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传统节日 丰富多彩的白族节日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8日 10:09:34 作者:网络
白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大理。白族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白族的服装是以白色为主,觉得白色为贵,所以白族还有一个称呼叫白子。白族的习俗有很多,那么白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白族节日
白族有很多民族节日,每个白族节日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白族春节
春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人民非常重视过春节,一般节期五天左右。
当忙完秋冬劳作之后,白族人便开始筹备年货,缝制节日的衣服,制作节日的食品。春节之前在外地谋生的白族人都要赶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团圆,过春节。年前的最后几天,白族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张贴对联年画,正月初一早上,人人肃穆庄严。这天禁止动用刀、剪、斧等铁器,鸡未鸣时便放鞭炮、开门、挑新水,祭祀天地堂时都要放炮。初一日,早饭一律吃素,除未婚女孩外,一律不出门穿巷和拜年。还要在家畜头上贴红纸。正月初二日,一般吃咸味饵撰丝,手艺高的主妇,还要用瘦肉丝炒腌菜、煎鸡蛋丝、香肠片、葱花节等拼出牡丹花菜。这天的饭菜要送敬家族长辈。早饭后父母带领子女去拜年,受拜者要给晚辈压岁钱。正月初三到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快乐。白族青年男女则自由相约玩耍和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整个节期,人们必须讲文明礼貌、不得粗俗。
白族朝山会
朝山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地区重要的佛教节日。
鸡足山是佛教名山,与峨媚、五台、普陀、九华齐名。传说鸡足山是释迦牟尼涅磐后,其大弟子迩叶尊者守衣入定,等待弥勒佛下界之处。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
虽是初春,但鸡足山上已是山花烂漫,春意浓浓。朝山期间,游人和朝拜者络绎不绝,到处欢歌笑语、热闹非常。朝山者每个寺院都要到达,给佛像敬香供果,向寺主捐献功德,以作寺院维修之用。游山朝拜者最后要到鸡足山顶峰—金顶观看日出,尤其是正月十五日凌晨观日出者,更是人山人海。极目千里,但见春和景明,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春节前结婚的白族新人,也成双成对来朝山还愿,析求生活幸福,爱情甜蜜。
白族弥渡密祉花灯会
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弥渡古称白崖,是古代白子国的发祥地。它是白族地区的鱼米之乡,弥渡又是花灯的热土,数百年来花灯盛行,在云南省内远近知名。弥渡县密扯地区则是弥渡花灯的中心。一年一度的密扯花灯会,是弥渡花灯集体展示的传统盛会。节日这一天,密扯附近村寨的数十个花灯班、社,齐集密社街上,共舞狂欢,竞相展示自己的花灯艺术,这就是密扯花灯节。白族人边歌边舞,花灯戏夹着狮舞、龙舞,到处欢歌笑语,到处是优美的花灯,人们尽情地展现和欣赏着民间艺术的无比魅力,真是人群如海,歌舞如潮,万众欢腾,如醉如痴。
白族绕三灵
绕三灵又称绕山林、绕桑林,云南省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白语叫“观上览”,即游逛山林的意思。实际上,它是白族繁忙的农事之前的游春娱乐活动,也是栽秧前祈祷丰收的仪式。届时大理、洱源的白族群众都停下生产,离家沿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尽情游乐歌舞,三日三夜方散。第一天,白族人们沿着苍山脚绕到苍山五台峰下的喜洲圣源寺。第二天到洱海边的河埃城,第三天沿洱海来到大理三塔附近的马久邑。一向温和文雅的白族人,在这三天里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情感和欢乐,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白族狂欢节”。
白族葛根会
农历正月初五的葛根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大理城及附近村寨的白族群众,纷纷走出家门,游览崇圣寺。崇圣寺内游人如织,美味食品、地方特产琳琅满目。其中,当地白族群众出售的一种叫“葛根”的特产,最受游人的欢迎。“葛根会”因此得名。葛根是一种藤本植物的根茎,含有大豆酮、淀粉、异黄、葛素等成分,有消食健胃之功效,是大理地区的传统药材。初春的大理,已是一片桃红柳绿,白族过“葛根会”,就是走出家门,感受苍洱之间春天的气息。因此,葛根会实际上就是白族的探春之会,迎春之会。
白族本主节
云南省洱海一带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
本主是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节也是白族地区最为普遍的宗教节日。每个白族村寨一般都有自己的本主。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本主节的主要活动是接本主。接本主就是将本主像从庙里接到村中,届时将系有大红绸缎的本主像请至神轿或神车中,队伍由锣鼓开道,后面有歌手对唱白族调,盛装的青年男女打起霸王鞭,老年妇女则诵唱佛经,一路歌舞拜祭,将本主像迎至村中供奉。村中当年结婚的新郎官,争着上前抬本主,以求本主赐福。
村中的小孩则在前面嘻嘻哈哈,用彩绳拉动神车,在村中巡游。村中各家各户都在门口摆上香案,恭迎本主变驾。等到神车到时,各家各户磕头敬献。“莲池会”、“洞经会”等宗教组织念经祈福,民间艺人在村中表演“大本曲”等曲艺娱神,附近各村亲友都来道贺。白族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祭祀本主,款待宾朋,整个白族村寨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洋溢着节日气息。本主节作为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也是白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又是白族民俗的集中表现。
白族斗鸡节
斗鸡节在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
据说,养鸡使得白族祖先兴旺发达起来,所以,白族人民经常说“靠小鸡起家立业”这句话。节日这天,白族各村寨的人们都要穿着节日的盛装,带上自己精心喂养的大公鸡,精神抖擞地参加比赛。临行前,主人都要先把公鸡梳理一番,然后在其脖子上缠一根红色丝线,抱着它去叩拜祖先。在堂屋里,主人用双手将鸡高举过头顶,面对祖宗牌位磕头祈祷,希望自家的鸡获胜。
“斗鸡”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重要的是白族人民对祖先勤劳精神的一种崇拜,要像鸡那样不辞辛苦地奔波觅食,像鸡那样勇敢顽强。
白族花朝节
花朝节是云南鹤庆县白族人民独特的民间节日,是该地区最有特色的白族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举行。
相传这一天是花王的生日。节日中最隆重的活动是“拜花王”。这天,白族人民则身背背箩,走遍幽谷,翻尽峭壁,采足100种野花,然后在山泉边举行盛祭花王的赛歌会。鹤庆坝区家家户户都要用百种鲜花搭成“花山”,大街小巷,妮紫嫣红,百花竞放,芬芳扑鼻。游人们穿行其间,尽情观赏。
拜日望会
拜日望会是白族支系那马人的盛大集会,意为“拜二月”,亦是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举行。
相传集会是为了纪念在一次战争中死去的白族先人而发起的。
集会期间,居住在滇西北澜沧江两岸的白族那马人,都要集中到兰坪县河西的高山井赶街集会。十三日,高山井的白族那马人全体出动,在集会地点竖好一根“栽棍”(吉利棍),旁边放一个木刻图像。十四日,当地白族那马人选派出三个能歌善舞的青壮年,以不同的穿着象征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表演,以跳锅庄的形式庆祝集会的召开。
第一个表演者身着黑披毡,脸戴红色面罩,手持无名棍,舞时进三步退三步,象征跃马扬鞭,随时准备为保卫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第二个表演者身着黑披毡,脸戴黑色面罩,挥舞无名棍表演一番后,便随意将棍指向观众中的任何人,凡被指之人都得向他虔诚地磕头,以表示向战争中死去的英雄致敬。第三个表演者则男扮女装,身佩执勤带,腰悬兵器,黑面罩反戴在脑后,以此表明前方有跃马扬鞭的勇士,后方有勤劳贤慧的女杰,男女同心协力,白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十五日至十八日是赶街,白族人在这几天里要忙忙碌碌地变卖土特产,然后高高兴兴地挑选自己喜爱的各色新美布料和日用品等。十九日下午,那马人郑重地放倒“栽棍”,以宣告一年一度的“拜日望会”结束。
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是盛大的白族传统节日,大理三月街是中国西部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传统物资交流盛会,旧称“观音市”,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举行。节期为七天。三月街始于唐代永徽间,最早是佛教的讲经庙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白族物资交流盛会。
节日这天,身着民族盛装的各族男女群众打着霸王鞭,敲着金钱鼓,载歌载舞欢度民族节日。同时,举办灯展、花展和射弩、秋千、赛马、龙舟、歌舞等活动。古老的三月街已成了增强我国民族团结,荟萃民族文化,扩大经贸交流合作与对外友好往来的盛大节日。
白族清明节
清明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祭祀祖先的日子。节俗与汉族相同。
每年农历三月清明日,白族家家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坟上祭奠。供品有香肠、熏猪肝、排骨、肉、鲜鱼、雄鸡等,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和酒。一般人家都要邀请一些亲朋好友一同前往。到了坟地,先要将折来的杨柳枝插在坟前,然后在各祖坟前献上供品,新丧者坟前的供品要稍丰厚一些。晚辈的儿媳、姑娘们在新坟前大哭一场,以诉对亡者的怀念之情。祭祀完毕,所有上坟的白族人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直到傍晚才回家。
白族三月节
白族传统节日。每年三月由寨老择吉日举行。
三月正值耕种季节,白族盼望当年庄稼从种到收一切顺利,故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庄稼神。
白族蝴蝶会
云南省大理一带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在大理蝴蝶泉举行。
传说,是为了纪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坚贞爱情的一种民俗节日。相传,古时候,在大理苍山云弄峰麓的蝴蝶泉边住着一户白族人家,有父母女儿三人,女儿名叫雯姑,一家靠打柴为生。雯姑和玉局峰的白族青年猎人霞郎结识相爱。后来榆城世袭主榆王仰慕雯姑的美貌人才,杀了雯姑的双亲,将她抢进宫中欲霸占为姬,雯姑抗拒不从,被关在宫中。霞郎冒死于深夜翻墙入宫救出雯姑,逃到无底潭边,榆王家的打手也追至潭边,霞郎和雯姑无路可逃,双双跳人潭中。第二天从潭中飞出一对彩蝶,栖息在潭边的合欢古树上,四面八方的彩蝶飞来朝贺,首尾相连,从树上直垂到潭中,形成奇观。从此人们将无底潭改称“蝴蝶泉”。
白族立夏节
云南省大理、剑川、洱源等地白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四月立夏这天,白族便在自家的门前和房子四周插上一枝枝杨柳,还将灶灰撒在石墙脚下,据说这样可以驱赶毒虫,消灾避祸。昆明市西山区沙浪一带白族立复日要在龙王庙和水塘处祭龙。祭龙时集体杀猪,各家杀鸡。待祭完龙王才能开水灌田,开始栽秧。
白族端午节
端午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源,白族中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为纪念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投江而死,也有说是来自《白蛇传》。节日一到,白族家家户户吃粽子,还要购买雄黄药,有的人家给孩子耳孔中放一点,有的放人烧酒中喝几杯。主要是为了避免因长年在水田中劳作而带来的各种寒疾。洱海凤羽一带的白族,以蒲草为箭插在门上,小孩帽上缝一彩布做的小虎,意在驱邪解恶。家长要给孩子手腕上缠五色线,据说这叫续命缕,能使孩子祛病延岁。白族人还要采集艾叶扎成艾人以避邪气。白族民间传说,从前有两个出门人很穷苦,傍晚投宿人家,恰逢这家老婆婆患病,儿子药王也无奈,便求救于两个出门人。他俩不懂医术,便想出怪法,将身上的汗泥搓成小丸让老婆婆服用,天亮后两个出门人怕出事便慌忙逃走,谁知老婆婆的病竟好了,药王正要酬谢却不见二人,便采来艾叶扎成艾人供于堂上以示敬奉。因这天正值五月初五,故后人沿袭了药王的作法,每年这天都要供奉艾叶人,以祈全家安康。
白族礼至节
又称李子节。云南省鹤庆县辛屯地方白族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三举行。据当地白族传说,该节是为了纪念古时候为民除害的英雄们。每年这天,当地七个自然村的白族身穿艳装,各自邀请外村亲朋好友前往柳树村的大庙中聚会做客。富裕人家这天都要宰猪羊。这一天,庙中还要演唱戏剧,白族青年男女们要举行对歌择偶的活动。
白族青苗会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一带民间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
当地白族村寨建有不少五谷庙,有的一村一庙,有的数村一庙,这一天,白族以村为单位在五谷庙中集体祭祀“青苗太子”。届时,集体杀一口猪。早饭后各家代表到指定的山上种松籽,然后由庙会分给各家用纸做的五色青苗幡一支,插到自己的田边,以祈青苗茁壮,当年获得丰收。
白族火把节
火是我国藏缅民族共同的崇拜物,这些民族由此也被称为“火的民族”,由祭火发展而来的火把节就是这些民族共同的节日。白族也是藏缅民族之一,火把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白族的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白族男女老少届时要聚集一堂祭祖,并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白族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竹蔑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火把节的中午到祖坟前扫墓、祭奠。白族主妇还要到田间敬献土地神。
太阳落山前,白族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
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燃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等到夜幕降临,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齐鸣。白族人围着火把,载歌载舞,悠扬的白族调在夜空中回荡。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竿被烧断时,升斗凌空飞下,人们群起争抢,抢到升斗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白族男女青年、小孩人人手持火把,在夜色中穿梭挥舞。挎包里备有松香,见人就抓出一把松香往火把上撒去。只听“轰”的一响,腾起的火苗燎向对方,白族人称之为“敬上一把”。人们认为火苗可燎去身上的晦气,给人带来吉祥和喜气。接着,青年人成群结队地举着小火把来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水稻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祈求水稻丰收。午夜前后,将火把堆成一堆堆的髯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舞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镶灾祛邪,人人百病不生。最后,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直至深夜。
白族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的最后一天,剑川、兰坪、洱源、鹤庆、大理、丽江等地的白族群众,成群结队地来到剑川石宝山,欢度石宝山歌会。石宝山歌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富于浪漫色彩的节庆活动。
成千上万的白族男女,在这里以歌会友,以歌言志,用优美的白族调赞美生活、抒发情感,寻找意中人。在七月流火的季节,这里汇成了歌的海洋、歌的世界。
歌会期间,身着白族盛装的男女聚集在石宝山宝相寺旁,弹起三弦,即兴对唱白族民歌。
歌的内容多是有关男女爱情方面的。调子时而情深意长,诉说着爱情的坚贞;时而活泼欢快,倾吐着见到心上人的欢欣;时而婉转缠绵,有如一曲爱的心语;时而高亢激昂,那是爱的誓言。即使是忧郁的调子,也会让人感受爱的深沉。优美的旋律,让人们体会到白族民歌艺术的无比魅力。
在盛大的歌会上,白天唱了还不够,等到夜幕降临,白族人又点起堆堆篝火,这里一群,那里一队,你来我往,继续对唱。有的对唱几天几夜仍意犹未尽,就相约来年再唱。白族的青年男女,也往往在歌会上相识、相知,并私订终身。即使不能终成眷属,一对知心人也会在以后的歌会上年年相约对歌,直到去世。正如一首白族情歌所唱:“金山银山会吃光,只有情意记心上。哥哥情深妹意长,拄拐杖相帮。相好好到头发白,相爱爱到牙落光。人生一百情不断,拄拐杖相帮。”爱是人类歌唱的永恒主题,石宝山歌会,本身就是白族一首韵味悠长的爱的诗篇。
白族绕海会
也叫“耍海会”,白族的传统节日。洱海沿岸的白族,每年都有泛舟的习俗。从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到八月二十三日,时间长达一个月。这一个月内一村接一村活动,十分热闹。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八月初八的才村耍海会。这一天,周围许多村庄都把花船聚集在才村附近的海面进行比赛。
船只连绵十几里,观看者数万人。
耍海会又称“捞尸会”。传说是为打捞斩蟒英雄段赤诚的遗体,因为他在除蟒时葬身洱海。也有白族传说是打捞柏洁夫人遗体的。
白族渔潭会
又叫“八月十五街”,白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大理、洱源一带的白族群众都要到苍山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赶渔潭会。渔潭会是大理地区秋季物资交流会,会期7一8天。会期除农具、渔具及大牲畜交易外,置办嫁妆也是渔潭会的主要内容。
当地白族的婚礼一般集中在腊月,而订婚则在农历八月以前。按当地白族风俗,男方在订婚后要先送部分彩礼给女方。因此,人们就在渔潭会上置办彩礼,如柜子、玉镯、服装、刺绣品等。久而久之,嫁妆交易成了渔潭会的主要内容,渔潭会也被称为“嫁妆会”。白族传说,观音菩萨盼咐人们在此交易渔具,以困住危害百姓的鱼精,久而久之发展成了渔潭会。现在,白族渔潭会已经发展成为大理仅次于三月街的地区性物资交易集市。因时逢中秋团圆节,又以置办嫁妆为主,渔潭会洋溢着“月圆人更圆”的浪漫和温馨,是白族人民幸福生活的缩影。
白族中秋节
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白族家家户户均备有果品糕点,当月升东山时,便置席拜天地,对月磕头。然后邀请亲友们到家中尝月饼、观赏月色。当晚,还要给亲友家赠送月饼。节日食品除月饼外,还有新鲜的果品、包谷、黄豆角等,以示五谷成熟、庆贺丰收之意。白族人家的主妇多自己做月饼,答礼、喜洲、凤羽、乔后等地视做月饼为对妇女烹调技术的考验。昆明附近的白族晚上要吃饵撰面条。中秋晚上鹤庆县白族还要举行漂河灯活动。人们将特制的各形纸灯,内点蜡烛或灯火,沿河漂放。看谁的灯漂得远,且不易灭。也有的将各种彩灯放置河两岸,并舞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届时,两岸灯火通明,煞是好看。青年男女还进行划龙船、对歌和其他文娱活动。
白族重阳节
重阳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家庭富裕、三代不分家的白族人家,都要杀一只肥羊,炖全羊汤合家共饮。还要准备栗子、核桃和酒等。生活清贫些的人家,也要设法吃羊头羊蹄。白族流传这样的民谣:九月九,栗子、核桃和烧酒。吃了羊头羊蹄和全羊汤,还要吃煮栗子和核桃。鹤庆县坝区的白族这天要带上果品上螺峰山占阴晴。螺峰山顶,有一块方圆百丈的大石,人称阴晴石。白族人来到石下先唱歌跳舞,赞颂阴晴石。待太阳落山,人们从阴晴石上敲取一块,带回家中以验天气阴晴。
白族果子节
果子节是大理鹤庆辛登村一带白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
相传,古时候,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这一天,天上的百花仙姑下凡到此地,教会了人们栽培果树,使人们开始吃上了各种水果。为了纪念百花仙姑,白族就把八月十六日这天定为果子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白族家家户户都设宴待客,人们拿着月饼,吹着唤呐,唱起山歌,到果园里祭供百花仙姑,并在果园里尽情娱乐,直到晚上才回家。
白族冬至节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冬至这一天,白族家家户户都要热闹一番。白族有句俗话说:冬大年小。白族认为,按中国上古的白族历法,一年为十个月,十一月便是第二年的岁首,故为冬大。这一天,人们要杀猪宰羊,富裕白族人家更是隆重。周城一带的白族这一天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作客。因这个季节为农闲粮盈期,白族青年们多选冬至天商订婚事。这天,各个白族村庄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中。
白族辞年
云南省白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举行。
白族人认为,这晚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因此,晚餐非常丰盛。据说这天晚上灶君要从天上回到人间,故白族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祭敬灶君,再祭门神,最后祭祖先。祭祀时要鸣放鞭炮。入夜,把从山上采回的青松毛,铺在堂屋祖先灵位面前的供桌下,意为铺毡,以示祖先到家后安坐,并在桌上供晚宴,让祖先享用。当晚,不拘老少,同在堂屋中用餐,俗称全家福。饭后由家长率领大家在堂屋拜祖先,行一跪四磕头礼,然后由长儿女向在世祖父母或父母依次拜辞年礼。家中理财长辈借此向晚辈每人分发一些钱。之后祖父母与儿孙在堂屋守岁,至亥时喝过了米花茶,祝愿新的一年生活如花似蜜,才各自回屋休息。
白族祭鸟节
祭鸟节是云南鹤庆县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的时候举行。
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鹤庆黄郁坪村有个白族妇女,生了12个女儿,24个儿子。她的12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西山12个部落的首领。善良的母亲怕出嫁后的女儿们不好好盘田种地,就分派抖个儿子每隔巧天就轮1人去催促她们做农事。后来,24个儿子变成了24种候鸟,它们千百年来一直不忘自己的职责,呼唤人们烧荒、翻地、播种、除草、灌水、追肥、收割。再后来,人们就把它们出现的不同时间,定为24节气。由于候鸟对白族人民功劳极大,因此,他们十分爱鸟、护鸟,并为它们定时祭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祭鸟节。节日期间,白族人民都要带上许多鸟食,如包谷花、葬籽花、松籽仁、橡子果、洋芋末、萝卜丝等等;另外还要捕捉各种昆虫,来到黄郁坪。当白族人逐渐集齐时,公推一位远近闻名的老歌手,汇集全部鸟食。老歌手先向空中撒一把鸟食,接着亮起浑厚的嗓音,唱起西山区特有的白族民歌“哈植依”,其他人则和唱起舞,同时把各种食物抛撒到花间树丛中,或是绿茵茵的草坪上。人们散去后,遍野的食物,鸟儿们便可尽情地享受。
白族青姑娘节
这是云南剑川一带白族妇女的节日,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位名叫青姑娘的白族姑娘,她勤劳、善良、美丽,但却成为一个可怜的童养媳,经常受到婆婆和丈夫的虐待,她忍受不了“三天打九顿”的欺凌,就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准备自尽,后来,她被一群白族姐妹解救回家。然而,婆婆、丈夫、小姑子不仅不体谅她,反而对她进行恶毒的咒骂,于是青姑娘被逼得纵身跳人剑川海尾河中死去。此时恰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青姑娘的悲惨遭遇,激起了白族姑娘们的义愤和同情,她们便将这一天定为自己的节日。每年到了这一天,姑娘们就扎制青姑娘的模拟像,敲锣打鼓地将她从海尾河迎接到村中广场上,大家围绕着她边舞边唱,诉说着青姑娘的悲惨遭遇,表示对她的悼念。白族民间流传的《青姑娘》,就是姑娘们边舞边唱的一首白族叙事长诗,听后十分感人。
小结:白族人们热情好客,热情都会表现出来,在礼仪上很有社会道德,这跟白族的教育是离不开的,白族也有很多的传统节日。
你可能还喜欢:
白族语言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白族的风俗习惯 热情好客的白族风情
白族建筑的特色 独具一格的白族建筑
白族婚庆介绍 白族婚恋礼仪
- 上一篇: 白族服装特色 干净素雅的白族服饰
- 下一篇: 白族文化 白族的民俗文化简介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