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羌族民俗文化特点是神秘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14日 11:19:52    作者:网络

  宁强羌族民俗文化一般称之为“宁强傩文化。”在其他人看来,他们的民族的文化是非常神秘的,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蒙昧。接下来,就为好奇的大家揭秘一下宁强羌族民俗文化。

宁强羌族民俗文化特点是神秘
  傩文化是古代的一种原始宗教遗存,有极浓厚的蒙昧。起初,它本来就是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从事此项活动的巫师皆为男性,俗称端公,以打卦占卜、替人驱鬼疗疾而取财,此种活动多为历代行政当局所禁阻。不过,它派生出来的傩舞、傩技和傩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被誉为“艺术之源”。
  宁强傩文化特点主要包括:
  一、傩俗
  傩艺演化为宫廷傩、军傩、寺院傩、乡傩。
  宁强的傩艺就属于乡傩,以“坛”为活动形式,一坛6——20人不等,负责人称“掌坛师”,掌坛师既是活动的主持者,目前主要活动内容为还愿祈福、禳灾纳吉;活动场所为农户、寺院、乡场等。
  乡傩仪式有20多个环节,主要分为3个阶段:请神、娱(酬)神、送神。从内容上,可分上下(文武)两坛。文坛主要是歌舞的唱念做打,请神、娱神,不妨和神开一些粗俗下流的玩笑,“与神同乐”;武坛主要是绝技,真工夫,对鬼怪邪祟有震慑作用,也有强行请神行事的意思。
  请神、送神仪式较为简单,但极为重要。仪式开始,根据活动内容将相关神灵请来,使神灵高兴开心,然后与神对话,再提出要求,以达到目的,最后将神灵送回。请不来神,整个活动就无法开展,送不走神,整个地方就不得安宁,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二、傩艺
  傩艺中的舞、歌、技、乐是紧密相联的,也是娱(酬)神必不可少的内容,看似简单单调,却独具稚真、古拙、粗犷的风格,透露着远古幽秘、神奇的色彩,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现在的傩舞,用傩艺人自己的话,叫“踏罡布诀”。足蹈叫“罡”,手舞叫“诀”。其中罡步是基础,手诀是主干。心想、嘴念、手做、脚跳,一招一式都要符合套路,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诀”是傩艺人在傩事时用十指比划、造型,以表示某种含义的方法。从戏曲表演的角度来说,它是用手势表达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的无声语言,一般有勾、按、拧、扭、屈、伸、旋、翻等坏节。运用了动静、屈伸、高低、收放、徐疾、内外、方圆、上下等动作,使之具有韵律美、线条美、节奏美。这些手势经过艺术加工和美化,是舞蹈艺术重要的表现,是后世舞蹈的源头与先导。
  “罡”。如“踩九州”,踩九州,也叫“踩八卦”,按八卦方位来踩,一卦一州,加上中央一州,故称“九州”。踩九州是具有意义的舞步,也是一种神圣空间的运作。在早期傩艺人的认识里,九州只是一种象征符号,它包含了整个宇宙空间,踩九州其实就是要将宇宙空间运行于足下,就是要掌握或控制整个世界。
  不仅如此,在其它一系列俗世与神界相沟通的礼仪过程都会运用四时、五方、五行、五方、五色、八卦等象征符号,由此我们可见傩祭仪式的水平宇宙观,和傩师敬奉的神灵如玉皇(天上)、土地(地上),桃园洞的三界(上洞、中洞、下洞),傩坛神界(上、中、下)所构成的垂直的宇宙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密切联系。

  三、傩舞
  傩舞风格各异,有的巫步手诀舞姿诡秘;有的古朴刚劲,节奏强烈;有的刚柔相济,表演细腻;有的模拟生活,风趣幽默。表演中,有的大傩班还穿插傩技,保留了古代百戏演出风格。
  现在,宁强傩舞的“文坛”中主要曲目有《问土地》、《孟姜女哭长城》、《姜子牙钓鱼》、《财神》等30多种,曲目繁多,形式多样。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及小舞剧等五彩缤纷。内容包括爱情、诉讼、抗争、祭祀、祈求等,极具故事性,融歌、舞、乐、技为一体,地道的原始民歌、原始舞蹈、原始道具(面具、乐器、服饰),古风古韵,幽远绵长。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主观意识很强的东西,如爱情,婚姻,自由,因果,惩恶扬善等。其中《张三讨口》中的张三“讨”到了大家闺秀,《打梅山》讲述了一个人和动物荒诞离奇的婚姻故事,《华山救母》是人神相恋奇遇;《开山》是开天辟地的神话等等;《召将》逐疫镇邪、保佑平安;《哪吒》稚童嬉耍、活泼天真;《小尼姑下山》表现小尼姑难耐青灯黄卷寂寞,寻求爱情。

  四、傩戏
  傩戏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综合性。傩戏是通过宗教形式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傩师为了充实宗教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充分利用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为其服务。
  因此,宁强的傩戏里就插进了对唱、山歌民谣、薅草锣鼓歌、金钱棍、相声、绕口令、吟诗作对,甚至还有傩技,使之成为具有综合性、娱乐性的一种表演艺术,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反映了农耕文化驱逐瘟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民俗心理。剧目有《杨戬》、《财神》、《对刀》、《雷公》、《闹龙宫》、《偷仙桃》、《招亲》、《取经》、《闹天宫》、《姜太公钓鱼》、《姜子牙背榜》、《水漫金山》、《纸钱》、《金刚》、《祭刀》、《双鬼偷花》、《五台山》、《目连救母》、《福禄寿三星》、《太极图》、《和合》、《刘海戏蟾》、《弥勒佛》、《麒麟送子》、《万寿山》、《八仙过海》、《四郎探母》《普贤骑象》、《扎排场》、《观音坐莲台》、《搭马仔》等。
  这些剧目保持了傩声腔的特点,有些地方的演出不戴面具,直接在脸上化妆,戏装也和现代戏剧服饰差不多,但在一些边远山区仍然严格保持传统的装束与程序。

  五、傩面
  宁强现存的面具总数在千面以上。这些面具大都保存在边远农村的傩师手中,其中有一部分传承了好几百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有关部门和个人也收藏了不少,是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宁强现存傩面具可分5类:(一)世俗面具。形象接近生活原型,如甘生、安安、梅氏、庞氏等。(二)正神面具。形象正直、善良、圣洁、安详,如土地、消灾和尚等。(三)丑角面具。形象滑稽、风趣、幽默,如翻坛老爷、秦童、秋姑婆等。(四)凶神面具。形象威武、凶悍、怪异,如开山、龙王、二郎神等。(五)牛头马面。线条粗犷、浑厚。
  傩面具都有神的名字。因为信奉万物有灵,端公是可以和它们沟通对话的,又在这些众多的神灵里掺杂了巫、儒、佛、道多种内容,以此壮大自己的神灵谱系,有很多部分因此在史籍及神话传说中找不到依据。其他诸神只是陪衬,反映出巫傩文化的原始属性和古老习俗。面具雕刻艺人为家传和师传相结合,口传心授,不少老艺人本人就是巫师。在老艺人看来,神灵本身存在于树木之中,雕刻者只不过是把神灵复制出来而已。这些神灵存在于老艺人的心灵和幻觉之中,他们以极其虔诚的宗教感情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冲动雕刻出来的面具,就具有某种概念难以表达清楚的灵气,而且很少雷同。这是程式化的木雕很难与之相比的。

  六、傩技
  “踩刀”,是在小孩还“过关愿”仪式中进行的,俗称“上刀山”,分“踩天刀”和“踩地刀”两种。在信仰看来,小孩多灾多难,是遇上了恶魔鬼怪,要在神灵护佑下,由巫师驱赶鬼怪,指引小孩闯过人生旅途的关隘,易长成人。“踩天刀”由巫师手执牛角,背着过关童子,赤脚爬上由12把柴刀,也有24把、36把的,根据“劫难”的大小而定组成的刀竿之上。刀锋锐利,迎刃而上。“踩地刀”是把装在刀竿上的利刀,平放于地,刀刃朝上,巫师赤脚牵引过关童子从刀上走过。在上述程序中掌坛师要念挽诀、打卦。在观众看来,则是一幕惊险、有趣的特技表演。

  小结:宁强羌族民俗文化是他们民族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外行人看起来可能比较神秘,但对他们来说,却是他们的民族文明的精髓,是他们祖先传承下来的。这些年来,依据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打造许多旅游文化资源,供游客游玩。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