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粤剧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4日 17:22:55    作者:网络

  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文化万花园的一朵灿烂的鲜花,它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间戏曲的种类预计有三百六十五种左右。其实,粤剧又是戏曲中的一个贵族,在广州省,粤剧的影响力是十分强大的,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粤剧的发展吧。


  简介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随着粤语华人的移民及其对粤剧的喜爱和传唱,被传播到美国、加拿大、英国、东南亚等广府华侨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粤剧第二故乡”之称。

  历史溯源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阳腔、昆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脚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独创的《六国大封相》时,登场百余人,花团锦簇,土音啁杂,与其他剧种迥异。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弟子”。清末民初,广州和港澳等地陆续修建戏院,新称粤剧的本地班逐渐由农村的土舞台转到城市戏院演出,此后出现流动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省港大班。为了适应城市观众和剧场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他们新编的剧目多为华丽奇巧的生旦戏。而演出于粤西地区的下四府班,仍擅长表演武生、小武担纲的正本戏,保持着粗犷质朴的艺术特色。光绪年间陆续离乡过埠的州府班,这时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国家演出。

  行内术语
  梨园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762年)幼年即喜爱歌舞。6岁时,曾为他的祖母武则天在宫院里即席表演了歌舞节目《长命女》。因为表演精湛,所以博得在座的皇亲国戚及群臣们的赞赏。李隆基继位后,选定了宫庭的一片梨园作为排练歌舞的场所,这就是梨园的来历。自此,戏行内人人自称梨园子弟。

  戏桥
  戏桥是开戏前派给观众的单张,作为介绍剧目之用。一般印上剧情的简介、编剧、导演、演员表等等。

  红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粤剧戏班常在广州沿海巡回演出,为方便行程,故栖身于红船。此类戏班皆称为红船戏班。红船船舱卧铺分配及工人职责皆有规定,成为日后戏班的基础。一般来说,粤剧戏班分为本地班、外江班、本地外江班及过山班。一般一个戏班拥有天地二艇,后来规模增加至146人,才设立画艇。爆肚即是“即兴”,可解作实时的创作。演员根据演出时的感情,作出与剧本有出入或没有经彩排的发挥。

  撞板
  在演奏或唱曲时,节拍或速度出现错误。由于粤剧很受香港人欢迎,“撞板”成了形容“出错”的俗语。

  欲免向隅
  因为戏棚是临时搭建的,观众席有很多竹柱,那些角落称为隅。欲免向隅就是说避免竹柱阻碍视线。

  扎、叔父
  称呼戏行长辈为叔。“扎”意思是成名或晋升。这两个词语与三合会的黑话相同。因为旧社会粤剧艺人奔走江湖,卖艺谋生,免不了要和黑社会打交道。

  煞科
  煞科常见于剧本的最后一页,代表散场。或者最后一个滚花作结尾,都叫做煞科。戏行内煞科也可以形容关系终结。然而电影界中,拍摄最后一幕也被称为煞科。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