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荆河戏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9日 11:48:56    作者:网络

  荆河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湖北省,是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其他戏曲相比,荆河戏的表演非常具有特色,注重做工,讲究内外功夫。小编知道,大家肯定对这个戏曲很感兴趣,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荆河戏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汉族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

  发展历史
  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腔的"南北结合",形成荆河戏弹腔的"南北路",荆河戏基本成型。荆河戏的发展,与相关地区的地方戏剧种联系极为密切。如汉剧,荆河戏旧有"湖南成班,沙市唱戏"之说,而沙市又是汉剧演出的胜地,汉剧艺人要在武汉出名,先要到沙市"唱红"。因而,二者在演出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荆河戏与武陵戏艺术上亦有渊源。一般认为二者同出一源,荆河戏艺人常到武陵戏班搭班演出,早年,生、旦、丑三行二者能够同台合演。荆河戏的弹腔与川剧的相琴戏亦有联系。一方面,四川的相琴戏直接受到荆河戏的影响,另一方面,早期荆河戏使用的大土锣、大成都钹,都是来自川剧。另外,荆河戏与辰河戏以及活动于湖北恩施一带的南剧也有密切的联系荆河戏形成之初,主要是唱高腔和昆腔。高腔的主要特色是一人独唱,众人后台帮腔,乐器用土锣、大钹、鼓板打节奏。

  艺术特色
  荆河戏音乐南北交融,别具韵味。荆河戏北路唱腔保留有由秦腔向弹腔衍变过渡后期的呔腔,属荆河戏独有的特殊唱腔。另有一种北路唱腔,用南路定弦演唱,名为"南反北",又称"子母调",用以表现人物的思虑、悲伤等各种情绪,而子调则表现病危、死亡等情绪,这在其他皮簧剧种中亦较为少见。荆河戏南北路唱腔中还有很多特殊唱法,如十八板、十三板、正八句、龙摆尾,南路正反"马头调"、正反"老板头"、正反"八块屏"等等。荆河戏唱腔响亮、气势宏大,演员用嗓根据行当不同而有所区别。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小生、旦用假嗓,花脸用"本带边",小花脸、老旦则用本嗓。念白主要采用澧州官话,少数剧目也用京白、川白、苏白和山西白。荆河戏的伴奏乐器包括文、武两种场面,文场面有胡琴、月琴、三弦、唢呐、笛子等,武场面则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马锣、头钹、二钹等。马锣的传统打法极为特别,是将锣抛到空中再打。

  荆河戏的表演很有特点,素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所谓"内八块"功夫,"外八块"。

  传承意义
  研究荆河戏的兴衰对揭示戏曲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习俗,与人们的心理、文化需求的关系,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荆河戏经过荆河艺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其剧目,声腔,音乐表演等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荆河戏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荆河戏故事叙述流畅,人物刻画细腻,道白准确生动,唱词形象精彩,具有很多的文学价值。研究荆河戏的声腔,曲牌,锣鼓经,乐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译音乐旋律中的密码,对解读戏曲音乐、声腔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