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图片,白族服饰特点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31日 14:50:50    作者:网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有着各自的特色。在众多民族中白族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列中国第15大民族,白族的姑娘是出名的秀气水灵。那么,白族人的服装和配饰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特色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一、服装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二、布料
  过去白族人民所穿用的衣料质地大多为布机织的棉布(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一千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著名的“桐华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丝绸、绸缎等衣料越来越多地被用到白族人民的穿着上。剑川、洱源、鹤庆等地的妇女普遍背披一张洁白的绵羊皮,被看成是姑娘勤劳与纯洁的象征。

  三、颜色
  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男女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减绿、减蓝等色。(历史原因:白族地区在史上开化较早,又是南诏、大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决定了白族人民在审美观念上不刻意追求服饰的绚丽多彩、富丽华贵,而是在色调对比和、色彩淡雅朴素的境界中求得美的升华。白族妇女擅长刺秀,却说很少在衣装上直接刺秀图案,往往是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秀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巾、鞋等饰物上,美丽朴素,典雅大方。)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四、刺绣
  白族刺绣是白族妇女手工艺。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区各县城乡。广泛运用于服饰、头饰、鞋帽、裹背、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常用图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及狮、虎、龙、凤、金鱼、公鸡、松鼠、蝴蝶等动物和几何图形。刺绣前或是直绘图样,或是剪纸作底,再用各色彩线配绣。绣硬件绣品时,可把绣品直接置于手上;绣软件大物时,则用花绷作圈架。图案以洱源、剑川最繁富,色彩则以大理下关山区最艳丽。在农村,刺绣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位少女才智聪颖与否的重要标志。刺绣品以往自产自销,互赠有无。

  五、男性衣服
  男装由对襟白衬衫、黑领褂、大筒裤、剪口布鞋等件组成。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纽子多为银制,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六、女性衣服
  总论: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领褂、围腰(围裙)、宽筒长裤、飘带、花头巾、白缨穗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袖口、围腰、飘带、领褂大襟边、头巾等细部则以精美的刺绣、挑花、镶滚、扎染等工艺装饰。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或“凤头鞋”。

  1、白族女服
  衣长111厘米,前襟长50厘米,袖长31厘米,后襟长92厘米,坎肩长49厘米。20世纪80年代大理市喜洲镇征集。上衣映丹蓝,圆领,对襟,元纽,前襟短后襟长。袖管拼镶花边,并绣藤花纹相拼饰。袖口饰扎染布。后襟下摆亦以各色花边拼接。坎肩为鲜红色条绒地圆领右衽,下摆以五彩线绣缠枝花卉。头帕为扎染布和挑花布叠成,共10层,边坠白线绳流苏,为青年女装。

  2、白族女长衫
  衣长95.5厘米,袖通长149厘米。20世纪50年代大理下关征集。桃红色,直领,右衽,开衩。领扣和襟边皆为黑、绿色布相间盘花扣纽。领边、领围、托肩、襟边皆镶滚黑布边为饰,间滚绣缠藤条纹,并衬拼绿布地碎粉色花边。袖管亦黑藤条和云纹饰之。襟及摆滚镶黑布边,下摆两角滚绣对称黑线花卉纹。

  3、白族女装
  衣长108厘米,褂长61.5厘米,摆宽61厘米,围腰74厘米,摆宽95厘米,鞋通长22厘米。20世纪50年代大理江尾乡沙坪征集。上衣暗花蓝绸布地,圆领,右衽,黑布纽扣。领、襟、托肩和前襟边均拼镶黑布边为饰,上滚细蓝棉条衬饰。前襟短后襟长,为两叠套袖。大袖蓝绸接拼黑布,袖口露蓝边,内套一袖,白、黑布相拼,白底滚黑藤条花一道,黑布地白绳纹花。外罩暗花黑绸蓝布领褂,圆领右衽布纽,襟边镶五彩花边布一条。围腰黑布地边镶蓝布,摆为黑布地打子绣缠枝花卉。围腰飘带头五彩绣花卉,装饰虽不多,但素雅大方,为素中带艳之典范。

  4、白族新娘服
  帽高40厘米,径15厘米,衣长96厘米,通长124厘米。20世纪80年代大理市喜洲镇周城征集。帽以铁丝网成塔形帽胎,内衬布,帽面满饰五彩缤纷的花和料珠为饰。额前嵌钉一组亮珠串呈帘形饰,两侧垂白色珠串于耳部。上衣桃红布地,直领,右衽,布纽扣,开衩。袖管为二叠套袖,内套袖绣桃红地卷云纹接蓝布地万字纹,袖口镶拼红布边及五彩条布为饰。衣摆两侧开衩。后衣襟及摆沿镶绣藤条纹。为结婚时新娘穿用,平时不用。

  七、白族童装:
  坎肩长41。5厘米,裤长17厘米,头帕宽9厘米,长35厘米,围腰高34。5厘米,摆宽41厘米。20世纪80年代大理市喜洲镇周城征集。白衬衣外罩火红的金丝绒坎肩,淡绿色裤。头帕三层白毛巾叠成,呈条形,右侧编网坠须,顶边镶饰小亮片。襟边、袖口、裤管皆以亮片为饰。黑平绒小围腰上彩绣花卉、鸟、蝶。色彩艳亮清新。


  八、鞋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此鞋为女用。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此鞋为女用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此鞋为男女混用
  
  其四草鞋,洱源县西山白族地区流传着一个有关草鞋的有趣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聚居在西山地区的男男女女,都是不穿鞋子的。一天,一位姑娘送给她的意中人一个漂亮的绣花荷包,并唱道:“妹送小哥金荷包,麻布是我自己织,花朵是我自己挑:若是小哥送信物,街上买的我不要,只要哥哥亲手做。”双方分手后,男青年寻思了一夜,到底送对方什么信物好呢。最后他想到,她用麻皮织麻布,我用麻皮打麻鞋、岂不情投意合么?于是,男青年带上一卷麻皮,来到坝区的一个“老友”家里用了三天三夜打了两双草鞋,一双自己穿,另一双回赠给热恋中的姑娘。姑娘满心欢喜地接过草鞋,把它穿在脚上,两人都觉得鞋子大小正合适,走起路来很舒服。不久以后,他们成了亲,互敬互爱,十分和睦。从此,这里的男人都学会了打草鞋,而且这里的妇女至今都兴穿男人打的草鞋。此鞋为爱情的信物

  其五白族“猪头”童鞋,该鞋主要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地,学步儿童穿用。白族童鞋除了虎鞋外,还有猪鞋、猫鞋、兔鞋、蝴蝶鞋等。猪鞋形似小猪,全身用黑色布缝制而成,前部有“猪耳”和翘得高高的红鼻子,后部则留有“猪尾巴”,像一头可爱的小猪。其他童鞋均注重造型,并用镶滚、挑绣等工艺点缀。

  其六白族儿童“虎鞋”,生活在云南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人杰地灵,风俗习惯独特。农历三月三是“赶月街”,白族妇女要穿绣花鞋。清代《月街词》中“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指的就是白族妇女的包头和绣花鞋。农历4月23到25是传统盛会“绕三村”,白族妇女要穿布制的“白节鞋”。白族绣花鞋不仅妇女喜爱,儿童也爱穿。您现在看到的这双儿童“虎鞋”,与其他民族的虎头鞋在造型不完全相同,独具民族特色。鞋为棉布底,红色绒面,上绣有“分体”虎形,鞋帮头部为虎头,虎额头有“王”字,上以毛装饰,构图十分讲究。整个造型极似卧虎,寓意深远。


  八、饰品
  A:发饰
  男性: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

  女性: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1、大理地区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末端系着鲜红的头绳。然后将独辫绕在白色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2、洱海东岸
  妇女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

  3、洱源、邓川一带
  未婚女子对“凤凰帽”可是情有独钟。白族姑娘用两片姑娘用两片鱼尾形的帽帮缝合成凤凰鸟似的帽身,后帽檐有二寸来长、稍稍上翘的“凤尾”,前帽檐正中有用白银镶边的帽花,帽花边缀满了玉石饰品,帽花上还插着一朵五彩丝绸花。(传说:凤凰帽为为了纪念一对不畏强暴,为民除害的孪生姐妹。很久以前在大理洱源一带有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不但聪明美丽而且勤劳勇敢。在一年秋收季节里,由于她们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五谷丰收,各种各样美丽的鸟儿在凤凰的带领下来自她们表示祝贺,凤凰还把自己的帽子送给了这对姐妹。美伦美奂的凤凰和美丽姐妹成为了残暴国王眼中的猎物。这位国王平时鱼肉人民,祸害乡里,人民早就怨声载道,他不仅想把凤凰据为己有,还垂涎于孪生姐妹的美色。国王把姐妹俩捉进宫中,姐妹俩为捍为自己的纯洁而与国王勇敢搏斗,并机警地杀死了这人暴君,为民除害。为了缅怀这对勇敢的孪生姐妹,洱源、邓川一带的白族姑娘都戴起了“凤凰帽”而且世代相传。)

  4、剑川
  未婚女子多戴小帽或钉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尾帽”。

  5、鹤庆
  姑娘独辫用红头绳缠于头顶,外罩两幅四方锯齿形绣有蜜蜂、蝴蝶图案的方头巾。

  6、丽江
  女子头上覆盖几块至十几块叠成的头布,上扎各色头绳。最外一块头布绣各色图案。

  7、洞源
  “登机”是洞源县白族妇女特别喜爱的一种头饰。“登机”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每个姑娘都亲手精心缝制一顶“登机”,戴在头上去探亲、访友、赶集、幽会。“不会缝‘登机’,找不到称心人。”。据说,从前有个白族姑娘,名叫素花,她和青年猎手阿鹰相爱。有一个黑面妖精想从中破坏他们的姻缘。一天,黑面妖精趁阿鹰独自上山打猎的时候,刮起猛烈的妖风,把他卷进魔洞。素花得知消息后,不畏艰难险阻,走遍山山岭岭,四处寻找阿鹰。他的诚心感动了神仙,神仙送给她一顶银光闪闪的“登机”。她把它戴在头上,顿时觉得威力无比。她按神仙指引的方向,历尽艰险,找到魔洞,与黑面妖精展开殊死的搏斗。这时,“登机”的银光刺瞎了黑面妖精的双眼,素花终于打败了黑面妖精,救出了阿鹰,并与他结为夫妻。从此,白族妇女都把“登机”当成吉祥的象征戴在头上。

  九、白族头巾
  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1、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2、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3、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4、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儿童: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B:佩戴
  1、大理白族视茶花为美的象征,在衣服上也要饰以茶花。(大理有“文化古城,妙香佛国”之称。白族人热爱生活,有爱花、爱美的传统。“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在家里的房前屋后遍植茶花)

  2、白族首饰:流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女子手上多戴扭丝银镯或玉镯,指戴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坠。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男性: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七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流行于洱源,大理一带的白族绣花挎包,用硬质木壳做底,坚挺方正。四面用彩色丝线刺绣莲花胖孩小鸟及其他花卉和吉祥图案色彩艳丽,绣工精美。挎包下角再悬挂两个绣花香袋,即可使佩包者身散幽香,又有祝福祈祥的美意,是多情的姑娘送给“阿哥”的最好礼物。)

  C:衣饰
  女性喜欢缠飘带(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她们认为:包头帕雪白的穗边象征着白雪皑皑的苍山,蓝色的围腰寓意为碧波荡漾的洱海。

  白族绣花挎包:23×24。5厘米,通长70厘米,(右)22×23。5厘米,通长70厘米。20世纪90年代大理市喜洲镇周城征集。包面由加厚硬布制,呈梯形,上满绣花卉,以滚绣蓝布波纹为隔,上段正中黑地绣牡丹、对称鸟和蝶为饰,下段绿地绣盛开的荷花。包口沿缝接有两片布盖。为妇女进香用品。

  白族绣花背被:通高66。5厘米,幅宽41。5厘米。20世纪80年代大理市喜洲镇周城征集。多层布相叠缝制。周边和背带黑平绒地满绣五彩花卉。背被以黑地绣花卉作隔成上、下两段纹饰,上为白布地彩绣红牡丹花,以滚绣蓝边勾勒如意云纹为衬饰,下段五彩色布拼镶铜线纹,其间还嵌钉铝泡为饰。为喜洲镇白族妇女背儿用具。

  十、白族服饰类型
  白族服饰因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大致来说,白族服饰可分为十种类型:
  1、大理式:主要在大理州境内与保山市、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等地。

  2、勒墨服:在怒江泸水县洛本卓乡一带。

  3、那马服: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在维西者近傈僳族服饰。

  4、邱北式:在文山邱北县。

  5、元江式:在元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因远镇一带。

  6、玉溪式:在玉溪市红塔区山区,服色同附近彝族。

  7、安宁式:在昆明市西山区与安宁市。

  8、南华雨露式:在楚雄南华雨露一带。

  9、双柏式:在楚雄双柏县一带。

  10、镇雄式:在昭通镇雄县一带。

  十一、美仑美奂的鹤庆白族服饰
  居住在滇西北高原金沙江边玉龙雪山下的鹤庆白族,不仅勤劳朴实,还是创造美的天才,特别是鹤庆妇女更具有这种创造美的天赋。如果您有机会来鹤庆,可不要忘了品味鹤庆白族妇女的服饰美。

  鹤庆白族妇女的服装可以根据区域,划分为四大类:

  从北向南,分别是大方热烈的甸北姑娘妇女装;清爽宜人的甸中姑娘妇女装;温文尔雅的甸南姑娘妇女装;朴实醒目的松桂六合姑娘妇女装。最让鹤庆人费解的是,鹤庆白族与汉族混居在一起,一般情况下,汉族总是同化和引领着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鹤庆,杂居在鹤庆白族之间的汉族,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都在同化着周围的汉民族,特别是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引领着其它民族,站在其它民族服饰的潮头。居住在鹤庆白族地区的汉族妇女,服饰的风格、品质和气度都以白族妇女服饰为主。

  鹤庆白族妇女的服饰,从色彩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姑娘装,另一类是媳妇装。姑娘装的色彩艳丽而明快,以红、白色为主调。媳妇装色彩稳重而淡雅,以青、蓝、黑为主调。

  先向诸位看众,介绍介绍鹤庆姑娘装的品质和内在风格。不管什么时候,当您看到一群白族女孩翩然而至,您的精神便会为之一振。就是在您疲惫不堪、昏昏欲睡的时候,一抬眼,看到白族女孩那鲜艳醒目的的服饰,您一定会疲劳顿失,青春焕发。

  鹤庆白族女孩的服饰,从北到南,由于风俗习惯和人们意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甸北白族女孩,由于受外来开放思想的影响比较大,打扮上有开放的成份包容在里面。而甸面女孩由于受传统影响比较大,含蓄羞涩是她们自奉的美德。甸中女孩则兼收并容了甸北和甸南女孩的特点,显得大方而自然,活泼而自重。自古以来,鹤庆坝子都有“南文北武”的说法,甚至有聪明的乡间文人,将这种现象,深化到孩子出生时哭啼的哭声上。甸南孩子刚出生时,哭的声音是:“子曰,子曰……”甸北孩子刚出生时,哭的声是:“扁担,扁担……”当然这纯属是一种娱乐似的调侃,可也透视和折射出了南北文化个性差异。

  甸北的武,在鹤庆来说是非常出名的,其武主要体现在勤劳和吃苦耐劳上。甸北男孩,自小就有走南闯北的创业意识。鹤庆新华民族村的石寨子,户户是手工艺者,不管男男女女,都会拿上锤子砸几锤,一件件秀美无比的首饰,就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之间,打造出来了。可以有力地证明他们那种强烈的闯荡的创业意识在血脉里的流淌。鹤庆白族妇女的服饰美,正是由石寨子的手工艺品所创造的。甸北的小炉匠,银匠,金匠在西藏也是非常出名的。前几年,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修复,一些手工艺品的装饰,就是由鹤庆甸北人完成的。西藏或者香格里拉藏民用的很多铜器和首饰,也都出自鹤庆甸北工匠之手。

  这种开放式的姿态和走南闯北的精神,使甸北的白族妇女服饰,带上了开放的烙印,甸北白族姑娘头饰就很能证明这一点。

  甸北白族姑娘的头饰,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头巾、红头绳和垫圈。头巾的颜色过去都很单一,主要是天蓝色,表示头顶蓝天之意。用的尺寸也非常讲究,一般都是1尺2寸,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头巾的四个角,表示一年有四季;用的红头绳也是要量二十四丈,表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为了使头巾平稳严实地套紧在头上,头巾里面用麦桔或者头发缝就的假辫子固定着,将头巾支撑得平整好看而要不容易脱落。

  现在头巾的颜色和红头绳的样式,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头巾的颜色还是以蓝色、黑色、紫黑色为主调。红头绳只是粗细和样式有些改变,而长度是一直没有改变过的。那红头绳的颜色如果遇到家里的亲人去世了,要改成绿头绳,以示悼念,否则一律大红色。红色也是不那种深红和赭红,而是艳丽无比的浅红色。

  头巾都要在四个角上,绣上四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那刺绣也不是苏杭一带,那种追求细腻、逼真的湘绣,这种湘绣,用色华贵,富雅。在材料上,用的是高雅的真丝线,显得富丽堂皇。鹤庆的刺绣,用的工具和材料都不像苏杭刺绣那么考究,需要有刺绣架支撑,线是真丝线,针是专门的刺绣针,需要配色……一系列的工艺和技术指标。这种苏杭刺绣,颇有宫庭和贵族化的味道。可鹤庆白族妇女的刺绣,那是最大众化和最普通化不过的了,只要会针线活的白族妇女,或在田间、地头、村口……任何地方,只要将那插在腰间围腰上的头巾拿下来,就可以缝开了。当然这种简单的刺绣,只能称做缝,用的针也是普通的缝衣针,线是普通的白棉线,加上因勤劳而粗壮的手,这就组成了打造出朴实大方,实用天成,美仑美奂的鹤庆白族服饰的天然图景。滇西北有一句评价鹤庆白族妇女非常经典的顺口:“讨个鹤庆婆,抵得骡子驮。”是极言鹤庆白族妇女的吃苦耐劳,像骡马一样舍得吃苦,舍得出力气,舍得相夫教子,于是便创造出了这白族妇女的美丽服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便是她们遵循的信条。当然,这是题外话。

  鹤庆妇女的刺绣,可以用追求“神似”来进行评价那用纯白棉线缝制出来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就在那头巾的四角上,像两对在百花丛中,翻飞的大白蝴蝶,峭丽而冷峻,高雅而不凡。在四角上绣好了的那四只白蝴蝶以后,正方形的头巾已经被巧手的白族妇女,打扮得靓丽出众了。这样还不算大功告成,还得在四周的边缘上,绣上洁白漂亮的花边。那狗牙形的花边,也是非常的俭朴,却又大方。绣花的材料也只是用白棉线,只在边缘上,拉上一厘米左右的白线条狗牙形花边,这很像一块天蓝的水池边上,镶嵌上了四边形的洁白磁砖线条,可心可目可爱可人,真可以用赏心悦目来形容了。至此,头巾可以说已经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是假辫子,一般用麦桔杆编成一圈。可要编得扎实不变形,那头巾才能板板扎扎,平平整整地将头巾紧贴在头发上。二十四丈的红头绳,便绕在头巾最外面。而假辫子则主要起固定作用,掩藏在头巾里面。然后技术含量最高的就是网头巾了。网头巾的标准是要将头巾网得像白鹤振翅升天一般奋发向上,努力向行。同时,也要将头巾网得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一样,婀娜多姿。既有一种刚阳之雄壮,也又有阴柔之温美。特别是要将四角的蝴蝶在脑后勺那儿,打扮成振翅欲飞的样子,才是达到美的极致。甸北的头巾暴露的头发要多一些,体现了她们的开放思维,而甸中和甸南的头巾,则表面得含蓄委婉一些,体现他们继承传统文化和受儒学影响的一种“文”气来。如果说头巾是鹤庆白族服饰的精要和灵魂的话。那么,鹤庆白族身上穿的领褂和围腰,便是鹤庆白族服饰的全部内涵。

  领褂包括领和褂。领主要是连在褂里面的单衣上的,单衣也不同于我们平时穿的衬衫或者汗衣,这衣是纯白或是过去的北京雅布,与藏族的哈达一样地纯白。领是鸡冠状的大披领,一般都不绣上什么,体现了服装的高雅和不花里糊哨,这便是白族特有的一种审美视角。纽扣的扣法也比较特别,扣子钉在右肩上,一般有一对,也有两对的,与旗袍的方式很近似。右下腹背部有一颗或一双,都是中国传统的布扣结。衣背后上还有衣尾,是二尺四长的一块与头巾一色的布,或是开蓝色的,或是纯白色的,在身后飘逸着,颇似古代仕女的后衣襟。

  褂都是用鲜红色的布料缝制的,以柔软轻飘的质地为佳。最为讲究的是胸前的装饰和工艺,前襟上用黑色的金绒滚边;金绒与褂子相结的地方,用漂亮的花边辫子镶嵌。扣洞用布扣洞,而扣子要么必需采用新华村出产的银纽扣或是金纽扣,华贵中透出一种高雅。扣子也是扣在右肩部或右腹背部,其上挂两对银链子,将银链子斜挎在右胸前。

  制作最精心的,要算是围腰了。围腰还体现了一种实用美,白族妇女服饰的最大效用就是实用。围腰在田间劳动时,将围腰往上一捋,便可以将进收获的粮食。播种季节,围腰又成了装种子的工具,围腰上可以很方便地别上镰刀,绳子,绑谷苗草或其它劳动工具,美便在实用方便中体现出来了。鹤庆白族妇女真是美的创造者!

  围腰和后襟的大小差不多,方方二尺四左右。鹤庆白族姑娘的围腰,一般都是清水,不绣上任何东西。它的亮点就集中在围腰的把手和围腰飘带上。相亲的小伙子,或者相媳妇的老公公和老婆婆,关注的也是姑娘腰背后的围腰上的把手和围腰飘带。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大家想想,一个陌生人,当面盯着姑娘看,有诸多不便。而看看后背,偷偷欣赏欣赏姑娘的围腰把手和围腰飘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机智和人性化的关怀。怪不得在鹤庆,沉积了那么多的白族民间文化。

  其它任何部位的刺绣,都是以纯白为基调。可围腰把手,可以说是姑娘们艺术耕耘的园地,其图案也非常丰富多彩。不过大体还是以传统的“龙纹、凤纹、蝠纹、蝶纹、花草纹……”为主,颜色也以红、黄、绿为主调。绣的线也大多采用丝线,虽然是精绣细缝,却不是那种低档次的花里糊哨,而是高雅的艺术搭配。

  这把手的搭配,动静搭配有致,多数以静为主。而飘带纹路则与围腰把手差不多,只是都以动态的图案为主,而且与把手图案决不重复。甸北姑娘追求的是开放的服饰,比如领大而圆,胸开得低,褂子短小,而紧身。围腰强调圆形的,给人一种曲线美。用最时髦的话讲,就是性感。甸中和甸南姑娘则追求的是一种稳重大方的风格,头巾四角上翘的幅度较小,领方形,几乎不开胸。围腰也是方形的,有一种守身如玉的感觉。而山区的鹤庆白族姑娘的服饰,则表现得朴素、静雅、单纯。给人以一种圣洁感,可以用冰晶玉洁来形容。其妙处,语言都是多余的。

  鹤庆结婚了的女子服饰,大多是一种安详、稳沉的服饰,色调大多是黑色和青色。与姑娘的服饰形成强烈的对比,差别较为明显的就是将那鲜艳的头巾,改成了黑色的帕子。鹤庆白族妇女服饰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广泛而深邃,吾辈人无力驾驭用以形容鹤庆白族服饰的语言,还望方家里手,真诚斧正,免得贻笑大方。

展开阅读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