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莆仙戏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30日 10:09:25 作者:网络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省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福建省各个地区。莆仙戏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古代“百戏”的基础而发展形成的。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简介
莆仙戏是福建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仙戏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它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
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影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剧种形成于宋末元初。早期的“兴化七子班”有7个角色行当,即生、旦、靓妆(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末、外、贴、丑。从清初开始出现“八仙子弟”的体制。因演正戏之前,常加“弄八仙”,因“七子”不足“八仙”之额,故加老旦凑成“八仙子弟”,即生、旦、净、末、外、老、贴、丑,俗称“八阳”或“八艳”;净角俗称“靓妆”。清末,戏班迅速发展,角色又有增加,通常为9至10个。即“八仙”外加“副生”、“四旦”(即花旦)。
20世纪30年代,京剧、闽剧艺人渐次来莆田、仙游,受聘于戏班,出现京剧、闽剧、莆仙戏艺人同台混演的现象。有的班增加为四旦、五旦(即正旦、贴旦、老旦、花旦、醋婆旦),通常有十几个行当、二十多个演员。莆仙戏角色行当虽有分工,但都能兼扮其他行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角色行当更为细致,但仍保持原有的基础。
身段科介
表演基本科介集中在步、手、肩3个部分,分工细腻。“步法”分有正生“三步行”、“抬步”、“摇步”、“拖步”等,正旦有“蹀步”、“云步”、“鹤步”,净角有“挑步”、“摸田螺”等,末角有“老人步”、“三脚杖”、“院子步”等,丑角有“七步溜”、“蹑步”、“跹步”等。其中旦角的“蹀步”最有特色,分有“细蹀”、“中蹀”、“粗蹀”3种,表演时两脚并拢,足尖一翘一落,膝盖紧夹,足尖着力,搓挪行进,均表现古代女子婀娜行姿。生角举步时足尖稍抬起,踏地时膝盖稍曲即又伸直,表现儒雅、稳重的风度。靓妆、末角举步时足尖斜向上翘起,弯膝、跨大步,谓之“挑步”,表现老成、庄重之态。“手法”则要求手随眼转。指法有“姜芽手”,以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无名指与小指弯曲成半圆形,两手扣在胸前,走步时一上一下地扭动。生、旦常用此手势表示文雅、温柔。生、旦角也用“香橼手”,食指稍为突出,与大拇指紧靠一起,为莆仙戏特有的一种指法。小生、贴旦也用“兰花手”,五指稍伸,像兰花叶。还有扮赵匡胤用“龙爪手”,扮演白髯口老者所用“梅花手”,丑角所用“啄手”等,都很有特色。
手式有两手掌心在同一方向的称为“顺花”;两手掌心不在同方向,称为“反花”;两手掌心相对,称为“照手”;用虚拟手式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称为“拟手”。4种手式变化按剧情要求进行。
肩部动作也很多,无论男女角色的手法、步法都得与肩部动作相配搭使用。生、旦角走快步时,肩应用劲,作“旋肩”动作,两肩随身段稍前倾,一肩转向后,一肩转向前,这样反复旋转往前行进。又如两手交叉在肩前“伡肩”,表现耐不住寒冷;“伡肩”配上“拱手”则表现祝愿。莆仙戏特别重视两肩动作的运用。
基本功训练,要求做到头、肩、手、身、腰、步全身综合活动,达到精巧娴熟、气足运行、神化传情。各行当为塑造各自的形象,还有各自特有的一套基本功要求。喜有雀鸟步,怒有摇头步,哀有双掩面,乐有双伡肩以及“前四后五”的傀儡动作等。每一个科步都紧密配合后台锣鼓点,做到滚、颠、连、转、催、破、介等浑然一体。舞台上的砌末道具,如扇、伞、鞭等,有自己的套数,在有关剧目中有极其丰富的演技。
莆仙戏的表演程式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摹拟生活的表演程式。如开门关门、上堂下堂、上楼下楼、上朝下朝、上轿下轿、上船下船、上马下马、排阵破阵、纺纱织布等;二是舞蹈性的表演程式。如牵步蛇、结花法、双吊旗、叠花法等各种舞蹈排场;三是配合音乐曲牌的舞蹈排场。如“中状元”时吹奏[望故乡]的表演,“击鼓告状”时吹奏[叨叨令]的表演,等等。
武打功夫系从民间杂技和武术中提炼而来。如当地的矛与盾、双剑、棍棒等武术套数,都吸收到舞台上。
莆仙戏的表演受当地木偶戏的影响较深,如《三鞭回两锏》、《苏武牧羊》、《吕蒙正》(中“数十八罗汉”一折)、《公背婆》等戏,都属于模仿傀儡动作。
特色技艺
扫地裙:在《叶里娘》剧目里,叶里娘手捧血书到金銮殿上本,一路行走时,运用莆仙戏特有的“扫地裙”表演,演员身穿又长又大的“扫地裙”,裙沿拖地,用细碎的蹀步行进,脚尖把前面裙子轻轻挑起,可以前进、后退、左右旋转。
伡椅:在《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里,祝英台到梁山伯家中灵堂哭吊后,进入梁的书房,见到梁的坐椅,不胜思念,用“伡肩”、“伡椅”表演动作,表现祝好像见到梁就在身边,重新与他相会。
牵狗:在《杀狗记》里,迎春牵狗场面,没有唱词与道白的哑剧表演。迎春奉主娘之命,到王婆家买狗并牵回。用虚拟动作,通过各种鼓点配合各种身段和动作,组成一套牵狗舞蹈。
抬轿子:在《春草闯堂》里,通过“知府坐轿,春草伴行”,变成“春草坐轿,知府作跟班”的喜剧性动作表演,分别塑造勇敢机智的春草和世故圆滑的知府形象。
搬椅:在《鸭子丑小传》剧目里,运用传统艺术表现现代生活。阿丑审妻一场,以椅子为道具,通过搬椅、坐椅等一系列既是戏曲化又是生活化的动作,刻划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阿丑这个喜剧人物的艺术形象。
- 上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沪剧
- 下一篇: 中国戏曲大全之漳州布袋木偶戏
热门标签
星座查询
情侣速配
性格解读
最新更新