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字的历史发展_壮族的语言文字的独特文化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0日 11:55:40 作者:网络
如果没有文字的话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无法沟通的社会,我们可能不知道怎样和别人沟通,所以语言是民族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你知道壮族的语言是怎样的吗?是不是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壮语(壮族语言)
壮语又称“壮话”,狭义指的是壮族的母语。因地域划分有不同民族称呼,其语言亦然。壮语和贵州布依族的布依语、越南岱依族、侬族的岱依语、侬语,实际上是同一门语言,是世界上跨境语言之一。与海南省的临高人的临高话有一定的亲缘性。壮语是中国和越南使用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流通于广西、云南、贵州、越南北部等地,是壮族聚居各族人民日常交流用语。新中国成立前,因交通落后等问题,壮族聚居区各族人民均以各地壮语方言交流为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各地交流增多,汉语使用频率增加,短短几十年岁月壮语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2000年后壮语保留较完好的村镇等区域也受到极大冲击。保护壮语已成广西各族青年共识。
壮语为分析语,有声调,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台语支(壮泰语支)。壮语在1957年以前的文字系统是古壮字,是一种借用汉字的音、意和偏旁部首创造的一种文字系统。主要用于宗教人员记录经书和山歌手记录山歌等。1957年,在国家的关怀下,政府主持创造了一套用拉丁字母书写,并加上数个特殊字符去标示壮族特有的发音和音调的壮文方案。后由于壮文的特殊字符在当时的计算机水平来说,对壮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1981年政府制定修改后,最终形成了以26个拉丁字母书写的《壮文方案(修订案)》。
现代壮语有标准语(书面语)和方言之分。标准语以武鸣语音为标准音、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的现代通俗的壮语口语为语法规范,但标准壮语并不完全等同于武鸣壮语。
壮语简介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台语支(壮泰语支),与侗语、临高话、傣语、泰语、老挝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壮语支中部组。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越人是古代生活在长江以南广大沿海地区的一个大族群,文献上称为百越,有于越、瓯越、闽越、东越、杨越、南越、骆越等。而壮族的祖先西瓯、骆越人在南方建立有政权,其语言便是现代壮语的起源。
越人歌是用汉字纪录外语的最早的文学翻译作品,古今汉语的发音差异,但用壮侗语言来解读汉字原文,确是十分顺畅。足见当时古越人的语言和今壮侗语族有渊源关系。越人虽然操持和中原音律不同的“野音”,但实际上他们的音乐素养很高,脱口成诵,发声成歌。词句亦洗炼、清新、隽永;句式随意取势,变化多样;韵律自由,节奏鲜明,错落有致;没有北方四字为句的诗歌方正格式的呆滞感。这也符合他们自由奔放、质朴率真的民族性。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为了便于记事和进行交流,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刻划文字符号。这种文字在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中称为sawgoek,意为本源书,即最古老的文字。从广西出土的战国至汉代的文物中看到,这种刻划符号开始出现对物象轮廓的勾勒,有向象形文字发展的趋势,它比结绳记事前进了一步。
秦汉时期
秦统一岭南以后,秦王朝推行“书同文”政策,加上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革,壮族人开始读汉书,识汉字,讲汉话,用汉姓。而原有的古骆越文字也逐步退出了壮族的视野,被汉字所取代,成为了一种死文字,仅仅保留了“本源字”一个模糊的记忆。后来岭南地区的越人(壮族先民)逐步接受了汉字和汉文化,但是有独自语言的壮族先人,始终谋求创制和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
唐宋之后
随着汉文化在壮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壮族先民又吸取并仿造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格,创造出“sawndip”,意即生造字。这就是史籍所称的“土俗字”,又叫“方块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种文字有的是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而成,有的是借用汉字注壮语音义,有些是创造的类象形字。这种文字一方面迎合了“书同文”的政策,使记录壮语的文字有了汉字的形态得以保存和流传,另一方面,也是极少数古骆越文字发展的方向。
古壮字产生的年代,学术界大多认为是从唐代开始。最早发现的古壮字是上林县的两块唐碑《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这两块唐碑分别使用了古壮字。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出现的古壮字从来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块唐碑的作者是当时岭南地区的大首领,他们当时属岭南地区的官方统治者,在他们准备留给子孙后代的碑文里用上了古壮字,说明古壮字是得到官方承认的。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本源书和土俗字,这是壮族文字发展史上两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学术界一般认为,壮族的土俗字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民间艺术家用它来记录、编写、整理出来的故事、传说、山歌、戏剧如《布伯》、《刘三姐》、《百鸟衣》、《侬智高的故事》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了古壮字处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使用于壮族各类古壮字抄本的整理,相继出版了《布洛陀经诗译注》、《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和《欢岸》等壮族古籍,展现了古代古老而丰富的壮族传统文化风貌。这种文字,在越南又被统称为喃字(岱喃字),而在布依族地区,又被称为古布依文(方块布依文)。
创造这种文字,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汉语汉字基础。没有一定的汉文基础恐怕是比较难学的,但古壮字的特点是与壮族的语言相一致,能够准确地表达壮语的读音和字义,所以历来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但创造这种文字的随意性很大,因人而异,不同方言的人有对语言不一样理解,从而造出来的文字,有的是一个读音意思,有几种文字写法。随着大陆汉字的简化,现在的古壮字的部分偏旁部首也随之发生了简化。现存的古壮字书写的书籍,无论是宗教人员用这种文字记录的宗教经典,还是普通百姓记录的壮语山歌、故事等,语法和用词都不是很严谨,足见汉语在当时已经对壮语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汉族因为调兵、平民逃避战乱等原因不断从中原往南迁移,也带来了不同的汉语方言。所以壮语北部多是借用汉语西南官话,而壮语南部方言的汉语借词多是粤语、平话读音。
新中国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采用拉丁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南宁市武鸣区(旧称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正式、统一的文字。
虽说壮语是中国使用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但这个只是各个操壮语方言人数的总和。因为标准壮语没有全面的进入学校和传媒领域,标准壮语的覆盖面其实是有限的。虽然创造了壮文,也明确了其法律地位,标准音也制定了,但实际上还是依然没有真正的解决壮语内部沟通的障碍。没有真正推广使用壮文和标准音,一方面保持了壮语方言的多样性,但另一方面,这致使方言仍旧处于“散养”状态,没有受到规范,语法词汇和壮语思维,其实不断受到普通话的强势干扰。没有真正的实现壮语教学,其实是弊大于利。
有了语言才慢慢的有了我们的文字,通过文字我们就可以刻异国他乡的亲人联系,当然现在科技的发达是不需要了,在以前文字还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可能会喜欢
壮族服饰介绍_壮族服饰有着怎样的发展
壮族简介资料_你眼中的壮族是这样子的吗?
盘点壮族的传统节日_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壮族山歌资料_哪里有壮族哪里就有山歌!
壮族的历史发展_炮火冲天终是赢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