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对思想的影响及具体表现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7日 10:07:48    作者:网络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可谓影响至深,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启发,新的意境,丰富了文人的想象力,有很多经卷通过通俗的翻译都可以纯粹拿来当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尤其为古代文人推崇。佛教大全带大家看看佛教对我国文化思想的影响。

佛教大全

  问:佛教传来中国将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可说是学术成果灿烂辉煌,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起过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
  答: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他们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问:佛教对文化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比如说,对中国文学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答: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其中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们所喜爱,被纯粹地为着文学目的而研读着。我国近代文豪鲁迅曾捐款给金陵刻经处,刻印了一部《百喻经》。这部经所叙的譬喻故事,常常被译为语文体发表在今天的报刊上,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佛教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许多从来未有的、完全新的东西——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创作。

  问:佛教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所影响已如上说,但不知对中国文体的变化起了哪些作用?
  答:为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于古代的歌呗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学——变文,这就是把佛经内容演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象力都非常丰富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此外还有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朴素而活泼自由的口语文体,后来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此外还有音韵学,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总之,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问:建塔造像,大家知道,多数来源于佛教,佛教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闻名的,可否请重点介绍一下?
  答:随着佛教的传入,建塔造像的艺术很快地便风行于中国各地。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都是在公元二世纪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四世纪到六世纪,全国各地都有壮丽的塔寺建筑。世界闻名的佛教石窟寺,如敦煌、云冈、龙门以及其它同等重要的石窟寺——这些古代雕塑壁画艺术的宝库,西至新疆,东到辽宁,南到江南,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动工的,随后继续了数世纪之久。在中国,塔的形式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印度式的,但也有许多变化;一类是中国式的,主要是采用中国原有的楼阁形式而建筑的。研究中国建筑艺术,寺塔是其中主要部分。至于佛教造像,在取材与造法上种类也很多,有石窟造像,有木、石、玉、牙的雕刻像,有金、银、铜、铁的铸像,有泥塑像,有锤像,有夹像,有砖像,有瓷像,有绣像,有画像。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作风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问:佛画艺术也很着名,都有哪些类别?
  答:佛绘画主要是壁画。现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画所代替。正如文学中有变文一样,佛画中的“经变”,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绘《维摩经》的“维摩变”,演绘净土经的“净土变”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动的伟大作品。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内容大为丰富起来,因而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极点。当时名画家辈出,在姓名有记载的数十人中,如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多是从事于佛画的。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佛教版画,随着佛经的刊印而很早就产生了,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在大藏经上面的佛画。房山石经中有唐代的石刻线条佛画,宋元以来的观音画、罗汉画以及水陆画等都是很流行的。

  问:佛教是否也有音乐、天文、医药等技艺的传习?
  答:伴随佛教俱来的也有天文、音乐、医药等的传习。一九五五年我国发行邮票纪念的古代天文学者一行,就是八世纪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来华弘传密教的善无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学方面着有《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等,对天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再说音乐,公元二世纪时,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七世纪初,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赠送给中国佛曲十种,并派来乐工三十二人。中国唐代的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问:佛教主张利益众生,不知在社会公益事业中从事哪些种类?有过哪些成就?
  答:佛教徒从事公益事业的面是很广泛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有的僧人行医施药,有的造桥修路,有的掘义井、设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在古人记载中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植树造林,成就卓越。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我国许多旅游胜地,其风景自然之美与寺僧的精巧建筑和植树造林显然是分不开的。这些事实说明佛教在中国不仅其本身发扬光大开出灿烂的花朵,而且延伸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佛教徒应该为我们的先辈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感到光荣和自豪,他们不仅在佛教事业上,而且在人类文化事业上,人类友好事业上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不仅翻译了几千卷的经论和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着作,为中国和印度及其他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共同遗产,而且热心地相互传播了各自民族的劳动和智慧的花果,从而丰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宝藏。特别是在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日益恢复发展的今天,我们佛教先辈们辛勤努力所做出的许多历史业绩,不但重新显发了它的光辉,并且继续起着新的积极作用。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
  问:佛法教理,博大精深,义理幽玄,文化不高和悟解力差的人很难学习领会,怎样才能使佛法结合人们生活实际,有益于社会道德,精神文明的建设?答:诚然,佛法博大渊深,不易为人们所了解接受,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佛经早已明言,大乘教理不是一般人都能信解的。佛法有浅深程度不同的各种法门,有适应各种根机的修持方法,各乘、各宗、各派都有引摄世间的教法,适合一般人的需要,是合理契机的。

  问:什么是五乘佛法?什么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答: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五乘。其中后三种叫出世间法,教理深奥,比较难学;前二人天乘教是世间法。世间法是世人易学而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前人名之为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为十种。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这就叫十善,反之就叫十恶。

  问:不杀生戒,应不许杀好人,假使有杀人放火,罪大恶极,负有命债的坏人,这种人依法应当抵命,难道这种恶人也不许杀他吗?答:对罪大恶极,负有命债的杀人犯,应当绳之以法。这是因为触犯国家法律,应按法律制裁,而不是哪个人要杀他。法官虽有判决权,那是依法判决,不是法官个人的事。释迦牟尼为弟子制戒,不许弟子们杀生害命,这是就个人说的,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触犯国家法律。佛陀从来没有说过国家法律对坏人的制裁有什么不对,总是教诫弟子遵守所在国的法律的。这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佛教讲因果律时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杀人一定要偿命。这就说明了佛教是不会违反世间法律的,而是承认世间法律的。不杀生是这样,不贪、不嗔也是这种精神,若是为国家生财,为人民谋利,这是利益众生的事,是大好事;若是为个人贪财,为私人泄忿而害人,那就为戒律所不许。总之,假使人人依照五戒十善的准则行事,那么,人民就会和平康乐,社会就会安定团结,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和平安乐的世界,一种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这就是人间佛教所要达到的目的。

  问:据闻,大乘佛法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这种人间佛教,和成佛有什么关系?答:大乘佛教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但成佛必需先要做个好人,做个清白正直的人,要在作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这就是释迦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怎样叫学佛?学佛就是要学菩萨行,过去诸佛是修菩萨行成佛的,我今学佛也要修学菩萨行。

  问:什么是菩萨行?答:菩萨行总的来说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以救度众生为己任的。修学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还要观察、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要认识到整个世间,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种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无尽无休的洪流,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谁也把握不住。菩萨觉悟到,在这种无常变化的汹涌波涛中顺流而下没有别的可做,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样才能把握自己,自度度人,不被无常变幻的生死洪流所淹没,依靠菩萨六波罗蜜的航船,出离这种无尽无边的苦海。《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问:什么是六波罗蜜?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六种就叫六波罗蜜,也叫六度。这六度是菩萨万行的纲领。
  问:请略解说六波罗蜜的内容和意义。答:根据佛陀的教导,修学菩萨行的佛弟子,不但不贪求分外的财物,还要以自己的财法施给别人,这叫布施;一切损害别人不道德的行为严禁去作,这叫持戒;不对他人起嗔害心,有人前来嗔害恼我,应说明情况,要忍辱原谅,这叫忍辱;应该作的事情要精勤努力去作,这叫精进;排除杂念,锻练意志,一心利益众生,就叫静虑;广泛研习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和技术,就叫智慧。这六种法门通常也叫作六度。这六件事做到究竟圆满就叫波罗蜜,波罗蜜意为事究竟,也叫到彼岸,古译为度。佛陀叫弟子依这六波罗蜜为行动准则以自利利人,就叫菩萨行。菩萨以此六波罗蜜作为舟航,在无常变化的生死苦海中自度度人,功行圆满,直达涅盘彼岸,名为成佛。菩萨成佛即是得大解脱、得大自在,永远常乐我净。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行的最后结果。菩萨成佛之前,学佛度众生,以度众生为修行佛道的中心课题,成佛之后还是永远地在度众生,这就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菩萨行的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果真人人能够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佛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何况以此净化世间,建设人间净土!

  问:你对今后佛教前途的发展是怎样看的?答: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的衰落,中国佛教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

  试论佛教对古典诗歌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浸透之深、历史之长,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尤其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影响更为突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西汉末年,发源于古印度(公元前七世纪)的佛教,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边疆传入内地,经过东汉魏晋二百多年的磨合,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并相互浸透。东晋以后,尽管中国处在一个动乱分裂的时代,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情况下,但文化的发展却处在了一个十分活跃的时期。佛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区,跨国界地广泛传播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和儒、道两教一样,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支撑。中国佛教发展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佛教的内容也进一步细化,内涵十分丰富。中国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很深的影响。我这里想着重谈谈佛教对古典诗歌的影响,试图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印度文化使之融合在诗歌之中。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诗歌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诗歌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外来文化影响中国诗歌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在学习历史文化中可以看到,任何区域文化对外来文化都有排斥性,甚至出现激烈的对抗。佛教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矛盾。不少文人排斥外来文化,还出现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事件。

  但佛教文化具有很深的生命力,中国佛教凭着融摄性、创造性、协调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已经相当广泛,在许多方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随着印度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发现了汉字的四声。所谓四声,就是汉字平、上、去、入四种不同的声调。四声的发现,标志着中声律理论的产生,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理论的诞生,直接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一些诗人开始追求诗歌的声律,讲究诗歌的格律美,追求诗歌形式的创新。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中,中国的古体诗慢慢被淘汰,出现新的格律诗。格律诗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在创作手法上都比古体诗灵活得多、方便得多,更容易传播和认识。

  东晋和南朝时期,佛教对中国文人影响逐步加深,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自己的创作,一些有文化的僧人也开始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佛理。下面我举一例:
  在《高僧传》的《竺僧度传》中留下赠·答两首诗,僧度姓王名曦,字立字,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与同郡杨德慎之女杨苕华定亲,未等完成大婚,双方的父亲相继过世。王曦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感到人生不过是一场灾难,遂遁入空门,出家做了和尚,隐名埋姓。杨苕华服丧期满后,修书赠诗于僧度,劝他还俗,修百年之好。下面是杨苕华的赠诗:“大道自无穷,天地长且久。居不顾叵消,芥子亦难数。人生一世间,飘若风过牖。荣华岂不茂,日夕就凋朽。川上有馀吟,日斜思鼓缶。清音可娱耳,滋味可适口。罗纨可饰躯,华冠可耀首。安事自剪削,耽空以害有?不道妾区区,但怜君恤后!”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出一个少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呼唤。她劝僧度脱离佛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她把生活之中的迷人之处都写出来了,试图以世俗的美好、人间的温暖来唤醒这颗静寂的心。诗人希望恋人不要沉迷于空寂之中,自绝于世,还是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到自己身边来,过人间美好的生活。“不道妾区区,但令君恤后”,诗人用夫妇之伦晓其理,极尽情感,呼唤僧度的归来,但结果又是如何呢?

  下面是僧度回答杨苕华的诗:“机运无停住,倏忽岁时时。巨石会当竭,芥子岂云多。良由去不息,故气川止嗟。不同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杨苕华对自己心上的恋人苦口婆心的劝阻,未起到什么作用。此时的僧度对人生已经绝望,姑娘的美貌青春,姑娘的撕心呼唤,他都看不见听不着,彻底抛弃了人间的美好,皈依佛门。僧度当时的心境,都明了地表现在这首诗中。通过诗表现佛理,这是典型的诗作。佛家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因缘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轮回之中,人有生老病死,天有阴晴圆缺,花开花落,生灭相成。这些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僧度却用这种朴实的哲学思想来说明人间的苦难,世俗实是块秽土,不可久留,走上虚无主义的路。那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遁入寂静的空门,过隐遁的生活。我们在僧度的这首诗中还可以看到,佛家思想和儒、道思想的融合。“不同荣启期,皓首发清歌?布衣可暖身,谁论饰绫罗?”这几句充满儒道思想。僧度作为一个文化僧人,既受到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他又学习了佛教思想,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会影响他的作品。

  僧度皈依佛门,抛弃恋人,抛弃人生,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超度。“今世虽云乐,当奈后生何?罪福良由己,宁云己恤他!”抛掉的是享乐,得到的是超度。佛家认为,人的享乐是短暂的,超度是无限的,不能因小失大,不能把无限丧失在有限中。所以为了无限的来生超度,他就毅然地抛弃人生。他的思想依据是什么?业报轮回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因果报应具有相同的地方。僧度十分相信这种轮回报应,力求超脱这种轮回,超脱轮回的做法就是遁入空门、潜心修行。

  晋宋时期,佛教对诗歌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必定还是初期的,低层次的,多是一些佛理诗。所谓佛理诗,就是通过诗歌宣传佛理,从文学观上分析,大多数的诗价值不高,艺术性较差,真正流传下来的也不多。佛教思想对中国诗歌产生较大影响还是到了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了几百年,中国佛教达到了高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加上历代皇帝重视佛教,大量佛经传入中国,译成汉文,广为流传,开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佛教流派。如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律宗、禅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所谓禅定,就是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调练心意的功夫。后来,禅成为佛教的代名词,像禅房、禅坐、禅杖、禅话等。这时的佛教,已经渗透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中国主要文学形式的受其影响是自然的。

  下面介绍王维的一首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寺是一座庙院,王维来到此地,不由想到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潜藏毒龙,是佛门高僧制服了它。佛法无量,佛法力大无穷,能克制毒龙,同样,佛法也可以克制人间的欲念。再看一首《秋夜独坐》,“独生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空,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这句话可以概括王维这首诗的思想。王维中年信佛,达到一定水平,他的诗渗透了禅宗思想。秋夜独坐,就是坐禅。秋天下着细雨,四周十分寂静,一个老人守着油灯,静静地坐在那里,感叹人生。人老了,头发白了,又没有长生不老丹,生命不能永驻,时光不可挽留,自然规律,生老病死,日出日落,不可违背,可见人生实在是一场悲剧。想解脱这种悲惨世界,只有学“无生”,佛教能够改变人生苦难的境遇。王维中年学佛,也是出于这一佛教思想,皈依佛门。王维类似表现佛教思想的作品很多,如《积雨辋川庄作》、《田园诗》、《酬张少府》、《终南别业》等。

  作为一代文人,王维有他痛苦的人生经历。唐朝是一个文化十分繁荣的时代,出现中国历史上没有的文化大融合。不同的哲学流派、文学流派、书画流派、以及雕刻、绘画、歌舞、音乐等,都对唐朝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但王维这样一个高层次的诗人,能为佛家思想所折服,可见佛教文化的魅力。我们从王维大量诗中看出,禅宗不仅影响诗人的为人处世、生活习惯,而且影响了诗人创作的审美情趣。王维的诗追求一种宁静空寂的风格,而这种寂静的风格,正是禅宗思想的体现。诗人把这种思想融进诗里,增强了诗的美感,给后人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唐朝是诗人辈出的时代,许多诗人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把诗歌创作与禅宗联系起来,创作了大量充满禅宗思想的作品。当然,唐代也有一些反佛教的诗人,如杜牧就是一个。因为中后唐佛教恶性发展,引起文人的反感,他的《江南春》就充满反佛思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牧是讽刺当时的寺庙过多,造成大量财产浪费。杜牧虽然讽刺寺庙过多,佛教过滥,但也写过一些赞美佛教建筑的诗句,像《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宫归京》中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还有《念昔游三首(其一)》中的“秋山晴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这都表明杜牧对佛教建筑是颇为欣赏的。

  历史发展到宋代,出现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倾向。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全面渗透与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法学领域,对诗歌的影响更为突出。许多有文化的僧人也大量写诗说禅,大量的诗篇从追求宁静空寂的禅境到开始追求机智活泼的禅机禅趣,追求佛教语言的选择,追求禅宗中的理性。
  下面是黄庭坚的一首诗:《六月十七日昼寝》,“红尘席帽乌靴里,想观沧州百鸟双。马龁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黄庭坚深知佛理,语带禅机,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马龁枯萁喧午枕”和“梦成风雨浪翻江”句,马吃干豆秸和风雨浪翻江,看起来无甚关系,但前后联动起来看,单借助梦为中介物,巧妙地由此及彼,表现了诗人遁入江湖的素念。黄庭坚要求自己的词像禅那样无拘无束,无边无际,变化多样,给人以新奇,引人以遐想。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迈,独具风格。他的诗词创作,无不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一生追求诗词艺术的思想性、流动性和变化性,这和禅宗的“无住”“无缚”的思维方式有相同之处。我们来看苏轼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是苏轼辞别兄弟苏辙后写的诗。飞鸿踏雪泥是一个象征物,这种象征物目的是表达诗人的情感,他用抽象的事物来概括漂泊不定的人生道路。兄弟二人在这里投过宿,题过诗,再过这里时,“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人去庙坏,一片凄惨,如佛教经典《传灯录》中“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我们从苏轼这首诗的艺术本质上来看,是“议论”的方式,区别于前人写诗的意象方式。人生到处知何似?是议论;飞鸿踏雪泥,又是抽象的形象,以抽象的形象表达情感和理念,这是苏诗的追求和创造,是中国诗歌艺术上的高峰。

  苏轼的另一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更具特色:“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生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慈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遽遽。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这是苏轼在杭州做官时,访孤山的两个诗僧惠勤、惠思而创作。苏轼腊月天到西湖,云和雪笼罩在西湖上空,倒影入湖水,上下浑为一体。远山的楼台、山村都时隐时现,忽明忽灭,模糊不清;近前一看,则是“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从这四句来看,这都不是诗人对西湖自然的真实描写,而是诗人审美情绪的一种表现。他从京城被排挤到杭州,心境不佳,寄情山水,访山寻道,想通过这美丽的山水、清静的寺院,来安抚自己忧伤的心境。“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说出诗人的主观意绪。“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等句,又写了另一番景象。宝刹灵光,朦胧隐约,佛境禅心,清洁空静与湖光山色的西湖美景连成一体,充分体现了诗人“自娱”的思想观念。

  苏轼还有一首《题西林壁》写得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在京城受到排挤和流放到苏州后,来到西山禅院,这时的诗人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题诗于禅院,开始了他哲理性的反思,又是禅宗式的觉悟。从艺术角度讲,这首诗是艺术具象和艺术抽象最完美的结合;从思想角度讲,诗人揭示了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哲学关系。可见,苏轼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大发展,这和禅宗的影响不无关系。

  南宋时期,以禅喻诗,以禅衡诗,以禅入诗,以禅作诗的情况较为普遍。严羽的诗论《沧浪诗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指出诗歌创作要追求审美和思维的特殊性,这对我国诗歌创作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总结: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由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我国的文化也不应该存在门户之见海纳百川百家争鸣才能再创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