪之邦已经有点名存实亡了,随小编一起去中国礼仪文化看看吧。
什么是礼义之邦?
礼最早的含义是祭祀敬神的行为,后世因周代礼乐文化大兴,儒家为它赋予了新的涵义,无论是《孟子》所说的:“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还是《礼记》所说的:“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都是在毫无疑问的告诉你,推行礼义的目的,即是为了建立稳固的尊卑关系。
所以就可以喷礼义一无是处了?
我们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法分析一下,君臣关系,作为糟粕去掉,剥离掉为了维护君权,然后剩下什么了: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亲父子、和长幼。
翻译过来:穿衣整洁,表情端庄,言辞适宜,父慈子孝,长幼亲和。恭喜你,得到精华了。
我觉得就这几点简单的要求,很多国人的素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难以望其项背。”
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文明开化程度可以把周围绝大多数民族甩出太阳系,因此这也是华夷之辨的重要内容,我总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华夷之辨,辨的不是你身上流的是不是汉族人的血,辨的是你是不是一个文明开化的人,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后起的,请一定不要陷入血统论的陷阱。
当然,礼仪之邦也是礼乐文化的一种表象。那么,什么是礼乐文化?
“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乐”是指音乐。“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
在中国“礼仪”其实是“礼乐”的一部分,是一种在封建尊卑观念、君臣观念下的一套思想行为规范。“礼仪之邦”其实说的是重礼仪,知尊卑。以礼仪来规范整个社会,它不仅仅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运转,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每个人各得其所,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世界文明范围内产生了一种惊人的稳定和连续性。
礼义之邦是怎样没落的?
明白了礼义之邦是怎么回事,我们再来看礼义之邦是怎么衰落的。
最近工作很忙实在没时间从周朝一路顺下来了,我们简单直接一点:
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周围蛮族的冲击使华夏文明程度一直处于波动之中,有春秋战国汉唐宋明这样的高峰,也有五胡元清这样的低谷,直到一次跌入深渊,就再也没爬起来,这个时代,叫做清朝。
这是一个中国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时代,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被破坏的时代,我知道辫子戏在中国的影响力有多大,可惜那都是假象,清朝真正的面貌是什么,跟前代相比有什么区别,我简单引用一点东西,大家自行判别。
众所周知清朝的一大毛病是大量篡改史实,美化自己,不论是大兴文字狱还是编篡四库全书,都是这个目的,从意识形态上占领中国,这是元朝没有做到的事情。一部《明史》修了九十四年你以为是他们治学严谨?《清史稿》为什么永远也去不掉“稿”字你以为是天朝故意跟一本书过不去?
关于明清史料的甄别,没必要多讲,为了真实可靠,我们直接引用清朝所难以触及的东西--外国人的着作,当然是亲身到过中国的。在此之前,为了能够做出参照,先引靠近清朝的明朝后期的记录作为对比。
小结:以上是关于礼仪之邦的简介和为什么说礼仪之邦在中国渐渐没落的原因,而近些年说要汉服复兴也是正是在呼吁大家了解中中国的礼乐制度。
- 上一篇: 中华小故事:有关礼仪之邦的故事精选
- 下一篇: 关于礼仪之邦的资料,你想知道些什么?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