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阿昌族酒文化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31日 15:08:43 作者:网络
酒,是一种文化。中国上下五千年就是一个酒的文化,就是一个酒的历史。李白有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阿昌族的酿酒历史尤为悠久,酒成为了阿昌族人民的日常饮料,无论老少都是一个个能喝的猛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阿昌族的酒文化吧。
阿昌族酿酒饮酒历史溯源阿昌族酿酒工艺发达,其酿酒的历史在粮食加工业中是属于最早的一种。历史文献中多以“嗜酒”或者“嗜酒成性”等词来记载阿昌族的饮酒习俗。
“当蜀汉诸葛丞相南征,孟获兵败,迷路至此,与土人语及汉人姓氏,屏喇效之,即以喇为姓,夷人亦各自取姓。屏喇传四五世,至喇乌,嗜酒色”这一记载是蜀汉时的事情。而阿昌族有先民以喇为姓的特点,故该记载中的屏喇和喇乌都应该是阿昌族的先祖,所以阿昌族酿酒历史根据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蜀汉时期。公元十四世纪以后,汉文古籍对阿昌族的史事的记载多了起来。如明(景泰)郑颙在《云南图经志书》卷六中有“境内峨昌蛮即寻传蛮也,似蒲而别种,种秫为酒,歌舞而饮,以糟粕为饼,晒之以待乏”的记载。《滇略》、乾隆《藤越州志》中都有阿昌族“嗜酒”的记载。在几千年前就传唱的最古老的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中就有利用酒智伏腊訇的唱词:“送碗鸡综给腊訇,让他美味下米酒。鸡综香,米酒甜,腊訇吃了直点头。……腊訇吃了鬼见愁,肚子疼得冷汗流,倒在地上直打滚,好像万只老虎在吼。”(引自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版)在阿昌族的很多口传文学中都溶入了酒的文化和酒的记载,在男女情歌对唱中就有“干巴擦盐盐有味,隔年腊肉酒钻心。”诗句,男唱:“红米糙饭格是不合口?腌菜素饭格是不合心?一碗红米糙饭吃不完,一杯淡酒喝不光!”姑娘们接唱:“红漆桌子黑漆边,八碗九碟摆中间,一人吃了半斗米,淡酒当做酽酒喝。”
火塘边的白话酒。阿昌族每家都有一个火塘,提倡烟茶酒不分家,傍晚,你会看到劳作一天的阿昌族老爷爷们三三两两二话不说地往火塘边一坐,主人便会倒上一碗热茶,没过几分钟,同样二话不说地再倒给一杯白酒,他们围火塘而坐,喜茶的喝着茶,好酒的喝着酒,或者交替而饮,间或掏出老土头(一种吸烟的工具),打开烟盒,撮一撮老草烟,挖点锅母子灰(燃红的灰),吧嗒吧嗒地吸着。茶喝光了再倒上,酒盅空了又斟满,扑鼻的茶香酒香便在火塘边飘逸开了,久久不散。在烟茶酒的共同作用下,加上红彤彤的火烘烤,一下子,他们便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自信实足了,话也多起来。他们从日本人侵略讲到包干到户,从曩家长到俸家短,天南海北,东拉西扯,享受着喝酒带来的快乐。此时,人世间的一切冷暖沉浮,酸甜苦辣,全都烟消云散了,平时的恩恩怨怨,喜怒哀乐也全淡化了。男女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听这些长者谈天说地,《载袍麻造天》《载米麻织地》的故事就这样在讲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氛围中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这时的酒已不仅仅是酒了,它让阿昌族人们喝出了氛围、喝出了新生、喝出了人情,喝出了一部出色的阿昌民族发展神话史诗。
酒是阿昌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用蒸馏法烧制的白酒。阿昌族热情好客,宾客来,待饭喝酒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菜饭上桌,主人请客人上坐,长者或有威望的人要坐在饭桌上方,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饭盆和酒罐都放在长者面前,老人斟满酒,晚辈才能动筷子吃喝。阿昌人认为“喝酒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无酒不成宴”,无论你会不会喝酒都不能拒绝。饮用时,举杯不碰杯不干杯,饮多饮少随意而定,讲究的是温馨和睦的氛围。边吃边聊,主人不时添上酒,爱吃的添多,不爱吃的少添或不添,添酒时双手握瓶以示稳重,晚辈接酒会伸双手捧杯相接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这样酒过三巡,三巡之内客人一般不能拿酒壶,若拿着就相当于找酒喝,看不起主人,三巡之后客主自便,可以继续喝酒,可以用饭,没有喝完的酒可留杯内不强求喝完,同时解除不能拿酒瓶的禁忌。一般客不让席,主不自退,主有事先退须向客说“菜不可口”“诸位饭少”等歉意语,客人饭饱停筷需说:“酒足饭饱,不候主人,请慢用。”若主人家没有相应的人培客,会请族中长者或有威望的人来培吃,以示情理相通,交谈融洽。
相对封闭的交通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芒市高埂田保留了阿昌族传统酿酒技术,他们酒原料选用当地生产的大米,酒曲自采自制,甑制蒸馏多采用竹木制器,发酵窖贮存罐采用土陶制品,酒味醇香,土锅小甑酒远近闻名。酒是阿昌族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小姑娘开始就学酿米酒烧制土锅酒的方法。秋收后,青年男女结伴上山,唱着情歌,采集苦草等十八种草药配制酒曲;冬腊时节,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开始酿酒,藏之于瓮,备足供来年节日和待客之用。能否酿制出好酒成为了评价姑娘才艺的重要因素,“酒罐里淌出来的是女人的眼泪,酒碗里斟满的是男人的太阳。”生动描绘了妇女制酒的艰辛与伟大。
阿昌族不论是讨亲嫁女、走亲串戚、日常交往、人生礼俗离不开酒,还是每逢节庆、祭祀祖先也离不开酒。在阿昌族婚礼中有“拦门酒”、“财礼酒”、“交杯酒”;新娘接到男家,一对新人要先用酒敬拜祖先;拜师学艺要喝鸡血酒;调解纠纷要喝和气酒。遇上寨子里哪家有了红白喜事,来了远方客人,大家相邀喝酒、唱歌、跳舞,阿昌族把这种活动叫“蹬窝罗”,以歌敬酒,以舞助酒,用酒消除烦恼,用狂欢显示热情好客。
阿昌族酒文化的精髓————酒德虽然史书上多次记载阿昌族“嗜酒”,但阿昌人却很注重酒德,认为醉酒是丢脸的事。每当热情好客的主人多次斟酒、劝酒时,许多明智的客人一方面向主人表示谢意,另一方面则用“酒在壶中人论酒,酒到肚中酒弄人”的民间俗语来回答主人,说明自己实在不能再饮酒了。主人听到客人的这些话后,一般也会停止劝酒。阿昌族老年人经常教育和告诫青年人,饮酒要随人量,不能乱吵乱闹,更不能乱骂人,千万不能恶语中伤他人。并说:“中等之人好吃酒,从不得罪亲朋友,酒醉之时理义通,忍口藏舌回家走。下等之人好吃酒,端住酒杯不放手,酒醉之时只见闹,癫狂胡言乱开口。”青年人都把这些警句牢记在心,用来鞭策自己。所以在阿昌族中,酗酒之后发酒疯的行为总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对少数的酗酒者,醉后恶语伤人之辈,都耻之为“酒醉子”。但是对醉酒的人却并不是置之不顾,而是进行照顾和关怀。这反映出阿昌族人民对待酗酒的态度很客观:他们一方面注重道德和舆论的教育,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又讲求实际,给予酗酒者以关怀和帮助。整个阿昌族酗酒的人极少,与这种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有很大关系。酒在阿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用途是十分广泛,其酒文化也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阿昌族男子,不论是青年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饮酒的面也比较宽,但有意识地用酒来麻醉自己痛苦灵魂的人,确实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这说明饮酒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其社会文化因素制约的。众多的有关饮酒的社会文化活动、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饮酒的道德观念、代代相传的有关饮酒道德观念的传统教育、社会舆论、对少数酗酒者的态度等,都是其宝贵的酒文化要义。被史书记载为“嗜酒”的阿昌族人能有如此谨慎的酒德是十分难得的,这与阿昌族谨慎的民族品格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浓浓的酒香中散发着尊重与爱护、团结与友情、平等待人与坦诚善良的文化底蕴。
- 上一篇: 德宏阿昌族节日图片欣赏
- 下一篇: 云南阿昌族中秋活动盘点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