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文化 精通人心的民间戏曲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9日 17:18:23 作者:网络
一个原生文化的戏曲,是一个地方的象征,具有独特的精神表达。采茶戏是当地文化的体现,追求生活的本源,民间的风采,至今一直受到群众的喜爱。人民是文明构成的核心,表演栩栩如生的戏曲,多少刻骨铭心的戏剧。采茶戏的哲学,在采茶戏里表现得非常的出色。下面来看看中国戏曲文化吧!
据介绍,采茶戏史料研究最早可考至清中晚期。采茶戏前身是民间流行的传统山歌、小调,先流入吴越后再由客家民系迁移传入岭南,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着外来地方戏种的演唱、表演形式,尤其是吸收了赣、湘南的花灯、花鼓等表演形式,由此形成了粤北曲江客家民俗中的独特戏种,逐渐成为粤北曲江客属地区客家人的地方习俗,因此曲江采茶戏也以客家方言演唱。
清末民初,粤北采茶戏曾盛极一时。据史考,最兴盛时,专业戏班多达30余支。其中曲江就有三个采茶戏班,分别是:民国九年(1920年)在曲江县白土上乡创建的乐群英班;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曲江县乌石创建亚娣大茶班;大坑口石角村蓝泉珍,也和其师傅豆皮元组成班子,在南水一带演出。
同时,采茶戏形成了“韶南大茶”、“南雄灯子”以及“连阳调子”三大流派。“韶南大茶”源自于纸马花灯表演形式,主要流行粤北地区的曲江、乳源、翁源、英德等县。所以曲江采茶戏在民间仍保留着纸马花灯等表演形式。
粤北曲江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曲江客家地区民间重要的节庆习俗之一,其表演以民间艺人为主体,有较为稳定的“戏班”组织,普通民众亦可参与其中。早期的采茶戏演出是以“祭祀”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在每年立春的前一日至正月前,人们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便以“舞春牛”的歌舞形式祭祀上苍和土地,以及耕作于田间的“春牛”。正月初一至元宵,为“奉神”,俗称“拜年”。农历三月三,元武帝诞,烧香演剧,出巡赛会。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灯鼓乐如元宵”。在日常农事、农家喜庆日,亦有请“戏班”演出,娱乐乡里。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采茶戏爱好者黄铁成告诉记者,采茶戏演出开场由花灯、纸马、唱调子等吹打闹场和群舞形式踩场。接着由一丑角解念一段快板,引出二旦。“二旦一丑”的歌舞表演,男称花鼓公或茶公,女的叫花鼓婆或茶婆。表演时丑角舞扇花、挽腰带、矮步;小旦则左手捻腰带或持花篮,右手耍彩巾或舞扇花,边舞边歌,唱的都是民间小调,俗称“唱花灯”、“唱花鼓”。
“曲江采茶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戏剧取材多源自于百姓生活,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戏剧中的语言、动作,更是讲求诙谐、幽默。这就是采茶戏深受百姓喜欢的重要原因。”黄铁成说道。
“三角成剧,小丑当家”是粤北采茶戏表演形式上的另一艺术特色。百年以来,这一通俗、简捷、谐趣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仅让曲江采茶戏在民间流传,也使采茶戏中小丑这一独特的角色成为戏中创造戏剧效果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小丑的表演动作有模仿动物的行为动作,如“猴子洗脸”、“老鹰展翅”、“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画眉跳架”等。为小丑刻画人物、表现内容,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艺人运用花灯歌舞的曲调去演唱劳动生产、爱情婚姻故事,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接近戏曲样态。在吸收大戏剧种的表演技艺和表演方法后,在花灯歌舞的身段、台步、套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程式。从“三角班”发展成为采茶戏。群众称之为灯子戏、调子戏、采茶戏。
对于采茶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采茶戏是民间的一朵奇葩,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采茶戏深受广场舞爱好者的喜爱,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你可能还喜欢:
萍乡采茶戏 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化
采茶戏是什么 表演方式是怎么样的
采茶戏起源 文化交融的生活环境
赣南采茶戏 不一样的音乐表演
- 上一篇: 萍乡采茶戏 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化
- 下一篇: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采茶戏发展历程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