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唱哈节资料详解_比春节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8日 14:00:04 作者:网络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中的少数民族更是承载着自己民族特色,生活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京族,有着自己发展的渔业,文化更是布满了历史的足迹,在京族有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那么为什么京族的唱哈节到底为什么这么隆重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京族唱哈节
唱哈节亦称“哈节”,即“唱歌节”,是京族民间最隆重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过节日期,因地而异,有农历六月初十、八月初十、正月廿五等,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一般在下午三时宰猪祭神,成年男子按家庭地位入席,妇女只能旁听。“唱哈”由一男(哈哥)、二女(哈妹)组成,哈妹打竹片轮流演唱,哈哥弹三弦琴伴奏,连唱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现已改变旧俗,增加了新的内容。
2006年,“哈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释义
京族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巫头和山心是京族唯一的聚居地,素有“京族三岛”之称。
哈节是京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
“哈”或“唱哈”,在京语中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京族的歌节。
起源
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编辑本段由来传说
关于哈节的来源,在京族三岛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影响较大的有纪念歌仙说和镇海大王的传说。
纪念歌仙的说法:
传说越南陈朝时,有一位歌仙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统治,其高吭的歌声,悠扬的曲调,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但不幸在一次斗争中牺牲。后来人们便修建“哈亭”并设立神位来纪念他。因为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后人便以唱歌的方式来歌颂他。于是,一年一度的唱哈便成为京族人民的节日了。
镇海大王的传说是其中流传最广的:
相传在白龙海面上,有只蜈蚣精吃了不少人。过往船只如果不送个人给它吃,便会兴风作浪,掀翻船只。一日有位神仙化作乞丐,搭船过海,船驶到蜈蚣精洞口,当船主要把乞丐推下海时,老乞丐把事先煨得滚烫的大南瓜塞进蜈蚣精口里,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尸断三截,化作三个小岛:头这截叫巫头岛、中间一截叫山心岛、尾部一截叫万尾岛。于是人们便把神仙变的乞丐尊为“镇海大王”,建哈亭供奉拜祭,一年一度,传承至今。
节日时间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澫尾、巫头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日。
唱哈“一般要连续三天,通宵达旦地欢宴歌舞。
节日场所
唱哈节的场所是哈亭,选用最好的木料建筑而成的,外观非常美丽,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
哈亭除主要用作唱哈外,正殿内还立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以及各姓的祖先牌位。
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欢时要按长幼次序人座。
每到唱哈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京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云集到哈亭前举行祭祖、迎神、唱哈等活动,祈愿生产丰收,人兴畜旺。
节日准备
在唱哈节来临之前,京族群众赶着把各种活路干完,接着各家各户布置一新,宴宾待客。
节日活动
长哈节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即迎神、祭神、入席唱哈和送神。
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由成年男子列队,棉对大海,击鼓吹乐,烧香喃神,将本村信奉的”镇海大王“、”花婆“等神及各姓祖先先接入哈亭就位。
祭神
迎神后的当天下午三时许开始祭神。
祭神时举行各种仪式:
1、先是宰”养象“,所谓”养象“是主持唱哈的头人组织参加唱哈的人,各饲养一只大猪,到祭神时便评比谁养的最大最肥,被评出的大肥猪就叫做”养象“.
2、”养象“杀后,除祭祖后拿出部分给唱哈者吃外,其余部分归主人支配。
3、继杀养象之后,便举行祭神仪式,有主祭(读祝文)、陪祭、礼生(司仪,分”引唱“、”通唱“)、执事(传递祭品)等。
祭祀仪式开始后,首先由主祭者带领人们迎接来自海上、天宫各位神灵、祖先进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在祭祀之后进行娱神的过程中,表演内容不但穿插了人们喜闻乐见、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诗词演唱、历史故事说唱等,还要唱”进香歌“、跳”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入席唱哈
按习惯规定,在祭神后,凡是本地京族的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是12岁,巫头18岁,山心19岁)便有资格入席参加唱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
但入席时必须按各人的等级高低,分别就座于哈亭正堂东西两侧的多级台阶上。
入席后一边举宴饮酒,一边听歌观舞,常常是通宵达旦,持续三天三夜。
筵席是自由组合的,八人一桌,轮流出菜,妇女不能入席,只能坐在旁边捧菜和听唱哈。
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个人,其中一个男的叫”哈哥“,两个女的叫”哈妹“.
这三人一般都特意从越南请来。由”哈妹“轮流演唱,”哈哥“用琴伴奏。
演唱时一个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中间,手里拿着两个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摇摆摆地敲。另外一个”哈妹“则坐在旁边的地上,两手敲着竹制的梆子与之唱和,使之押韵。当”哈妹“唱完一句,”哈哥“便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和奏,使歌声、琴声、竹梆声融为一体,十分悦耳动听,唱哈的曲调有30余种。
直到主唱的”哈妹“累了,再转由另一个”哈妹“出来主唱。
唱哈有一定的歌本,大都是用”喃“字写成的,内容丰富多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本民族的诗歌、传说故事,也有汉族的古典诗词、情歌等。
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选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送神
唱哈结束后便送神,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送神后整个”哈节“的仪礼便结束了。
其它活动
哈节期间人们还进行其他活动,不善唱歌的男子们也不甘于让姑娘们专美于前。于是,斗牛、比武、角力竞赛等也随之展开,成为哈节上极富特色的重要节目。
青年男女们在亭外踏月传情,或初次邂逅,或订立婚约,或互诉衷情,都趁此花好月圆的良辰佳日,勇敢地敞开爱情的心扉。人们纵情欢歌跳舞持续多天。
节日舞蹈
《进酒舞》
舞者在劝慰神灵饮酒的《进酒舞》中,反复以双膝微颤的三角步进退往复于神案前,同时双手在胸前表演从小指依次轮指带动手腕转动的”轮指手花“和两手互绕、手指轮转拉开的”转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达京族少女对诸神的爱戴和崇敬。
《采茶摸螺舞》
《采茶摸螺舞》从情歌”舞采茶“演变而来。歌舞中”桃姑“们(女舞者)用各种模拟采茶和捕捞螺丝的动作在歌声陪伴下翩翩起舞,把人们的思绪忽而带到绿茵葱茏的茶林,忽而又引向碧波喧嚣的海边,共同分享姑娘们摸螺捉虾的喜悦。整个表演像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使人陶醉。此外,按京族:未婚的男女青年,若各自制作的木屐大小、样式和花纹都同样的话,那么这对青年男女即被认为是获得天意撮合的夫妻。为此,京族民间便演变出述说为获得”天意撮合“的名分,恋人便私下”串通“花屐的大小、式样与花纹,使”巧合“成为现实的《对花屐》舞蹈。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舞蹈,不但达到了”娱乐神灵“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真正获得了身心的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
《灯舞》
在《灯舞》中,舞者头顶瓷碗,碗上叠盘,盘子里点燃蜡烛,同时两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灯舞》的结束开启了亭内外人们与咏队歌声的闸门,如潮的歌声此起彼伏,还逐渐加入着由近及远的人声和笑声,形成一曲曲人间的祥和之音飘向广阔的夜空。
传承价值
京族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哈节是京族唯一的本民族传统节日,每年都隆重庆祝,以祭祀神灵、团聚乡民、交际娱乐为主要内容。
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演进,京族哈节是京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了解京族哈节迎神、祭神、唱哈、乡饮、送神的全部过程,从中可解读哈节作为海洋文化的积淀。
唱哈节体现了京族人民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了京族的风土人情,你所了解的京族是怎样的呢?想要了解关于京族的更多内容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你可能会喜欢
京族婚礼古代加现代有什么特色?
京族历史发展_经历多少风雨走到今天
京族服饰特点介绍_男女老少怎么穿
京族三岛的历史发展故事是怎样的?
学习京族渔业为什么发展的这么好?
- 上一篇: 京族服装图片欣赏_大写的赞!
- 下一篇: 京族简史_京族的资料有哪些?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