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之砚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3日 15:56:14    作者:网络

曾经,写字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洗了手,铺好纸,研好墨,端好笔,方才能落字。现在,人们对写字可不那么讲究了,写字的工具也早由各种使用便利的笔代替了毛笔。甚至,更多的人更习惯敲键盘。不管怎么说,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曾在我国历史上有过长期的辉煌,想来都能闻到令人清静的墨香。
今天让我们来瞧瞧书法文化之砚的历史吧!



根据史料记载,砚在汉代以前称作“研”,从汉代开始才改称为“砚”。

(一)秦汉时期的砚
砚是文字产生之后,随着文字交流的频繁和书写中其他工具(如墨、毛笔)的出现而形成的。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砚、墨,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书写砚和人造墨。该砚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没有一点纹饰雕刻,旁边附有杵棒。质地比较粗糙的墨锭为圆柱形,要用杵棒助研。

砚的显著发展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砚大多为配置有精致木盒或彩绘漆盒的长方形石砚。从此,砚逐步从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中脱胎,步入了工艺品的殿堂,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成为汉代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标志。但这时的铜砚并非是铜质砚,而是在精美的铜砚盒中嵌砚石。

东汉时期,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在造型上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在装饰上采用了透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三足和边沿及盖还常常刻有动物图案的纹样,如云龙、鸠鸟等。但从实用的角度看,秦汉时期的砚从质到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仍处于初创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
魏晋南北朝到隋统一的三百余年中,瓷器大量出现,替代了昂贵的铜、漆器。圆形三足的青瓷砚,成为魏晋南北朝砚的主要品种。

瓷砚在三国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是圆盘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兽蹄形。三国以后,青瓷的生产增加了堆塑捏塑等新的工艺,特别流行以动物的形象为瓷器的造型。

这一时期,除青瓷砚外,陶砚继续存在。同时,带有突出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北方雕刻方形石砚开始出现。其中,尤以北魏石雕刻最精美。

(三)隋唐时期的砚
隋唐时期,瓷砚更加盛行,除了圆形三足砚外,出现了多足砚。

唐代除瓷砚外,出现了端石、歙石等著名专用砚材,红丝石和澄泥也相继成为制砚的材料。此时,制砚工艺迅速发展,诞生了我国的四大名砚。

唐代砚较典型的是箕形有足砚,一端呈圆(或方)而窄,一端平而阔,开若簸箕。砚底一端用足支撑,有单足、双足、梯足;又因其像“凤”字而称为凤字开砚。

红丝石在唐代曾经名重下,产地在山东青州,其色彩艳丽,品种多样。这时,人们开始对优良的石材有研究。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认为:“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绛州位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澄泥砚”的产地)。

从收藏角度看,铜雀台、未央宫瓦砚也不失为古砚中有收藏价值的品类。

唐砚还有从隋代继承下来的圆形多足的辟雍砚,其砚下部多圆足相连,足部明显突出,一般有纹饰。

中唐以后砚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从质地上看,有石砚、陶砚、瓷砚、铜砚、铁砚、漆砚、玉砚等,不仅品种多,式样繁,而且制作、样式也比秦汉六朝的精致。

(四)宋元时期的砚
唐向宋的过渡时代—五代虽然时间不长,但文房用具被宫廷重视。南唐国主李璟首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专门管理开石和歙砚的制作,向王府提供精品,大大提高了砚本身的地位。加之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于是有足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足的平台砚代之而起,砚的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代石砚日益普及。这时砚石的开采除了青州红丝石、紫金石、端州石、歙州石之外,又相继开发了淄州金雀石、唐州紫石、宿州乐石、登州石、戎石、泸州石、蔡州白石、东州褐色石、太湖石、淮山石、明州石、滩哥石、成州栗亭石、石钟山石、潭石、夔石、永嘉观音石、浮盖山仙石、归州绿石、高丽石、柳石等等。

宋代人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据史料记载,名贵石砚本身固有的色彩使人们越来越珍视,越来越觉得神秘。

宋代石砚的造型趋于多样化,其式样一扫汉唐砚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自此石砚一统天下,造型呈现多样化。宋唐积《歙州砚谱》就记载有端样、月样、圭样、莲叶样、古钱样、外方里圆、蟾蜍样、琴样、辟雍样、凤字样等40种之多。端砚的式样也有太史砚、兰亭砚、凤子砚、石渠砚、长方砚、杂形砚等。宋砚轮廓外形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其主要样式是抄手砚。所谓抄手,是可用手抄砚底攫取,体积较小而得名。

从宋代开始,“四大名砚”相继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宋苏易简《砚谱》指出: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因红丝石脉断而开尽,被澄泥砚所代替,于是自明代起,“四大名砚”成了“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宋代砚有十分突出的文人气息。始于秦汉的砚铭,内容多记载纪年、物主姓名身份、石砚的名称等等。而唐宋带的砚铭有了文采,有些还有思想性。如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在他的一方端砚背面刻有铭文:“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永年,宝之斯为良。”宋代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收藏了多方石砚,方方都有溢美词于其上,如“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永宜宝之,书香是托。”又如:“以此进道常若客,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不仅有对砚的评价和珍爱,而且还有自勉、自策或自嘲的含义。此时,镌刻砚铭已蔚然成风,特别是名贵石砚都要镌文于其上,成为鉴别宋砚的重要依据。

(五)明清时期的砚
明砚的制作和工艺装饰指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功能由实用为主转变为以艺术为主,成为文人墨客的收藏品。

明代制砚,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此时,由于端石的开采一直未停止过,而歙石的开采规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难取,所以端石的声誉日隆,名气越来越大,被推为诸砚之冠。明代成化年间,由于端石水坑的开掘,发现了许多更美的砚石,如青花、火捺、焦叶白、冰纹、鱼脑等等。明人雕砚风格端庄厚重,纹饰简洁,优雅精致。随形砚(异形砚)生动活泼,开创了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的先河。

清代是砚石制作的辉煌时期,所用的砚材除延续前代著名砚材外,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旧称“料器”)等质料,其中一些是不能够研磨的。清代砚注重灵巧,又大又厚者非常少见。

清代砚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长处,图案多种多样,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等;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多种雕工手法交错运用。

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砚材,如康熙时期的松花江石青绿秀嫩,为宫廷宠物;江南卢葵生的漆沙砚,体积轻盈。

由于雕砚技艺的日新月异,明清对砚石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对砚石的评判越来越考究,砚已从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收藏对象,整理砚史,研究砚石和砚雕艺术的许多著述先后问世,仅流传至今的就不下三十五种,如:明曹昭《古砚论》、张应文《论砚》、清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吴兰修《端溪砚史》、朱彝尊《说砚》、曹溶《砚录》、余怀《砚林》、朱楝《砚小史》、计楠《墨余赘稿》、《端溪砚坑考》、金农《冬心斋砚铭》、高兆《端溪砚石考》、于敏中《西清砚谱》等。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