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岳西高腔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3日 10:11:20    作者:网络

  岳西高腔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省地区的一个古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古青阳腔的遗脉,至今已有400多年。岳西高腔融合了境内的民间灯会还有当地的民俗文化,形成的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戏曲很感兴趣呢?现在不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岳西高腔属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地方古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风靡全国的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史载,明末清初由文人商儒将青阳腔传入岳西,由乡士集中在私塾教习高腔,并组班结社,活跃于民众之中。至清光绪年间,青阳腔全面融入境内各民间灯会,与本土民俗文化相结合,孕育成岳西高腔。

  岳西高腔的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唱、帮、打”浑然一体,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协管弦,风格独特。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其最大特征是继承了"滚调"艺术并发展成"畅滚"。岳西高腔的音乐体制基本属曲牌联套体,艺人以独有的"箍点"标记指导唱腔,传承艺业。角色分为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10行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基本沿用青阳腔的行当角色体制。

  岳西高腔现在仍保留着250多出高腔剧目和100多出唱腔录音。《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书中保留着大量关于岳西高腔的艺术音乐资料。它对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文化学和社会学有突出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剧种简史
  岳西高腔,原称高腔。高腔是戏曲一个声腔系统的总称,除岳西高腔外,还有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而这些高腔与岳西高腔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岳西高腔是明代中叶风靡全国的青阳腔传入岳西后,与当地民俗、民间活动结合而成的。安徽籍着名作曲家于光远说:岳西高腔延续了青阳腔的演唱形式,即“围鼓坐唱”,唱腔的基本结构是腔、滚结合。岳西高腔是单一声腔剧种,独居山林几百年,始终沿袭传统演唱风格,保持古风古韵。

  传入
  岳西高腔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岳西被发现,1957年由文化部定名。它是曾于明代中叶风靡全国的青阳腔的遗脉。青阳腔不断丰富、发展和壮大,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已红遍天下,与中国南戏四大声腔之昆山腔并驾齐驱,时人呼之为“时调青昆”。其时南北书商也争相刊刻青阳腔剧本集,并誉之为“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与池州府仅一江之隔的安庆府人文环境相同,民间习俗相近,有着肥沃的戏曲土壤,势所必然地较早成为青阳腔的流布之区。其时,在安庆府平原地区各岳西县乡村、民间灯会、乡间民俗活动及乡土文人中都有青阳腔的演唱活动。

  岳西县地处大别山腹地,为皖河源头,于1936年始建岳西县,析潜山(北乡)、太湖(北乡)、舒城(西乡)、霍山(南乡)四岳西县各一部组成。境内山高岭大,交通不便,处在较封闭的状态。据考查:岳西最早传入高腔的是原“潜北”地区,区内有潜水自山里穿潜、怀两岳西县注入长江,昔日为山区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主要通道。“水路即戏路”,明末清初之际,潜水上游的柳畈、菖蒲、五河等地,在外做官、任职、求学、行医、经商的文化人,频繁往来出入于皖河流域的安庆、石牌等高腔盛行之区。出于自身对高腔艺术的爱好和家乡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的需求,渐将高腔传进山区。

  艺术特色
  岳西高腔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台上之戏”、“书中之曲”,而且是与岳西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是群众的“生活之曲”,“身边之戏”。

  岳西高腔剧目的最大特点,便是大量运用“滚调“。它将传统曲牌结构破开,在曲词的曲前、曲中、曲尾、曲外,自由地增加不拘韵律、句式、字数的唱词和说白。从音乐方面看,岳西高腔具有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以锣鼓伴奏的特点。

  岳西高腔的另一大特色是演唱与民风民俗融为一体,特定的场合必须唱特定的“专题剧目“。如寿戏要唱《庆寿》、《讨寿》、《上朝》等。贺新屋要唱《观门楼》、《修造》、《贺屋》等。部分演出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形成固定的“戏俗“。比如“闹绣“用于“闹新房“,先在大门外唱《观门楼》,进大门后过中厅时唱《过府》,至堂轩落座时唱《坐场》,用过茶烟稍事休息后再进新房。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常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