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吴越文化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9日 16:40:19    作者:网络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的洗礼,诞生出许许多多的文化,吴越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吴越文化有“海纳百川,聪慧机敏,经世致用,敢为人先,这四大特点”说到这问题来了,吴越文化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且看下文,小编为你揭秘。


  吴越文化特点形成原因:
  (1)中原入主吴越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着特征。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2)东汉时期的初步发展与进一步汉化
  东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任命任延为会稽都尉。《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云:「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王充《论衡自纪篇》记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僮百人以上」。会稽教育已颇发达。这些都是东汉初年情况。

  到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政府将会稽郡分为吴郡与会稽郡。吴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会稽郡治所在山阴(今绍兴),辖浙江以东之地。太湖、钱塘江流域由一郡分为二郡,说明到东汉时期,这里的人口增加了。

  《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仅严助、朱买臣、郑吉三人,严与朱都是太湖平原的吴人,郑吉是会稽人。《后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有23人,其中,钱塘江以南有14人,主要集中在山阴、上虞、余姚一线。

  (3)文化转型
  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到西汉中期,太湖、钱塘江流域已基本实现种族大换班,主要居民与主导民族已由汉族取代越族,该地区的文化面貌也就为之大变,即汉文化取代了越文化。越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上的主要标志印纹陶,从此在该地区完全消失。古越族的特有乐器也在该地区悄然隐退,而大量出现于广州的南越王墓中。「断发文身」等古越人的习俗也不再见诸载籍。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