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仪如何影响现代文明?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6日 11:33:29    作者:网络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文化,它是影响中国最大的流派,直至今日也是我们学习礼仪文化的标准。不仅如此,这项文化体系已经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诸如孔子学府,孔子学院,孔子庙。那么,儒家的礼仪又是如何影响现代文明呢?随小编去看看吧!


  实现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首先是对父母的孝,其次是对兄弟的友爱,再次是对朋友言而有信,然后再将此心推及天下,达到博爱。

  “学”就是继承前人的文化;“习”就是在实践中感受、理解、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引导自己行为的指南。

  为官者不同于为政者,为官者重在事上,获得上级的赏识即有晋升;为政者重在事下,即要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古时得道之人,困厄时也快乐,通达时也快乐。所快乐的不是穷达本身,而是悟到了“道”这种境界,穷达对他们来说,如同寒风暑雨的更替一样自然。

  一、礼是和谐的根本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和”是实施礼的结果,“和”如果不合礼的要求,那就不是真正的“和”。孔子强调“礼”的价值,目的在于维持和促进人伦关系的和谐,达到“和”的境界。
  礼,并非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工具。有了人类社会,就产生了怎样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有了维持社会秩序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一些规约,这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体现。《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规约,但实际上是内在的人性自然流露的结果。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抽象的,礼是具体的,要了解仁,须先了解礼。
  原始儒学认为礼的根本是“和”,就是便人际关系达到理想状态。儒家思想的一个原则就是“贵和”。个人、家庭、社会、天下,事事都要以和为准。

  二、礼自正名始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正名是指的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特指伦理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刘邦以反秦之、仁义爱君为名,夺得天下,以陆贾十二篇文章为《新语》,”马上得之,诗书治之“。
  工商文明亦须”正名“。在”重农抑商“传统的国度里,官本位一统天下,全社会都鄙夷商人,商人不能应试登第。晋商和徽商以儒商自诩,为己正名。将圣人思想运用到商道,和气生财,诚信为本,以义获利,以商福民。
  孔圣人办私塾而不从政,并引《尚书》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他也是为己正名,善教比善政更重要,更有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中指出:”一个社会不能没有商人,近代社会更是如此。商人、商品和商业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商人可以存在于任何社会微小的缝隙中,并逐渐开辟出一个活动的大天地。他们顽强的生命力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便会勃发出旺盛的生机,以致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商人可以产生压倒一切的影响。“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产业界人士的使命是消除贫困,是将整个社会从贫困中拯救出来,并使之富裕。我们从事生产和销售,目的不在于使工厂和商店获利,而是要通过我们的劳动,使全社会走向富裕。社会富裕、繁荣的动力来自工厂和商店的努力。我们的企业繁荣兴盛的全部意义也正在于此。松下电器公司的真正使命是通过不断生产,为社会创造无尽的财富。“
  正名,实际上就是孔子时中思想的体现。任何一种礼法制度,都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一种反映,礼法应该以仁爱为精神,而仁爱的具体化也应该依礼法而展现。正名也就是正仁与礼统一之名,仁与礼是不能分开的,如同人的精神与躯体浑然一体一样。一说到礼,就内含着仁的本质和精神,一说到仁爱,就又必然有一些具体的内容,仁与礼的高度统一是正名思想的本质要求。

  三、礼是社会规范的总和孔子把礼看作是立国、立身的基础,”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论语》中,”礼“字出现了76次。礼包括礼制和礼仪,是诸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荀子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说”礼者,法之大分,统类之纲纪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实际就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富有仁爱精神的道德伦理以及法律规范的总和。孔子主张用内、外两种方法治理百姓,”内“指用道德来引导,”外“指用礼法来规范。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靠政令来领导,用刑法来规范,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俗来规范,百姓就会有羞耻心,并且真心归服。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即”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务必使诉讼案件不再发生吧!“一个官吏能大公无私地审理案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化,使人民化于德,习于礼,无争无讼。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蔬食,没齿无怨言。(《论语?宪问》)
  子产死前告诉他的接班人太叔说:”为政要宽猛相济。“有德者为政,要以德服人。孔子赞之:”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所以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并流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人“。
  管仲佐齐桓公,不以兵车霸诸侯,一匡天下,击退夷狄,使中国免遭异族统治。他管理内政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剥夺了郑氏三百户采邑,使之吃粗粮过日子,而无怨言。
  孔子重礼教、礼俗,与轻刑的思想,极大缓解了缺乏法治的社会里的矛盾。礼教、礼俗是靠内在的启发让百姓自觉遵守契约的规定,达到规范风俗、教化百姓的目的。
  韩非子提出了制定礼法的原则:”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如此,则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恩情才能建立起来。后人也说:”强人所难,法不立也“,”禁人所必犯,法不行也“。”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俗。“孔子亦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天下则和谐了。至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更高的境界了。
  孔子的轻刑与韩非子的重刑重法并不矛盾。都是指刑罚范围不要太广,打击面要小,但打击力度可以加重,以示刑罚之威严。这并非重法刑,即把一切活动都纳入刑法禁止范围。

  四、礼依时而变子张曰:”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中的基本要义是不变的。
  自周至今,逾十九世矣,还远不及百世,周礼中最基本的要义,至今是未变的。礼之本在执中,礼宁俭,丧宁戚。

  五、礼之本——仁爱、执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实践礼仪,与其奢华,宁可俭朴;就丧礼来说,与其形式上周到,不如心情悲戚。实际上礼贵在得中,本末兼顾。《礼记》载:子游问孔子办丧事有没有固定的标准?孔子回答:”办丧事,那要由家里现有的东西是多是少而定。家境富裕的可以办得丰盛些;家境不好的,可以办得简单些。但不论贫富,同样都是尽其所有,尽其所能地去做,这样就没有人责备他不合标准的。“对家境富裕的人家,要求不能超过礼节,过分铺张,以致破坏制度。这是一种善意的限制。
  子夏问曰:”‘巧言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礼记檀弓上》载:齐国大夫成高子说:”活着应当有益于世,死后不得妨害于人。“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埋葬我的就行了。
  爱人是仁的核心,礼是实现仁的载体。这礼包括了礼仪礼俗和礼法。仁爱是礼法的本质精神,仁、礼不能分开,这是中庸哲学的本质要求。
  仁爱是一种精神,必须时刻围绕当时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不违背社会主流意识的要求。
  仁爱是一个过程,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人及物,由人及鬼的过程,也是由小孝至大孝的过程。礼法随之损益,方可名正言顺。

  六、礼仪与为礼以敬”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祚阶。“(《论语乡党》)
  古人常用的礼仪有冠、婚、丧、祭、朝、聘、射、乡八种。冠为成人之礼,是所有礼之起点。婚礼是成家之礼,须谨敬慎重,亲和团结,乡射和乡饮酒是农闲之社交活动,意在敦睦乡邻。

  《论语》载饮食之礼,即九不食:食壹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

  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之礼仪之邦,就是世人对中国的首肯。今天的中国,经济强大了,如果人们之间的相处以仁爱为心,以礼相待,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不无可能。我们当共同努力。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