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民居建筑风格演变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5日 10:20:32    作者:网络

  中国建筑历史延续两千多年,在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影响下,中国民居建筑风格也在不断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人们的民居建筑风格是有着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文化活动和行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建筑风格和特色,赋予时代和生活的印记。一起走进中国建筑文化感受一下吧。

中国建筑文化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式里弄开始出现在上海租界,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其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

  至此,西方各个时期的风格与流派,在中国建筑中杂陈并列逐渐呈现出一种交汇与融合的趋势,旨在探索出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首先,表现在建筑材料方面,特定历史条件下,很多建材,家具,装饰,除了通过进口外,在中国无法找到,在当地寻找近似的替代品也成为了一种办法。其次,海外留学归来的我国第一代建筑师是传播折衷主义风格的力量之一,以西方建筑体系为主,结合东方建筑风格的“大杂烩”。装饰主义风格在这一时期也大量运用,融合了东方艺术的异国情调,结合了西方现代的几何体和速度感的装饰效果。再次,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崇慕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心理也形成了近代民居中西交汇。许多达官贵人在认同洋房的同时,也通过一些方式保留传统文化:

  一是在西式住宅中采用中式风格的家具,陈设;或是在民居院落中,既保留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布局,又在院落中建造独立的西式别墅住宅。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大城市纷纷出现了新式建筑,华中地区的南京,上海,苏州,杭州也深受影,华南地区的广州,佛山等地也受到了影响,不过较华中和华北地区华南地区民居的样式影响较少。近代民居受西方的影响局限在经济,政治重要城市及沿海侨乡地区,民居类型主要是富人的洋房,农村的村居基本上没改变,如广东梅县围拢屋、福建土楼、赣南围子、藏族碉房等传统民居仍保持其传统风格。影响的范围,对象狭窄,没形成完整的近代民居建筑类型。

  二、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史开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这时期城镇中心居住区建造规划模式基本照搬前苏联的经验,排斥西方的经验,居住建筑规划布局简单地采用行列式和周边式。而广大的农村地区,仍以当地传统民居为主。在思想高度集中和物质贫乏的环境下,人们一般只注重基本保障居住功能。

  三、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居住区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都很突出。

  小结:目前阶段,关于我国建筑文化的国民保护意识还没有形成完善,在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环境的的剧烈变化下,中国居住建筑风格演变也将愈来愈快。我们如何做到中国文化这一瑰宝不被世界历史所遗忘,是每个中国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您可能感兴趣:
  建筑风格演变之中国近现代民居
  近现代民居中国建筑风格的演变
  探寻中国建筑风格之福建土楼
  了解中国建筑文化之徽派建筑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