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晋北道情戏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8日 11:54:05 作者:网络
晋北道情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金代时期就流入晋北一带地区,流行于晋北的二十多个县,,它是以曲牌体说唱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主要演讲道教故事和教义。后面,搬上舞台,以代言的形式演述故事。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晋北道情戏流行于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北东部、河北西北部,分神池、代县、应县三个艺术流派。道情音乐约于金代流入晋北一带,以曲牌体说唱形式广泛活动于民间,主要演唱道教故事,宣传教义。清代中叶,搬上舞台,以代言体演述故事,内容广泛触及社会生活。其音乐体制主要为曲牌连缀体,同时也吸收了北路梆子的音乐元素。清末民初,职业班社林立,着名艺人辈出,为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的时期。着名的职业班社有杨侉子班、武为周班等,名艺人有李艾疙瘩、石六十八等。
晋北道情的代表剧目,主要是宗教故事和劝善故事。
晋北道情是我国北方道情的缩影。
渊源演变
关于晋北道情的源流,沿革,很少有文字记载,只有些口耳相传的说法。据神池县道情剧团老艺人吴喜娃同志听其前辈传说:“古代终南山上有一种琴音异常优美,人们便仿此琴音编歌演唱流传民间,后道家搜集又编为‘道歌’,道情是由道歌发展而来的,据说道歌产生于汉唐时代。”《唐书礼乐志》记载说:(大意)玄宗喜神仙之事,曾召道士司马承祯等人制曲十余首,总名“道曲”。道歌、道曲均是与道教有关的曲调,可能是道情的最初形式。道歌、道曲发展成道情之后,一般均为说唱艺术形式,它是以描述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事件为主要演唱内容。这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前者是歌曲,后者为曲艺;前者以抒发感情为主,后者重在说唱故事。
道情由说唱向戏曲转化,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晋北道情是山西道情戏中成戏最早的,它是乾隆初年借助“风搅雪”的组班形式,在与“勾腔”的交流结合中登上戏曲舞台的。“勾腔”又称“挠勾腔”或“老勾腔”,是与“京腔”齐名、与昆曲同期的一个剧种。在道光年间,“勾腔”已渐趋衰微。说唱的晋北道情就是经过与“勾腔”的结合,在“勾腔”的帮助下登上戏曲舞台的。在此之前,还曾有过一种叫做“过街道情”的发展过渡阶段,实际这是说唱道情与“社火”的相结合。晋北旧俗,每逢元宵佳节,汉族民间便举办“社火”活动,高跷队或秧歌队,扮成八仙人物穿街走巷,路经大的店铺或府衙豪门,便停下来做表演或演唱,扮为八仙者,便演唱说唱道情中的一些有关唱段,形成一种有说、有唱、有扮相、有简单表演的戏曲雏形。但这种形式还不是正式的道情戏,而仅仅是由说唱走向戏曲的一种过渡。这种过渡,对晋北说唱道情向戏曲的演变,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由于晋北道情属于地方土戏,登上戏曲舞台之后,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经过“风搅雪”的组班形式进行着频繁的艺术交流,有的在它的带动下,由汉族民间歌舞登上了戏曲舞台(例如河曲县的二人台),有的则通过这种交流结合互相吸收、互相借鉴,不断完善了彼此的艺术结构,由尚不成熟的地方土戏或地摊戏走向了成熟的舞台戏曲(如应县、朔县的秧歌戏)。晋北道情更在这种交流结合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剧目,汲取了民间的表演技艺,从而增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由此形成晋北地区一个独具风采、独领风骚的地方剧种。
现状
晋北道情是中国北方道情的缩影,是研究民间宗教音乐和戏剧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晋北道情只有右玉县的一个剧团在勉强度日,举步维艰,其生存与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几乎临近消亡状态。和大部分戏曲一样,晋北道情近十几年来的发展遭遇v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审美要求发生变化,对慢节奏的传统戏曲的兴趣愈来愈淡漠;晋北道情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传统的民俗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特别是乡村庙会逐步由现代节日代替,晋北道情的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剧本逐年减少,演出场次降低,经济效益不佳,难以自给;在道情剧团滑坡的十几年间,没有培养出后继演员。一些有造诣的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还有的因维持不了生活而改行,而年轻的演员在观众中享有威望的很少。
所幸,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晋北道情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其受到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关注。2006年晋北道情戏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系列救助措施已实行,更多的保护举措也在酝酿之中,晋北道情的生存有了新的希望。
- 上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繁峙秧歌戏
- 下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孝义皮影戏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