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华亭曲子戏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9日 11:42:11    作者:网络

  华亭曲子戏是流行于甘肃省的一个汉族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地区不同叫法也不一,有的称作为“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它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元曲的历史遗留痕迹。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戏曲种类很感兴趣呢?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华亭曲子戏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华亭县的汉族传统戏剧,因流传地域不同,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唱腔属于联腔体,即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100个左右,以《前月调》、《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为平凉市所独有。其剧目全部是小折戏,它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的特殊表演方式,在其它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起源
  华亭曲子戏起源较早,大致在公元10-14世纪的宋、元时期处于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观感要求,于是一些汉族民间艺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短小道具,仍然使用清唱、说书时观众“围圈而坐”的习惯。整个曲子戏大约成熟于14-20世纪的明、清两代,盛行于20世纪初的清末和民国初年,一直流传在华亭县汉族民间的一些固定乡村,具有强烈的口头传承意识。

  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华亭曲子戏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

  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有自演自乐性。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

  乐队分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20世纪中的民国后由于秦腔眉户的传入,以汭河为界,汭河以北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华亭曲子戏由当地群众在春节期间自演自乐,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始终保护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情调轻快流畅,语言风趣诙谐,逗人发笑,招人喜爱。以华亭为主,其它县(区)也有流传。在曲子戏艺人的促进和带动下,各地曲子戏班社传承有人,代代相接,使这一艺术之花在艰难中得以延续。

  传承情况
  曲子戏在华亭有较强大的演出班社、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牢固的师承关系,有一定数量常年保持演出能力的优秀曲子戏演唱人及编导人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及文化艺术工作者经常深入农村,专业团体的大秦腔威胁了曲子戏的生存,一些交通发达文化繁荣的地方连原来演唱曲子戏的班社也唱起了秦腔。同时由于电视的兴起与普及,更加给土香土色的曲子戏给予了致命的打击,一些地方基本从此以后一蹶不振,至1990年前后统计,剧目失传50多个,曲牌失传一半,知名艺人不是过世,就是年事已高。因此曲子戏面临断档和失传的危险。[2]  据2008年统计,华亭县有9个乡镇,设有38个村镇戏班子,有些甚至是家族式的。比较有名的除水联村戏班外,尚有山寨乡西街村戏班、安口镇晨光村寺柯社戏班和安丰村东街社戏班。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