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花儿剧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8日 14:37:46 作者:网络
花儿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部分,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和银川地区,又称“花儿歌剧”,“花儿歌舞剧”。因为音乐的来源是宁夏的回族民歌“花儿”而得名,花儿戏和其他戏曲剧中有着明显的不一样,它是集歌、舞、剧为一体的剧中。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简介
花儿剧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和银川市地区,也称“花儿歌剧”、“花儿歌舞剧”,因其音乐主要来源于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民歌“花儿”而得名。1979年,银川市文工团首次把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用花儿的曲调加以改编,并正式上演。同年,西吉县文工团又创作并演出了《曼苏尔》,1980年,又创作了《金鸡姑娘》。
主要剧目
《花海雪冤》所迈出的步于是沉稳而坚实的。它揭开了自治州民族戏剧崭新的一页,为自治州戏剧的发展,开拓了一条灿烂的道路。
继《花海雪冤》之后,又创作上演了《牡丹月里来》、《雪原情》、《雾茫茫》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大型花儿剧。2003年又创作出了一部取材于东乡族美丽的民间传说的大型花儿剧《月光宝镜》,将于2004年立于舞台。
艺术特点
花儿剧是一种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戏剧。
花儿以即兴山歌为主,河湟花儿的曲调有快调和慢调之分:快调里的衬句教少,拖腔也相应减少,较为简洁紧凑。慢调曲柔缓悠远,曲首、曲中和曲尾亦大多使用衬句来拖腔,声调音域范围广,多有起伏,其高音阶区域用假声演唱。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曲令为基调格式,并援引信天游等西北地方民歌等演唱形式和对仗等我国古典诗词的修辞方式。花儿剧本的唱词大多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并在段落中较多地运用叠字、叠句的手法,以及诸如“者”、“嘛”、“呀”、“哈”、“哎”等虚词来做衬字。花儿的原有旋律是花儿剧的主要基调的花儿在演唱的时候,大多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的对唱模式,其中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各分为相对应的两段,一般是“比”在前半段,后半段(第三、四句)为兴。在两段中的上句各多为三、三、三句式,而下句则为三、三、二句式;并且一般上句多用单音节词结尾,但下句一定要用双音节词结尾。河湟花儿的唱词通常是一种单音节和双音节相互交错、奇偶句式交相出现的格律诗歌。在念白上则使用六盘山地区的方言。
花儿的唱词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齐头齐尾式”,一般是按四句一组,分为两段。如《金鸡姑娘》中的唱段:“四季里日月来又归,比不上母亲的劳累。小溪(者)弯弯流不尽,好似那母亲的汗水。”;另一种称为“折断腰式”:也是四句一组,但在齐头齐尾式的第一和第二句之间或第三和第四句之间,各有一个半截句,从而形成由五句或六句组成的长短相间的句式。如《曼苏尔》中的唱段:“上去(嘛)高山望东海,亮闪闪,好一条美丽的彩带,告诉给白云捎过来,浪花里,放养的曼苏尔穿戴。”
舞蹈是花儿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它以回族民间舞蹈动作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地吸收东乡族、维吾尔族以及阿拉伯舞等的其他舞蹈形式加以融合。除了吸收如回族舞蹈《宴席曲》中的一些动作外还在民族的日常习俗如“礼拜”、“睹瓦”等形式中寻找舞蹈的饿艺术所在,并从中提取出不同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并在个别地方还大胆地借用了回族的民间传统武术形意拳的某些动作。
花儿的演唱曲调称作“令”,不同的曲调有不同的令名(曲牌名),象{三令}{白牡丹令}{大令}{尕马儿令}等。它的唱腔则是在各种“令”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其他民族及其相关的戏曲和其他相近的宗教音乐加工而形成的,在保持原调色彩的基础上又丰富了本身唱腔的音乐渲染力。当然,原初的花儿曲调一般只是一个个的小片段,后来,为了使剧本的演出更加适合剧本人物的感情起伏,诸多变化的需求,也逐渐尝试运用吸取外来板式变化的手法,使演出更富有表现力,取得了的戏剧效果有较好的反响。例如《金鸡姑娘》的演出就是在传统的花儿的曲调(令)的基础上,加进了戏曲的打击乐,文场以板胡、高胡伴奏为主;武场伴奏乐器有梆子、堂鼓、鼓板等;道白则是采用了韵白的形式,使得整个演出风格更向戏曲形式转变,丰富了表现能力。
- 上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曲子戏
- 下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青海平弦戏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