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名家,不信这些人你都认识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2日 10:36:33    作者:网络

17
  杨溥
  杨溥(1372—1446),字宏济,生于石首西南区(今高陵镇)。
  建文元年(1399)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永乐二年(1404),任司经局洗马兼太子侍读。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像
  毛佩琦正说朱棣

  永乐十二年(1414),蒙古集兵准备南侵。成祖皇帝亲领精兵出征,杨辅助太子在京料理国事。成祖凯旋回朝时,因太子高炽迎驾稍迟,即含怒将杨溥等一批重臣投进监狱。杨在十年狱中,发奋读书、着作。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元月,成祖逝世。高炽继位(仁宗),杨被释,升翰林学士,入阁典机务,旋升太常卿和内阁学士。次年,仁宗崩,朱瞻基继位为宣宗,杨仍辅佐。

  宣德元年(1426),汉王反叛,杨溥随宣宗前往平定。因有功,于宣德九年(1434),升礼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

  正统元年(1436),宣宗逝世,年方九岁的朱祁镇继位为英宗,皇太后召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地指着杨溥对英宗说“先帝(仁宗)常念他忠诚,他坐了十年冤狱,你要依靠他,尊重他!”一语未了,潸然泪下。

  正统四年(1439),杨任武英殿大学士。由于“三杨”兢兢业业辅佐仁宗、宣宗、英宗,使之出现了“仁宣之治”。史家赞:“明称贤相,首必三杨”,“溥有雅操,人所不及”。

  正统十一年(1446)七月杨逝世,英宗赠太师,谥文定公(正一品),将其灵柩运回石首谕祭,葬于高陵岗。建祠堂和“太师坊”于县城,诰封其父杨文宪为礼部尚书兼大学士。

  杨一生着作甚丰,是文学史上着名的“台阁体”作家之一,惜其着作大多失传,今存《杨文定公文集》、《云水录》及少量诗作。

  曾可前
  曾可前(1560—1611),字退如,号长石,生于石首喻家碑。
  万历二十年(1592)中举。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编纂国史。次年,为其建“探花坊”于县城(今废)。在文学上,他力主革新,反对复古,和公安“三袁”(袁中郎、袁宏道、袁宗道)交游甚密,是文学史上着名的“公安派”主将之一。万历三十九年(1611)逝世,葬黄田湖喻家碑,诰封其父曾台为翰林。曾一生着作甚丰,但至今大多失传,仅存《童子对》、《小儿论》及部分诗作,时人呼“太史公”。

  王之诰
  王之诰(1521-1590),宇告若,生于石首团山,12岁父亡,由母抚育读书。

  嘉靖十八年(1539)补弟子员,次年食廪。
  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举,次年中进士,授江西吉水县知县。任满后迁户部主事。寻改任兵部员外郎,出任河南检事,不久因平定叛乱有功,转山西布政司左参,旋调大同兵备副使,不久升山西左参政。由于他主修终南山城堡千余丈,造战具,勤练兵,使边境安宁,不久升右检都御史,巡抚辽东,大兴屯田,垦田百五十顷。

  嘉靖四十四年(1565),召为兵部右侍郎,寻以左侍郎总督山西宣大军务兼理粮饷。

  隆庆元年(1567)任都察院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正二品)。时鞑靼侵犯石州(今山西属地)边防守军失利,群众被杀数万,之诰被降三级,还守南山。

  隆庆三年(1569),经吏部复考,定之诰无错,即召之诰起督京营,不久复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逢寇虏入侵,王指挥若定,斩敌千余,以捣敌巢有功授一品官。次年,升京营戎政尚书,提督团营。

  隆庆五年(1571),皇上大阅兵,令王指挥操练,见其号令严明,步履整肃,遂升任王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神宗即位后,王曾上书开垦荒田、陕北防狄、京营戎政等,均被神宗采纳。又见南京无粮仓,遂主修便民仓,百姓盛赞其举。神宗则任王为北京刑部尚书兼南京兵部尚书,并亲书“正己率属”四字赐之,赐金50两,令筑府弟、祖堂。因王身兼两尚书,故时人以两尚书呼之。刑部尚书任满后,神宗本欲召王入阁,王多次告假归家养母,得到神宗应允。王回到家乡,捐资修建陈币桥,不署自己姓名,民甚赞之。

  万历十八年(1590)四月十五日,之诰病逝。谕谥“端襄公”赠“太子太傅”,谕祭谕葬于团山栗林岗。诰封其父王芳为资政大夫、刑部尚书。

  张璧
  张璧(1474—1545),字崇象,出生于石首西南区(今高陵镇)。
  弘治八年(1495)中举。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正德九年(1514)春节,皇上(朱厚)命宫人大放焰火庆贺,京城显贵竞相为宫廷进献,悬挂于乾清宫檐上燃放,结果酿成火灾,但皇上看到火焰冲天时却说“好一架大烟火也!”张璧见皇上只顾享乐,不问国事,非常着急,遂献书劝皇上抓“修德、勤政、讲学”三件事,虽未完全被采纳,但产生一定影响。嘉靖元年,世宗设经筵讲学,张璧担任主讲官。当时有个刑部尚书叫林俊,因触怒皇上,要定罪判刑。张璧有意结合“君臣以礼相待,绳之以典”的例子,使朱厚一改初衷。

  嘉靖四年(1525),张奉命编成《南畿文衡》。

  嘉靖十九年(1540),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张上任后,见水灾频繁,遂修太仓储粮,遇灾年赈济贫民,深受百姓欢迎。

  嘉靖二十二年(1543),皇上修太庙,调张至北京任礼部尚书,主持其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张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朝廷军机。次年八月,张病倒,十九日逝世。皇上赐“少保”,谥“文简公”,诰封其父张维为大学士。其灵枢护送石首谕祭谕葬于笔架山北问食岗(即原县委会居地)。

  其着作有《阳峰集》26卷,今已失传。

  袁宗皋(1453—1522),字仲德,出生于石首城郊。
  成化十九年(1483)中举,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任检讨。孝宗封其侄为兴献王(安陆王,即今湖北钟祥县)时,“选贤良端正之士为之辅”,袁被选中。

  弘治五年(1492),袁因辅治有功,升正议大夫(正四品)。

  弘治七年(1494),袁随兴献王到达安陆府。其时,兴献王大小事务皆问袁,因此不小缙绅想贿赂他。如张家湾张纪者以新淤洲地奉送宗皋,袁知其心怀叵测,将所赠之地交给王府。府中官吏强收民财者,袁必严肃处理。又如大缙绅万世杰为田地界闹出人命,巡抚按官也害怕去处理,袁单人独骑前往,秉公了结此案。

  武宗正德十年(1515),兴献王上书皇上,称赞袁“清谨有年,政事练达”,请求升袁为正三品,吏部遍查王府长史,最高为正四品,然皇上破例准奏。

  正德十四年(1519),兴献王逝世,皇上封其堂弟(兴献王之子)朱厚为安陆王,仍令宗皋为长史。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崩,无嗣,由朱厚继位。袁陪驾进京,入文渊阁,谕赐黄田、白田二湖为茶饭湖。随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嘉靖元年(1522),升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理朝廷军机。自此,袁更加清谨为政,并奉谕拟就“中兴八大政”,主持经筵讲课,使新朝政局很快稳定。是年九月初一,袁病倒,亲将皇上所赐宫婢六人发回原籍择配。九月初七,溘然长逝。皇上诰赐“太子太保”,谥号“荣襄公”。

  嘉靖二年(1522),将其灵柩运回石首谕祭葬于白莲湖北岗地。诰封其父袁恺为大学士。

  韩守益
  韩守益,字仲修,号樗寿,石首人。
  明洪武年间以儒士摄教宜都,累官河南道御史。因直言忤旨,罚充国子膳夫供事,后召复御史,补重庆太守,调临江(今江西清江)。又以坐罪贡举事,贬安庆府判。不久复为御史,后改任春坊中允。以病归。着有《樗寿集》行世。

  过采石有怀李白
  制作隆中古,寥寥大雅音。
  文章关有道,天地岂无心。
  白也才何逸,时哉陆易沈。
  蛾眉亭外月,还照大江浔。

  慈禧太后翻译:裕德龄
  人物简介:
  裕德龄,满族,1886年出生于武昌,后在荆州、沙市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上世纪初,精通八国外语的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作为御前女官为慈禧太后做翻译工作。

  1911年德龄的第一部英文着作《紫禁城两年》(即本书)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辜鸿铭欣然为之撰写英文书评,大为赞赏。1927-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

  小结:以上人全部认识的话,你的历史应该学得不错,要不然你就是大荆楚的后人,抑或是你有特别关注过这些人……总结小编只能认识三分之二……

展开阅读
共有3条信息3/3首页上一页123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