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果是什么意思 七夕巧果的来历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3日 15:28:13    作者:网络

  传统节日中一般都会有很多的习俗,比如说在端午的时候要吃粽子,七夕的时候要吃巧果,这都是根据不同的节日以及不同的地方而形成的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去了解一下七夕节习俗吃巧果是怎么来的呢,毕竟很多地方都是没有吃巧果这个习俗的,去看看关于七夕吃巧果的来历。

七夕节习俗

  七夕为什么吃巧果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七夕节。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习俗。巧果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七夕吃巧果的来历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北宋时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留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时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七夕巧果有很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就算你的家乡没有吃巧果的习俗,但是你也可以学着制作,然后送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是爱人,让大家感受一些其他地方的七夕节习俗。

  你可能会喜欢
  七夕节祝福语 七夕节的美好祝福是怎样的
  巧果做法 七夕巧果的制作方法
  七夕节是情人节吗 关于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情人节送礼物,女朋友最喜欢的礼物盘点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