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正字戏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9日 17:31:25    作者:网络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因为使用的是中州官话而得名,目前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和福建闽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正字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恶搞古老南戏的变体,保护和发展正字戏是当前的主要目的。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官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于广东省汕尾市、潮汕和福建省闽南、台湾省等地。形成于明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支,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剧目以《槐荫别》、《百花赠剑》、《古城会》、《张飞归家》影响较大。

  据说最古老的正字戏班社双喜班,乾隆四十二年创建后持续活动至1960年。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广东省陆丰市正字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艺术特点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特别擅演连台本戏。文戏的唱腔保留着古老的面貌,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唱牌子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以奚琴领奏,大锣、大鼓伴奏,唱牌子以笛子、大小唢呐伴奏。正音曲中有很多曲牌直接继承了弋阳、青阳古腔,滚唱运用得较为普遍。昆腔曲牌有一百多支,其中有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北曲严格、完整的组织形式。

  武戏即提纲戏,没有或少有唱腔,用吹打牌子伴奏以渲染气氛,气氛热烈火爆,有抖靠旗、抖肌肉、抖髯口、跑布马、展示南派武功等精彩表演,能很好地表现各种历史、军事场景。正字戏传统有红面、乌面、白面、武生、白扇、正旦、花旦、帅主、公末、婆、丑等12行当,演出中有些行当勾画脸谱。

  正字戏的脸谱有毛面、水龟目、鹰嘴、虎目等两百多种图案。正字戏的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其正音曲曾受弋阳腔、青阳腔、四平等腔影响,一唱众和,且多滚白、滚唱,常出现大段的"畅滚"。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类,并有头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牵句等节奏变化,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朱文飞]、[锁南枝]等。

  昆曲分笛曲与唢呐曲,常与"正音曲"混唱,曲牌有[梁州序]、[刮地风]、[泣颜回]、[铁莲灯]等。杂曲包括福建调、道士调、乱弹和吹腔。福建调来自闽南七子班;道士调即师公调,出自粤东;乱弹和吹腔,来自广东西秦戏班,小调多为民歌俗曲,有[青铜宝镜]、[花鼓调]、[一匹绸]、[琵琶词]等。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

  传承保护
  正字戏是古老南戏的变体,为戏曲声腔的流变和地方文化对戏曲的影响等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正字戏的生存出现危机,需要有关方面及时加以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广东省陆丰市正字戏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