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定州秧歌戏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6日 15:17:53    作者:网络

  定州秧歌戏又称定县大秧歌,最初起源于华北平原一个古来的汉族戏曲剧中,因为起源地是定州而得名。定州秧歌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部分,定州秧歌戏富有生活气息,听起来亲切感人,结构自由。现在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戏曲感到很好奇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简介
  “吃饭吃窝窝,听戏听秧歌”是广泛流传河北各地的佳话。秧歌,起初是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哼唱的民歌(又称稻歌),后来,随着表演较复杂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人物的要求,逐渐分出行当,搬上舞台,衍变成富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其内容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善于体现汉族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语言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带有极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起源
  定州秧歌又名定县大秧歌,是流行在华北平原中西部一个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在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汉族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关于定州大秧歌的起源,有两种近似的说法。其一,北宋时,着名文学家苏轼谪官知定州任,见城北黑龙泉附近的苏泉、东板、西板等村民在稻田里劳动很苦,便即兴为他们编了一些歌曲,教他们插秧时咏唱,故亦称为“苏秧歌”。其二,远在宋朝以前,定州黑龙泉附近几村就流传着一种汉族民间小曲,北宋年间,苏轼在定州任中,曾为其填词正曲,故称“秧歌”。自清朝以来,当地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逐步利用“秧歌”这一曲调以说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曲目。清代晚期,秧歌受其他地方剧种的影响,民间艺人开始把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编成戏本,利用秧歌的曲调,并配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以初级的戏曲形式搬上农村舞台,逐渐形成了大秧歌。据民国十八年(1929)编印的《定州社会概况调查》载:“从前秧歌比较文雅,自前清以来,秧歌的腔调、词句和表演日趋粗俗淫荡。官府禁止演唱,但始终无效。”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人民政府的戏曲改革政策指导下,经过不断推陈出新,大秧歌这一富有乡土气息的汉族民间剧种才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

  特色
  定州秧歌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男女唱腔均以宫调式为主,演唱是用本嗓、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传统演唱没有文乐伴奏,没固定调门,演员随意起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为D调。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传统板式达28种之多,仍旧保留了全用打击乐伴奏(即大锣腔)的形式;定州秧歌剧目丰富,涉域广泛,包括爱情类、节孝类、公案类、滑稽类等,琳琅满目。着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剧目近百个。

  定州秧歌的唱腔独特,传统剧目保留了大量汉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研究中国汉族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定州秧歌发展日渐式微,抢救、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